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里的别样美丽

发布日期: 2025-08-01 09: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图为浙江机动队伍二中队队员正在排除积水。

7月31日8时30分,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应急响应结束。

雨后初霁,阳光洒向大地。

时间往前倒回一天,7月30日的5时34分,区气象台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6时,区防指决定启动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

7月28日8时至30日9时,全区平均雨量214毫米,同时普遍出现6~8级风,局地9~11级阵风……

“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个目标、四个宁可’理念,深刻认识防御严峻形势,切实扛牢政治责任,迅速进入应战状态,毫不松懈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坚决打好打赢防台风硬仗。”区委主要领导在部署台风“竹节草”防御工作时,作出强调。

风起,哨声响起;风动,闻风出动;风至,逆风而至!

从未雨绸缪做好防汛防台准备,到精准发力、高效应对,再到协同配合、抢险救援,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各方救援力量,纷纷挺身而出,共担风雨、众志成城。

与风雨赛跑

死灰复燃的“竹节草”,路线诡异刁钻,降雨影响广泛。想要打赢防御战,必须迅速反应、高效行动。

这是一场与风雨的赛跑。

当早高峰遇上风雨交加,道路交通形势变得严峻。市交通管理支队鄞州大队迅速行动,全员投入执勤工作,全力保障辖区道路通行的安全与秩序。

“前方积水,道路封闭,需要绕行。”一个个“荧光黄”,坚守在管控点位,耐心引导车辆和行人合理绕行,并对周边受困车辆进行及时营救,全力防范次生事故发生。

道路逐渐恢复,车辆开始向前。风雨中,这抹“荧光黄”照亮了每一条路。

“不容易!1.3米深的积水终于排掉了!”经过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忙碌,浙江机动队伍二中队队长夏磊伸直腰杆,松了一口气。

7月30日一早,他接到抢险任务:带领一支29人的队伍,在东部新城和源路完成1.3米深的道路积水排除工作。

到达现场,立即启用每小时排水2000立方米的排水机器人和每小时排水千余立方米的抢险排涝车展开作业。队员尚虹光负责监控排涝车的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队员赵逸超、康森等人负责清理堵塞的下水道口,提高排涝效率……其间,除了短暂的吃饭、上厕所外,剩余时间都在跟积水抢时间。

从早上8时半到晚上7时多,29名队员的手脚发白变皱,但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排除积水,把干净清爽还给城市。

最美的逆行

“一企业宿舍有20多名人员被困,需要转移。”市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发来指令,让咸祥消防救援站指导员李贝章的心,一下揪了起来。

水位上涨迅速,情况危急!李贝章带领13名消防救援人员,立即赶往现场:积水最深处已达1.5米。

让“老弱小”人员坐皮划艇,其余十多人穿上救生衣,由救援人员涉水将被困人员背出被困地带。路虽然不长,但他们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每个人的内心都无比笃定:到了前面,就安全了。

下午时分,“鄞州好人”桑伟达,就着雨水与汗水,终于吃上了当天的第一顿饭:几个馒头。尽管如此,他的脸上仍然洋溢着笑容。因为,小区的积水在逐渐退去。

桑伟达所在的浪琴海小区,北依甬江大道,受台风“竹节草”的猛烈侵袭,唯一的出入口被积水淹没,车辆与行人正常通行均受到严重影响。

71岁的他自告奋勇。耐心劝导居民切勿冒险出行,保障自身安全;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紧急商讨应对之策,谋划设立临时出入口;联合物业调配资源,组织抽水泵对进水严重的电梯井及地下车库的低洼处开展抽水排涝。

他说,看见一切恢复正常,我就安心了。

风雨中的暖意

台风带来的,不只是风雨。

拿着社区网格员送来的特别“防台礼物”,东胜街道王家社区的陈阿婆格外暖心。

这份特别的“防台礼物”,是一个“暖心应急盲盒”。盲盒内,是网格员们根据不同楼栋的不同人群年龄结构,精准配置的物资。

陈阿婆的“盲盒”里,除了手电筒、饮用水等基础应急物品,还有特意准备的即食粥、养生茶包和大号字体的紧急联系卡。

而年轻上班族小林的“盲盒”里,则装着充电宝、手电筒,还有咖啡和能量棒。“这些针对我们职场人士设计的‘续命套餐’,让台风天的焦虑感消散不少。”

风雨裹挟下,创意与温情,筑起了台风天里的“暖心防线”。

当不少店铺在风雨天选择歇业的时候,潘火街道金桥花园社区食堂的“爱心餐窗口”开业了。

这个窗口面向的是风雨中奔波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

饭菜不仅热气腾腾,还免费、管饱;可以堂食,也可以选择打包,甚至还可以“送餐”:由社区党员、网格员组成的“送餐突击队”,在社区出入口设立临时送餐点,向有需要的人群发放。

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人,风雨袭来,都需要被呵护,这是城市的温情。

风已远去,雨亦止歇。

一个个义无反顾的救援身影,一声声催人泪下的感谢,一句句温暖人心的问候——诸多场景,共同绘就了一幅风雨兼程、同舟共济的感人画卷。

台风过境,留下了更多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