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发展历程

    日期:2023-05-06 09:07 来源:鄞州区人民政府

      鄞州新城区开发建设起步于1995年,当时鄞州区仍为建制县鄞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紧靠宁波市区的南面规划26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县城建设,起名为鄞县中心区。中心区的开发管理模式基本为自成一体,开发资金自求平衡。由于囿于资金和当时投资环境的制约,提出了“工业起步、三产跟上、行政推动”的发展思路,启动面积为12平方公里。前5年基本上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以此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中心区规划面积扩大至19平方公里。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杉杉、奥克斯、亨润以及麦德隆、华茂外国语学校等一批企业相继入驻,天童路、钱湖路、鄞县大道、四明路等纵横主干道先后建成。2002年4月,鄞县撤县设区,随后中心区改名为新城区,规划面积调整至33平方公里,新城区的功能定位调整到鄞州区政治、商贸、居住、科技和教育中心。至时,新城区建设全面拉开,各项新城区建设的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启动。
      新城区从一张白纸起步,经过近十三年的建设,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配套初具规模,城市保障功能趋于成熟。据统计,政府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00多亿元,城区内现有城市道路约200公里,“七纵六横”的主干道路网络贯通南北和东西,棋盘式的路网结构基本形成。与宁波市连接的“五路一卡口”工程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新城区33平方公里内供水、供电、供热及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能力达到100%,电力无杆化工程正逐步实施。城区纳入了系统的城市管理轨道,城市设施养护、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综合执法等城市管理体系已经形成。行政、公共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从2004年开始,鄞州区级行政机关相继入驻新城区,鄞州政治中心已经确立。集聚8所院校的高教园区以及文化艺术中心、鄞州体育馆、图书馆、市民广场、鄞州公园、鄞州高级中学、鄞州第二医院、明州医院、老年公寓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金融机构、海关、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即将完工。产业转型成效明显,城市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新城区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两心、三带、多点”的核心区三产布局日渐清晰。钱湖路、嵩江路、贸城路和四明路的商业氛围渐聚渐浓;以宁波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南苑国际酒店等领衔的一大批高起点重大三产项目相继引进、建设,国际百货联锁巨头沃尔玛、麦德龙已入驻新城区,这些项目已开始彰显其巨大的人气集聚能力;房地产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新城区已建成商品房超过410万平方米,370万平方米商品房正在建设之中,并且,随着品牌地产万科、金地、万达等集团的入驻,新城区楼盘品位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旧村拆迁改造稳步推进,农民转市民工作协调并进。完成了新城区18个行政村上万户村民150多万平方米的旧房拆迁和新房安置工作,兴建了120万平方米安置小区。随着社区工作的开展,世居农民的观念逐步得到更新,并逐渐与城市发展的趋势相接轨。
      从新城区建设历程看,主要体现出以下五方面特征:
      (一)按客观规律要求发展城市
      从新城区建设开始至目前的新城区发展历程看,明显可以划分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都是根据当时客观条件、形势发展而决定的,是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
      第一阶段是量力而行。从1995至2003年为起步阶段,当时新城区是一张白纸,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烟稀疏,而县政府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支撑新区开发,只有通过政策加以扶持。因此,与大多数城市周边新区开发做法一样,选择“园区式”发展模式起步,成了当时鄞州新城区唯一正确的道路。“园区式”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业态以工业为主,管理体制是自成一体、封闭动作。这种发展模式由于决策实施环节少、自主性大、效率高,可以有效地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建设资金,并形成同内生性的园区滚动发展的激励机制。经过8年的滚动开发,园区内路桥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园区核心建设区面积也先后从8平方公里、12平方公里、19平方公里,最后增至33平方公里。
      第二阶段是顺势而为。从2003至2008年中,新区发展的内外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鄞州撤县设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其次是新区发展基础显著提高,投资趋旺。根据这些条件的变化,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了新区发展战略,并更名为“新城区”。在其间的五年中,新城区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做深北区、做精南区、拓展东西”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阶段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是:业态以工业为主转到“退二进三”,管理体制转向专业分工管理,城区依托的乡镇初步向城市化的街道转型;同时,新城区的三产服务业点面结合快速发展,人口集聚速度明显加快,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得到确立。
      第三阶段是乘势而上。从2008年初开始到未来某个时间点,新城区持久快速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区委、区政府提出是做精新城区核心区块,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的发展思路;同时谋划新城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新城区80平方公里分区规划建设逐步实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源外源性注入和内生性驱动同时作用。交相互融,城市业态步入多样性发展的轨道,城市核心区形态趋向丰富、外延得到拓展,核心区内工业企业搬迁和改造进度提速,街道分工和转型进一步成熟,政府管理城市的体制和机制趋向科学。
      (二)按国际化要求规划城市
      随着撤县设区,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作出调整后,首要任务便是做好规划。鄞州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三江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迅速融入宁波的都市圈,如何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出个性特色?决策者们认识到,必须放眼全球,充分借鉴和吸收当代国际、国内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高起点、高水平地搞好城市建设。因此,规划前专门邀请了香港博宏咨询公司总裁、原香港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布鲁克先生对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定位进行了策划和咨询,并先后与国际、国内著名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建立了联系。在组织新城区重点区域规划时,采用国际招投标方式或选择针对性强的规划单位进行规划。如组织美国易道公司、龙安公司、澳大利亚Hassell公司以及清华大学进行新城区南部重点区域规划方案国际招投标;请美国哈佛大学所属景观设计公司中国分公司进行水印绿廊     “双环”绿化景观深化设计;请法国PA建筑师事务所编制了高教园区 、行政职能带规划;请澳大利亚 HASSELL设计公司进行了鄞州新城城市设计;请美国、新加坡等著名设计、咨询公司进行了大型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及重要区块的策划和设计等。由于对规划的重视,保证了新城区区块及单体规划建设达到国际水平。  从目前新城区的空间规划看,体现了二个特色:
      一是“城在绿中、绿在城中”。规划构筑了新城区“一心、二轴、三环、四廊、三十六个节点”的总体环境结构。“一心”是以行政中心和鄞州公园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和视觉中心;“二轴”是南北向的商业发展轴和东西向的生态休闲轴;“三环”是整合现状河流,以核心区为中心的三道绿环,分别为彩色生活环、有氧运动环和绿色呵护环;“四廊”是以核心区为中心,利用四条放射状的河流形成宽约100米的空间视觉廊道;“三十六节点”是在绿环、绿廊相交点、城市出入口及其他主要景观节点布置面积约0.6公顷的城市公园,共“三十六个点”,大致均匀分布于城区各处,使居民向任何方向步行500米均有一个小公园;同时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于公园内,体现文化特色。
      二是“城在水中、水在城中”。规划者将穿越新城区的奉化江以及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融入在规划之中,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律。新城区空间环境特色规划中的“三环”、“四廊”,把新城区的河网整合成休闲、观赏胜地,使人感受到“不出城郭获山水”的情趣。建设过程中,又将水系自然地融入广场、商业商务中心、大型公共绿地及楼盘之中,如水街与绿廊有机结合、万达商业广场把三条水系与商业建筑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人真切地体验到“深居闹市有林泉”的意境。
      (三)按现代化要求建设城市
      随着新城区各项规划的陆续编制,另一个与规划城市同等重要的问题摆在决策者们的面前,即如何建设城市?按现代化要求建设城市无疑成了唯一的选择。近五年来,新城区的建设者们就是按照这一方向努力的。
      首先是建设思路现代化。撤县设区后,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新城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最美、文化品位最高、居住环境最佳、创业条件最好的现代化生态型都市新区的总体要求。根据这一目标,建设者们把区委、区政府的这一总体目标融入到按国际化要求编制的各项规划之中;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视野,借鉴经验,拓展思路。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先后邀请了香港原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布鲁克先生以及周干峙、齐康等著名院士、专家到新城区进行指导、把脉,以保证新城区开发建设决策的前瞻性和现代化水平。
      第二是建设品位现代化。为保证新城区建设的档次,建设者一方面通过主动出击、以商引商和组织高峰论坛等形式引进品牌好的投资者,先后引进了万达集团、金地集团、万科集团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给新城区带来了优质的项目,而且还通过这些项目引进了沃尔玛、百安居、喜百度、苏宁电器和英国NORDANGLIA教育集团公司宁波分校;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本土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如南苑国际酒店、开元名都酒店、雅戈尔房产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水准充分体现了当代都市的现代化水平。
      第三是建设标准现代化。新城区的项目落地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建设前都要请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规划设计评审,对建筑的立面、容积率、环保和节能等指标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保证新城区建设多样性与整体性、艺术性与使用性的统一,体现出现代化的风格。
      (四)按市场化要求经营城市
      新城区建设需要大量量资金,在政府财政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以经营城市的市场化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这也是国际和国内城市开发中通行的做法,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建设者充分借鉴和运用了这一做法。
      一是强化城市招商。注重通过富有特色的区域规划,吸引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参与城市建设,在为城市建设带来良好的城市业态、成熟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块迅速增值。二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在发挥政府性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来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地块升值,实现滚动发展。如:与市自来水公司合作,建设总投资11亿元的区域供水工程;与上海日技公司合作,投资1.66亿元、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处理系统;与宁波东方巴士有限公司、宁波城乡公交有限公司等合作,总投资1.7亿元的全区中巴车公交化改造,均取得良好收效。三是注重开发时序。建设过程中,在全面加快与市区连接的7条骨干道路建设的同时,对新城区范围内规划、土地、市政公用设施等内部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注重根据新城区建设需要及地块开发的成熟程度,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合理安排开发建设时序,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最佳效益,使新城区开发建设得到有序、梯度推进。
      (五)按规范化要求管理城市
      撤县设区后,随着新城区功能定位的调整,根据新城区开发建设管理的需要,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化。专门成立了鄞州区城市管理局和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并赋予了城市综合执法权,从而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局成立后,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建立了工作上的隶属关系,对新城区的管理全面参照宁波市城市管理办法,使城市管理井然有序、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同时,对供水、供气、广告牌、渣土等实行行业管理;积极推行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内河保洁、路灯维护等专业的市场化管理,使城市管理走出了过去那种“职能不清、职权不称、执法不能”的局面,目前,“数字城管”也已启动,城市管理走上了一条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今后一段时期是新城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仍然是发展的黄金时期。鄞州新城区开发建设将围绕“创现代化强区、建生态型鄞州”的总体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城市发展的难得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破解生产要素制约所带来的各种困难,稳步推进新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繁荣,并较好地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体按以下四个方向去建设城市。
      (一)花园城市
      新城区空间环境特色规划和双环景观系统设计,已经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就是未来这座城市的写照。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建设将严格按规划要求,逐步完善其空间形态。目前,增色增香工程已经启动规划中的空间景观正在逐步建设中,如东西走向的鄞州公园至奉化江和南北走向的鄞州公园至九曲两段河道绿化景观,共长3.6公里;双环水系景观系统工程利用新城区现状河网水系配置36个景观点(小公园),以绿廊水系相连;城市景观灯光工程已经正在进行,这项工程对新城区内的主要建筑单体实行灯光景观的统一规划和设计,并纳入到政府的统一控制,强化灯光景观色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下步还将加强城市景观设计,重视街景小品和路段绿化配置,充分运用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使城市建筑和景观有机融合、交相辉映。同时还将实施城市环境艺术研究,对城区建筑景观,公共设施、休闲空间、公共交通、公共艺术、文史遗迹导引标识,绿化水文等多系列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导于城市的空间布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式城市,当人们漫步于鄞州新城区之中,将会处处感受到美的享受。
      (二)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构成宜居城市的要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度等内容。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应该是为宜居城市提供城市的硬件服务平台。根据新城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将着重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和完善城市交通建设,为市民提供交通便利。在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的同时,切实加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包括抓紧建设与老市区连接的“五路一卡口”工程、轻轨工程以及与乡镇连接的道路交通,构筑新城区开放型的交通网络体系;另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统筹规划好城市停车场的建设,实现交通的通畅和便捷。二是加强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生活便利。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统筹安排电网的配置,保障城区用电;推进新城区供水体制改革,实施与宁波市供水并网工程,为市民提供优质水源;加快建造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搞好城区雨污水管道改造,提高新城区的环境水平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进一步丰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满足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三是加快推进新城区工业企业的整体转型和改造,对不适宜城市环境要求的企业,通过收购、转型、异地安置等方式实施拆迁和搬迁,从而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四是稳步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继续引进品牌房地产开发商,建造一批节能、环保、生态、时尚的精品楼盘,并配置相应的住宅小区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商贸城市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城市产业的布局将决定城市经济的收益率;同时,城市经济又必须与城市环境和资源利用相协调。根据新城区的空间规划和环境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未来将着重培育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商业、商务和旅游三个主导产业。一是做大商业经济。商业经济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必要配置,也是城市拉动经济吸引人气的有效载体。未来一段时期,新城区在发展商业经济过程中,主要把握三个方面: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以万达广场、SMART商业广场为双核心,四明路、嵩江路为横轴、宁南路、天童路、钱湖路为纵轴的“二横三纵”商业开发区块;搞好长丰、潘火区块开发,加快钟公庙旧街改造,实现与宁波老市区的衔接与互动。同时发展并配置一批社区商业网点,从而形成核心突出、配置合理、购物便利的商业空间布局。在商业的业态上,既引进和配置大型超市、高档百货、娱乐休闲场所、专卖店、步行街,专业街等类型的商业业态,突显核心商业区功能,有效聚集人气,产生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同时也发展方便居民的连锁百货、便利店、小吃店等规模小、布点散、种类广的商业业态,从而形成相互补充的商业布局。在项目选配上,力求个性特色,大力引进“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项目,在业态、规模、品牌等方面错位发展。二是做强商务经济。商务经济是现代城市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务经济一般发生在相对集中的某个区块,称为商务中心,它是由高档写字楼、会展中心、星级酒店和一系列为这些商务机构服务的物业、商业组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功能分区。由于那里的活动支配着规模巨大的资源流向,因此商务经济是带动城市档次升级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升级的重要力量。从鄞州新城区的特色看,具有良好的发展商务经济条件,表现在:①鄞州区是工业发展强区,有许多企业希望借助和搭建城市商务中心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和资源,建立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渠道;②鄞州新城区具有地理、地价、发展空间的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甚至是国际上的客户。目前,新城区南部商务区建设已经启动,其中一期规划面积369亩,将于2年内建成,现已有杉杉集团、宁波华翔、马来西亚鸿巨集团等26家企业入驻开发;二期规划面积360亩,将于5年内完成,目前已开始进行招商。三是做好旅游经济。从新城区建设的空间规划看,未来的新城区具有很好的城市观光、购物、休闲和地方文化等旅游资源。未来一段时期,将精心搞好空间景观建设,加快博物馆、展览馆及体育设施建设,引进和配置城市娱乐项目;同时收集整合和提炼鄞州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用展览、体验等方式,将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旅游策划,形成集观光游、购物游、娱乐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等内容的城市旅游产业。
      (四)和谐城市
      从未来新城区居住人口类型分析看,既有企业家等富裕一族,也有白领、小业主和工薪阶层等中等收入群体一族,还有拆迁安置及外来务工等低收入群体一族。他们都是这个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同时他们也有共同享受城市资源的权利。但是有限的城市资源如果配置不公或配置不当,就会构成不同群体间的社会矛盾。新城区在较短时间内从一张白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可以说是以“造城”的方式完成的,其内在的各元素之间协调还需要用时间来磨合。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将重视并推动新城区内部的协调。一是发挥市场调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平等竞争和合作,加强内在联系,充分体现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先,把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之间、投资者和居民的关系融合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促进各利益团体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和“裁判员”作用,通过运用政策杠杆,保持城市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均衡性,必要的向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注重大众性和普惠性,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有效实施市场监管,严究不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积极倡导市民自律和共同参与城市管理。通过街道社区开展“和美家园”活动,组织市民制订城市公约民规,强化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另外,积极引导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和对话,支持舆论监督,鼓励市民自觉抵制和制止有悖于城市健康发展的行为和不文明举止,共同营造平等相处、和睦互助、文明和谐的城市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