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楼聚焦“一老一小一新”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
发布日期: 2025-04- 11 09:06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
近年来,明楼街道将“尊老爱幼”传统美德融入社会治理血脉,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群体需求,通过多元化项目、创新化模式、社会化参与,构建起覆盖生活保障、健康服务、心理关怀、教育支持的全方位关爱体系。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传承中,街道正逐步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之路。 聚焦“老有所养” 打造夕阳幸福港湾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幸福安康关系着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今年以来,明楼街道工作人员深入社区,通过走访、聊天等形式,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项目和活动,全方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身心健康。 在明南、明北老小区,工作人员发现部分老年人因体力下降,对室外休息空间需求强烈。于是,街道整合残联资源,开展社区无障碍设施改造。如今,小区内阳光充足的空旷区域、沿河步道都设置了休息座椅、凉亭等,为老年居民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老人可以在这里晒太阳、聊天,享受着生活的悠闲与惬意。同时,明南、明北两个社区也成功获评省级无障碍社区,明北社区还被评为市级老年友好型社区。 让更多老年人安享晚年,不仅是每个小家的愿景,更是大家致力实现的目标。和丰社区积极探索自治模式,将老年人群精准细分为自燃型、助燃型、阻燃型三类群体,挖掘自燃型居民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角”。段小敏阿姨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原本不住在和丰社区,但因为热爱广场舞,经常在室外教市民跳舞。一次机缘巧合,她来到了和丰社区,寻找到固定的室内场地。于是,她志愿在社区开设老年人公益舞蹈课,吸引了四五百名学员。每当课程开始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动感的音乐。 一餐热饭暖胃更暖心,社区长者配餐服务架起了关爱的桥梁。和丰社区的郑银梅阿姨牵头推进共享餐厅项目执行落地。2023年,她组织居民成立督导小分队,在稻状元开辟专门场地作为长者配餐就餐点,还时刻关注餐厅的餐品和环境,让“舌尖上的温暖”触手可及。如今,和丰社区的老年人可以在共享餐厅享受到八折优惠的福利,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饭菜。 此外,近年来,明楼街道通过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让孝亲文化蔚然成风。明楼街道积极整合资源,构建了周密的养老服务网络。该街道与市第一医院合作,定期邀请医生到社区开展健康义诊。义诊现场,医生们耐心地为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解答他们的健康疑问。同时,中医药市集也吸引了众多老人的关注,他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明楼街道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推出“康养100+”服务项目。例如在徐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家庭医生体验区让老人们可以近距离了解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医康养一站式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了便捷与温暖。 聚焦“小有所育” 编织朝阳成长摇篮 儿童是城市文明的未来,明楼街道通过政企协同、社区联动、专业赋能,构建起覆盖教育帮扶、心理护航、环境优化的立体化儿童成长支持体系。而在“幼有所育”方面,明楼街道也是下足了功夫。 走进明楼幼儿园徐家分院内,小二班的孩子们正在张晓颖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传统节气“谷雨”的相关知识。一幅温馨的画面映入眼帘: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快乐地玩耍和学习。“老师,为什么要叫谷雨?是因为下雨吗?”“张老师,我知道了,谷雨是因为我们鼓掌会下雨。”“老师,谷雨是一只小青蛙。”孩子们踊跃举手,或是提出有趣的问题,或是讲述可爱的想法。原来在他们心中,谷雨是具象的。在这堂传统节气介绍课中,老师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好玩的贴画,孩子们认真搭配,将绿草、红花、雨水和古诗依次填充进他们的“谷雨图”中。 徐家社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实践站通过开展各式传统文化课堂,向学龄儿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学习与动手制作中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明楼街道还持续扩充托育服务供给,利用社区资源补足盲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早期教育和服务。今年,街道继续新增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提升已有服务点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保障、人才培养、硬件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进一步完善“500米托育服务圈”的建设。 明楼街道还聚焦着力点,推动卫生健康工作见行见效。在计生特殊家庭全链条健康服务方面,实现了“就医有帮”,让特殊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同时,完善暖心家园服务网络,营造“自助+互助+助人”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康服务中来。 “医生曾说他永远站不起来,但现在他不仅能爬楼梯,还会自己吃饭穿衣。”乐乐妈妈哽咽着展示手机里的视频:7岁的乐乐(化名)可以独立扶着栏杆行走、独立骑自行车、独立完成穿衣吃饭动作……这个曾被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判定“终生瘫痪”的脑瘫患儿,6月龄时带着颈椎半脱位、鱼鳞病、肺发育不全等多重先天疾病来到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明楼东胜分院儿童康复科。经过康复团队6年多的个性化干预,如今乐乐的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指标从18提升到74,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坚信,医学的温度在于创造不可能。团队为脑瘫、孤独症、言语障碍等特殊儿童建立专属康复档案,通过‘评估-训练-家庭康复’的全周期管理,真正实现‘医院-社区-家庭’链式康复闭环。”儿童康复科主任王舒昊表示,他们将会全力奉献,以温暖双手托起无数家庭的美好期盼,让那些曾被判定“没有未来”的孩子,在这里绽放光芒。 聚焦“新兴力量” 深耕就业服务保障 满足多元期待,优化服务凝聚“新”力量。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辖区实际,明楼街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以“职”通车为载体,将就业帮扶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今年一季度,明楼街道的“春风行动”直播带岗活动现场热闹非凡。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一个个就业岗位,军嫂和宝妈们聚精会神地倾听,不时有人提问,主播都一一耐心解答。同时,军嫂直播培训、AI育儿及副业探索等活动也同步进行,为军嫂及宝妈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提升机会。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70余人次参与,还提供了90余个就业岗位。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超1.8万,收到了137份求职简历,成效显著。 除此之外,缤丰社区和徐戎社区的零工驿站,以及明北菜店的零工服务网点,三级零工服务阵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季度以来,已对接企业65家,提供了656个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明楼街道创新就业的另一种援助模式——“私人定制岗位 就业援助入家门”更是受到了广大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欢迎。街道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深入企业、商户收集用工需求,同时通过微信群、零工市场等平台发布岗位信息,为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和就业岗位。这种贴心的服务让许多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今年,明楼街道还联动社区举办了多场招聘活动。招聘活动中,许多女性求职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就业寻宝新年行”活动中,求职者们像寻宝一样,在各个招聘摊位前寻找着心仪的工作。 “一老一小一新”美好生活的背后是明楼街道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未来,街道将继续全面推动多样化、普惠型“一老一小一新”服务的有效供给,着力向着“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新’有所属”的美好图景阔步前行。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