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社会救助和福利>老年人福利
解构老年友好型新生态的“东柳密码”
发布时间: 2025-04-23 09:41 信息来源: 东柳街道 信息来源:

在岁月的长河中,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幸福晚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近年来,东柳街道紧扣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新生态主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坚持设施更新、服务升级、专业加持、全面友好,积极探索“周边有布点、身边有友好、桌边有“食惠”、手边有响应”的老年友好工作法,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互惠的老年事业工作格局。

全面盘活资源 实现周边有布点

东柳街道辖区内户籍人口5.1万人,常住人口7.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22.1%,80岁以上占2.9%,是一个典型老年人口集聚的中心门户。面对“银发浪潮”,东柳街道积极作为,全力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的精准布局。

作为一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主城区街道,起初,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小散破”,部分经营用房和物业用房也因业态布局不合理而空置,总体空间闲置率比较高,一边是高需求的社区服务场地申请,如何破局?

“东海花园社区可以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去年5月,在一场“趣”社区、“造”空间的主题活动现场,东海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鹏提出了想法;安居社区党委书记郑笑则展示了“百草荟”项目,计划将楼道架空层改造为茶主题居民自治站,开展多种社区活动……当天,社区党委书记们纷纷亮出自己的“家底”,将一个个闲置空间项目展示出来,吸引了众多社会服务机构的关注。

与此同时,街道精准把握地缘优势,对各社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餐饮、医院、商超、菜场等必需空间进行了细致梳理,针对老年居民急需的社区食堂、健康生活、乐活课堂三大精细化服务需求,盘活社区内“金角银边”、低效空间3万余平方米,开展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和便民服务,开设项目36个,覆盖人群1.3万余人。

对标全市领先,东柳街道精心打造东柳坊和中兴“一南一北”特色区域性居家养老示范点,重点完善“综合体+小单元+微站点”的养老空间布局,推动“家门口+一站式”的养老服务优势互补、相互赋能。今年4月,东隅·东柳(新著)共同富裕综合体的开业,更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成为社区服务的新标杆。

以中兴社区为例,社区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助老服务队伍,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大力发展老年文体团队,实现“老有所乐”。针对60岁以上老人,社区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健康管理“云平台”,建立专属的“健康档案”,并由“乐邻管家”整合各级为老服务资源实现定向照护。时间银行则通过“老—老”“老—青”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实现积极养老,涌现了以“鄞州好人”刘行达夫妇为代表的助老先锋楷模和宁波优秀志愿者陈县的“366”爱心车队等多个助老服务组织和共建单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正逐渐成形。

全面保障供给

实现桌边有“食惠”

一蔬一饭牵人心,三餐四季皆温暖。东柳街道的养老智慧,在于将“一碗饭”的温度延伸至全龄段。

还不到中午11时,锦苑社区内的“邻聚里餐厅”已飘出阵阵饭香。咸菜烧鲳鱼的鲜味裹着土豆丝的清香钻进走廊,70岁的余叔叔熟门熟路地在取餐口站定:“今天要个红烧鸡腿配冬瓜汤。”自从社区食堂开业,这位独居的退休教师再也不用对着冷锅冷灶发愁。在他身后,老人们陆续落座,银发与阳光在窗边交织,定格成社区的温暖风景。

这样的烟火气正在东柳街道蔓延。街道将养老助餐服务织成一张细密的网,在11个助餐点与1家街道级老年食堂之间,通过一卡通办,形成差异化食堂供给,至今“幸福餐桌”已累计惠及老年人15万人次。

这份温度里藏着巧思。东海花园社区餐吧,用“以场地换服务”的模式,将社区闲置空间化作惠民砝码,60岁以上老人用餐打折,90岁以上老人只需9.9元就能享用套餐。运营方嘉和阳光养老服务公司总经理董雅琴说:“我们针对老年人调整口味,少盐少油,菜品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口味偏好。”银发族围坐的场景中,助餐员王伟群正忙着回收定制餐盒,“不用一次性餐具,既环保又卫生”。

社区食堂的热闹不单属于老人。90后宝妈吴女士带着两个孩子推开玻璃门,孩子们直奔角落的图书角,她则轻车熟路点好三菜一汤:“以前羡慕别的社区有食堂,现在自家门口就能吃上放心饭。”餐厅特设的儿童活动区里,绘本与手工材料堆成小山,暑假里常能听见孩童的嬉闹。社区党委书记郑鹏看着这一幕很欣慰:“我们要做的是全龄化服务,让年轻人也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烟火气的另一端连着科技感。走进锦苑社区的“邻聚里”智慧餐厅,老人们举着智能托盘在菜品区流连,称重计费系统自动识别菜肴价格,1秒完成支付。朱阿姨端着刚选的肉饼子蒸蛋和炒青菜落座:“以前总羡慕别的小区,现在轮到别人羡慕我们了。”这家智慧食堂藏着“十八般武艺”——智能备餐系统标注每道菜的蛋白质、脂肪含量,食安监管系统追踪食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无障碍设施和软烂菜品则守护着行动不便的老人。

全面链接资源

实现身边有友好

午后阳光斜照进华侨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人们捧着新领到的《智能手机应用手册》,在“桑榆学苑”课堂上笑弯了眼:“原来发朋友圈还能配上音乐。”这所“家门口的老年大学”里,银发学员正跟着老师学做短视频剪辑。在东柳街道,老年教育早已突破“打发时光”的边界,让“老有所学”掷地有声。

“乐膳课上教科学配餐,乐艺课带我们玩转水彩画,下个月还有智能手机带货培训。”一位刚报名“乐学”课程的老人,把课程表折得整整齐齐塞进布包。东柳街道的全域老年开放大学目前已推出25门课程,串联起170多位老人的社交圈,书画社、合唱团、园艺小组如同雨后春笋般生长。园丁社区党委书记柴君静说:“课程设计围绕老人需求和市场趋势,让退休生活也能创造价值。”

知识的清泉在社区流淌,健康的守护亦如影随形。太古城社区的高龄老人家里,第六医院专家正握着听诊器轻声问诊,这是党建“红色合伙人”带来的医疗资源下沉。街道卫生院协同的“体医康养”项目更将运动与治疗结合——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智能跑步机能同步监测心率,家庭照护床位让失能老人在家享受专业护理。一位刚做完康复训练的老人指着适老化改造后的防滑地板笑得踏实:“现在锻炼有医生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温暖的力量在街角巷尾悄然生长。家住东方瑞市小区的张聪,经营了一家理发店。他的推剪已免费为老人服务了10年。镜前系着围布的老人打趣:“这发型年轻时都没这么时髦过。”这份善意并非孤例:东柳街道着力串联为老服务资源网,发展和培育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成为“银龄挚友”,为老人提供义诊、认知症友好商家、餐饮优惠等各种爱心便民服务,一批如红蚂蚁服务队、银辉志愿者等品牌逐渐涌现。

最动人的风景藏在三月春风里。当志愿者们捧着镜框走进顾丕鹤老人家时,百岁老人颤巍巍抚过照片上自己的笑脸:“上次拍正经照片还是金婚那年。”这场“世纪慈辉”慰问活动,把东柳的温情刻进镜框,更刻进人心。而在中兴社区,认知症友好商超的收银员会多问一句“要不要帮您联系家人”,党建联盟的美发店留着专供轮椅出入的通道,这些细节让独居老人感慨:“在东柳,处处都是自家孩子。”

全面筑牢底线

实现手边有响应

“年纪大了记性也差,好几次开火煮东西,险些忘记关上。有了这些‘小帮手’,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多了。”近日,85岁的独居老人叶大伯握着园丁社区网格员吴慧慧的手连声道谢。他身后的白墙上,烟雾报警器红灯规律闪烁,门边的出门提醒器也在运作——在东柳街道,389位高龄独居老人的家中,这样的“安全三件套”已成标配。

这份安全感源自街道织就的“防护网”。针对独居老人健忘、行动不便等痛点,东柳街道将智能设备嵌入养老日常:火灾报警器实时监测浓烟,定时器提醒关火吃药,应急联系卡串起网格员、卫生站、救援热线三条“生命线”。志愿者上门安装时,总会多留半小时,顺手检修老化的插座、松动的燃气管。“以前总怕忘关煤气,现在听着语音提醒,睡觉都踏实。”叶大伯说。

科技的温度不止于此。中兴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的电梯载着88岁的王奶奶缓缓下行,护工推着轮椅穿过中庭公园,阳光洒在贴满老照片的房间门口——这里住着20位平均85岁的高龄老人,一些患有认知症,房间外悬挂的机械手表、字帖,是帮助他们辨认“家”的锚点。“住久了,他们真把这儿当自己家。”负责人张淑慧指着一位93岁老人床头的全家福说道。

而对更多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街道联合“小柏家护”开发了“一键享”小程序:点开手机,助餐、医疗咨询、家庭床位申请等服务即刻跳转,促进居家安全体系的提升。

从预防到干预,服务全方位扎进了社区土壤。去年12月,东柳坊社区的“时光忆站·记忆守护行动”现场,老人们体验AI筛查工具,通过图像识别和简单问答完成认知功能评估。72岁的陈阿姨领到脑健康手册后反复翻阅:“原来记不住事得早检查。”

针对认知症障碍患病率的上升,东柳街道争取省级老年认知症友好打造试点,形成认知障碍服务照护闭环,不断提高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专业水平。同时,在不同类型社区布点,从课程体系、早期筛查等不同角度探索,切实为认知症家庭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保障,营造认知症障碍友好的社区环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养老不仅意味着衣食住行上的富足与方便,也包含着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照拂和滋养。东柳街道将以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新生态为目标,努力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鄞州特色养老服务的东柳样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