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隘中队巧解河道难题:护好一湾水,惠及一方人
最近,邱隘镇的德惠路河、新杨木碶河等河道变了样:河面宽了,河水清了,岸边绿了。这背后,是邱隘中队牵头开展的一场河道整治“攻坚战”——今年3月至5月,邱隘中队联合水利、属地镇街及村社,用实招硬招让德惠路河、新杨木碶河等五条河道焕发新生机,既解决了老难题,又摸索出了新办法。
一、清除河道“绊脚石”,水流更通畅。
以前,河道里时不时冒出些违规堆砌的河坎、围挡,挤占河道空间,影响行洪安全。这次整治,中队立下规矩:发现问题就解决,解决一个就销号一个。短短三个月,拆除了5处违规设置的河坎,清理了20多平方米的河道“梗阻”,让2公里长的河道重新“喘气”。如今汛期来了,河水顺畅流过,周边居民心里踏实多了。
二、搭建三级巡查网,监管无死角。
光靠人力巡河,难免有漏网之鱼。这次中队拉起了“三道防线”:一道“天上盯”防线:水利部门用卫星遥感技术,像“天眼”一样锁定了7处可疑点位;一道“地上查”防线:镇街分成小组,包干到片,每天巡查;一道“门口守”防线:在河道旁挂上“河长制”公示牌,群众随手一拍就能通过公示牌上的渠道举报成功,共收到16条线索。这样一来,违规河坎刚冒头就能被发现,再想偷偷堆砌,可就难了。
三、执法把握刚柔尺度,群众更支持
拆河坎不容易,尤其是历史遗留问题,中队队员们既讲原则,也讲方法。遇到不理解的居民,队员们通过送达通知书时开展普法,展示法规和相关案例等方式督促当事人自行拆除。新杨木碶河旁的一处违规河坎,就是当事人主动拆的。这种“刚柔并济”的办法,让整治工作少了阻力,多了助力。
四、运用科技来帮忙,治水更聪明
为了让河道监管更高效,中队用上了“黑科技”。采用非现场执法的方式,用无人机把河道拍个遍,建成立体模型,隐蔽角落也藏不住。未来,中队将尝试探索使用智能监控设备,建立“电子河长”全时监控手段,针对在河道倾倒建筑垃圾、搭建构筑物等违法行为证据难以固定等顽疾,在关键河道位置安装可移动无线监控设备等方式,让巡查效率提质升级,让河道管理更省心舒心。
如今,整治后的河道成了“香饽饽”。清晨傍晚,沿河步道上散步的人多了,河里的水也更清澈了。邱隘中队用实际行动证明,治水护水,既是守护生态,也是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