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博遇见“三星堆”

发布日期: 2025-07-22 08:4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青铜头像。

突目高鼻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曲线婉转的金沙金人面像……期待值拉满的宁波(鄞州)博物馆“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特展”终于来了!7月21日,记者在媒体探馆活动中先睹为快。

这场尚未开幕就已引发“三星堆来宁波”热议的展览,并非仅仅搬来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而是以“多元融汇”为脉络,汇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17家文博单位共计165件(套)精品文物。以“吉金”青铜器为中心,同时展示玉器、金器、陶器等多类型文物,生动全面地展现商代至汉代中国西南地区辉煌的青铜文明。

中国西南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长江上游文明、中原文明、东南亚乃至南亚文明在此碰撞融合,由此孕育出或奇绝或灵动、或神秘或绚丽的青铜文化。展览核心分为川渝、云南、黔桂三大展区,第一部分呈现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第二部分展示富含独特信仰与审美的滇文化器物,第三部分则展出技艺成熟、风格兼容的贵州、广西地区青铜器。青铜头像、青铜面具等标志性文物将让观众近距离欣赏。

走进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开放式展示的青铜人头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是该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发现之一。在其后方,陈列着长37.5厘米的青铜中型面具。无论人头像还是面具,都有突出的大眼睛、似外星人的耳朵、高耸的鼻梁和漫画般微笑的嘴唇。为何造型奇特,有人甚至说像“外星人”。讲解员杨凯介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这种脸谱形象源自第一代蜀王,长相或与当地人缺碘有关。从面具后部可见分段浇筑痕迹,由工艺粗糙程度推断,这并非用于佩戴的面具。

杨凯还介绍,展厅中一件平头青铜人像,脑后有辫子,显示其贵族身份。从头像下方尖部元素分析,其身体可能由木头雕刻而成,已腐朽或焚毁。

久远的岁月里,充满了许多历史谜团。例如本次展览展出的战国时期巴蜀月牙形“心”纹青铜印章,仅大拇指大小,月牙形印面上刻有树枝、心、三角等图案,被称为“巴蜀图符”。在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器物上,常出现各类图像和符号。这些单独或组合出现的人形、动植物形、几何形图案是否代替文字,一直是未解之谜。

本次展览还展出青铜眼形器、铜眼泡、陶鸟头勺把、鱼形金箔饰、玉器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18件,主要反映古蜀国的信仰与崇拜;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品39件,包括精美的金箔饰、有领铜璧、玉璋及春秋战国时期实用兵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不仅重构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图景,也印证了3000年前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商文明之外,长江上游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区域文明。

在展览的VR体验区,以三星堆遗址为背景,通过沉浸式场景带领观众“穿越”古蜀国,观看庄重神秘的祭祀仪式,近距离观察青铜面具细节,直观感受三星堆的魅力。

此外,观众还能在展厅看到来自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如铜剑、铜矛、铜戈等兵器,以及云南地区典型器物——青铜贮贝器;贵州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曲刃兵器,以及广西地区独有的羊角钮钟等地域特色文物。贮贝器是古滇人用于储存海贝的“存钱罐”,器盖上的立体雕塑群像生动展现了牺牲祭祀、播种祭祀等场景,宛如微缩“史书”。展览中的西汉驯马场面铜贮贝器,刻画了古滇人在头领指挥下集体驯马的场景,细节刻画入微;另一件立牛铜贮贝器则体现了古人的“巧思”——需将牛足片座下插销取出插入对应孔中,旋转牛身到特定角度,盖子方能打开。

据悉,展览将于7月22日启幕,持续至10月19日。展览期间,文创产品及西南地区多家博物馆的热卖文创也将同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