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贷款审计:守护"双碳"资金的生命线

发布日期:2025-05-08 09:5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审计局

传统金融体系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往往忽视环境外部性成本。而绿色信贷的本质,是通过金融工具重构资本配置逻辑,将环境风险与生态价值纳入信贷评估体系。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与中国"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贷款规模正以年均30%的增速扩张。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5万亿元,这一承载着生态使命的金融工具,在审计视角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效能检验。

我国自2016年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已形成“政策激励+标准体系+信息披露”三位一体的制度架构。2021年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定向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国内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7万亿元,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增速,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我国绿色信贷已突破传统贷款模式,形成多层次、跨领域的生态化创新格局国内各家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类绿色信贷产品,如:农业银行推出“美丽乡村贷”,将农户屋顶光伏发电收益权作为质押,配套碳账户积分兑换农资服务,形成“清洁能源-碳汇开-乡村振兴”闭环;中国银行发行首单“碳中和”点心债,募集资金专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电项目,实现境内外绿色资金协同;建设银行创新“绿色信贷+REITs”模式,将污水处理项目贷款证券化,吸引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入场。

在绿色金融这个万亿级赛道,审计监督犹如精密运行的CT扫描仪,既防范"漂绿"风险,更催化出金融资源配置的环境正外部性。当每一笔绿色贷款都能经得起碳计量尺的丈量,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获得高质量的金融血液供给。(鄞州银行  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