鄞州区经济总量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深化“七创争先”,奋力攀高进位,全区生产逐步恢复,需求带动有力,新兴动能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持续有效,全区经济运行呈现承压前行、稳进向好的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区(含高新区,下同)生产总值280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90.1亿元,增长4.9%,其中工业增加值647.0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982.0亿元,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为1.1:28.2:70.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6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3736美元),增长3.2%。
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509.5亿元,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5.5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3.0亿元,下降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利税总额223.6亿元,增长8.8%,利润总额171.7亿元,增长10.0%。全社会用电量118.4亿千瓦时,增长4.3%,其中工业用电量51.6亿千瓦时,增长4.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4.7亿千瓦时,下降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项目投资分别增长10.4%和8.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3.5亿元,增长7.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9亿元,增长7.7%。外贸进出口总额2670.9亿元,增长2.2%,其中出口额2006.4亿元,增长3.9%,进口额664.5亿元,下降2.4%。实际利用外资5.8亿美元,增长10.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91亿元,下降1.5%,本外币贷款余额15221亿元,增长10.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0605亿元,下降1.7%;人民币贷款余额14863亿元,增长11.7%。
鄞州区本级经济与社会发展
全年鄞州区本级(不含高新区,下同)实现生产总值241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0亿元、666.8亿元和1713.8亿元,增长4.5%、3.5%和4.6%,其中工业增加值549.3亿元,增长4.7%。三次产业结构为1.3:27.6:71.1。
全年区本级财政总收入424.2亿元,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8.8亿元,增长11.0%,其中税收收入增长7.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1.0亿元,下降2.2%。
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年区本级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7%,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9亿元,增长4.9%。从行业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3.7%、9.7%、28.6%、7.5%和7.6%。从产量看,粮食总产量为9.1万吨,同比增长1.2%;油料作物总产量为0.2万吨,同比增长3.4%;水产品总产量为2.0万吨,同比增长7.1%。
全年成功创建省和美乡村示范镇1个、省未来乡村4个、省特色精品村5个;市艺术赋能村5个、市具有辨识度的和美乡村11个。截至年底,共创建完成省未来乡村9个、省特色精品村28个、市艺术赋能村10个。鄞州区获评2023年度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优胜县。
工 业
全年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从行业看,前十大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6.8%、16.6%和12.9%。从效益看,经营成本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0.5%,营业成本下降1.6%,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2.1元,比上年下降1.7元,营业利润增长21.6%。
工业转型升级。全年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59.7亿元,增长10.6%;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9.7%、9.5%、8.4%和8.1%。
建筑业
全年区本级建筑业增加值118.0亿元,下降1.2%,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长8.7%,民间投资增长10.5%。从重点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15.9%,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2.3%,其中高新技术工业投资增长31.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8.3%。从投资结构看,项目投资增长5.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1%。
全年区本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1%。商品房销售面积204.4万平方米,增长7.5%。
国内贸易
全年区本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7.8亿元,增长7.6%。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0亿元,增长8.3%。按行业类别来看,限额以上住宿业、限额以上零售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8.1%、11.3%和11.1%。按销售方式来看,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为111.3亿元,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6.0%,增长87.3%。按商品类别来看,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日用品类等限额以上生活类商品零售额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24.0%、14.1%和11.0%。新能源汽车类、智能手机类和化妆品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52.4%、131.7%和32.7%。
截至年底,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共计77个,全年成交额为370.9亿元,其中农贸市场交易额38.9亿元,专业市场交易额332.0亿元。
截至年底,已纳入统计的商务楼宇205幢,总建筑面积689.0万平方米,实际入驻企业1.8万家,入驻面积542.5万平方米,入驻率78.8%,其中税收亿元楼30幢。
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全年区本级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74.7亿元,增长2.2%,其中进口额551.1亿元,下降0.6%;出口额1723.6亿元,增长3.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额1696.8亿元,增长3.1%,占出口额的比重98.5%;加工贸易出口额26.4亿元,增长8.6%。按产品类别分,机电产品出口额860.4亿元,增长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0.2亿元,增长20.8%。按国别地区分,对欧盟、美国、新兴市场的出口额分别为343.8亿元、384.8亿元和739.2亿元,增速分别为-9.0%、3.1%和15.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4国)出口额为509.7亿元,增长13.2%。
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03家,合同利用外资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
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98个,实际引进内资285.1亿元,增长17.6%。
全年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129个,实到资金234.8亿元,增长19.8%。
旅游、交通运输、供电
全年旅游总收入147.4亿元,接待游客1152.5万人次。截至年底,共有星级饭店9家,花级酒店10家,绿色旅游饭店12家,旅行社52家、分社108家。
全年货物运输量8391.6万吨,增长16%,货运周转量399.7亿吨公里,增长38%;客运量157.8万人次,增长70%,客运周转量41201.9万人公里,增长30%。年末公路总里程达1010.4公里(不包括城市道路),其中高速公路110.1公里,一级公路103.9公里,二级公路143.6公里,三级公路152.7公里,四级公路500.1公里。农村公路网密度、公路网面积密度124.1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人口计量为10.4公里/万人。
全社会用电量118.4亿千瓦时,增长4.3%,其中工业用电量51.6亿千瓦时,增长4.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4.7亿千瓦时,下降3.3%。
金融、上市、保险
截至年底,共有银行机构114家,其中,总行4家,分行24家,营业部15家,一级支行71家。实现本外币存款余额9924.6亿元,下降4.9%,人民币存款余额9622.8亿元,下降4.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023.25亿元,增长20.5%,对公存款余额4393.6亿元,增长0.05%。本外币贷款余额12877.0亿元,增长6.7%。其中,服务业贷款4795.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2%;中小企业贷款4671.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6.3%;微型企业贷款629.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9%;个人贷款2868.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2.3%。
全年区本级证券期货机构共有110家,其中证券机构79家,分公司22家,营业部56家,期货机构31家,年末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其中境内上市17家,境外7家。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本年累计147.7亿元,增长7.0%。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1.0亿元,下降0.3%,人身险保费收入96.7亿元,增长11.3%,财产险合计理赔支出34.5亿元,增长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