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播讨薪难,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如何保障?

发布日期:2025-04-01 08: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人力社保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新就业形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就业形态是指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网络主播等。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往往劳动关系灵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方式弹性,对于扩大就业容量、调节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提升就业质量、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了新要求。

近日,鄞州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出具了一份数据,记录了去年以来新业态劳动纠纷案件,揭示了行业痛点——劳动关系认定难。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日益复杂,调解中心从“个案化解”到“体系化治理”,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的“源头预防+多元调解+长效监管”创新路径。

2023年5月,鄞州区首南街道坚持党建统领,联合鄞州区人社、街道司法所等多方力量,成立全市首家新业态劳动用工调解工作室;

2024年5月,工作室迭代升级为鄞州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引入仲裁、法院、工会、律师等专家调解团队,与鄞州区人民法院合作设立“共享法庭”,打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立案“一站式”服务平台。

据调解中心统计,2024年受理案件中,就争议占比类型而言,工资报酬类争议约71%,占了争议主要组成部分,工伤、确认劳动关系类争议占比13%,未签订劳动合同类和社会保险类并列。从行业类型来看,纠纷较多的是新媒体(直播、短视频)行业,占比26%,电商销售及运营类争议和快递物流纠纷类争议位列前三,外卖配送纠纷类则占比11%。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网络主播成了当下不少年轻人新的就业选择,不过用工模式的多样化,涉及主播的纠纷案例也越来越多。

“明明为公司带了很多货,但就是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主播胡某就因未与电商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多次向公司催讨工资未果,日常生活陷入窘境。

网络主播从业人员因为工作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劳动关系特征并不明显。由于该行业收入分配方式不单纯来源于固定收入,以至于报酬结算过程中纠纷增加。

核心争议:劳动关系认定难

而在众多纠纷中,劳动关系认定模糊是核心矛盾。

主播杨某的遭遇颇具代表性。杨某与某文化传媒公司签订《主播合作协议》,约定自主安排直播时间,薪酬按提成分成。但之后公司以“未达直播时长”为由,克扣保底工资,杨某要求解除双方协议,并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工资、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缴纳社会险等。但是杨某与公司签订的《协议》并非劳动合同,使得维权艰难。

“因为不存在劳动关系,双方约定的保底收入只能作为公司对直播的一种保障和激励措施,而不是公司对直播的对价。”杨某倒出苦水。

类似的纠纷,也发生在外卖员石某身上。石某在杭州某网络科技公司从事外卖配送工作,工作地为宁波市鄞州区,但该公司没有为石某缴纳社会保险,仅与石某签订了一份商务合作协议。公司为石某制定了周密的排班表,石某必须按时上下班,请假需要提前进行报备。

一次,石某在外卖配送过程中发生非主责交通事故,造成其趾骨骨折。石某康复后,向公司进行工伤索赔,但公司以“商务合作”为由拒认劳动关系。

因为劳动关系无法认定,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工资报酬、工伤等纠纷中,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个案化解:对症下药,逐一击破

如何有效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纠纷?调解中心对每一个案子都进行个性化分析,制定专属调解方案。寻找突破口,积极促成劳动关系的认定。

外卖员石某的维权之路是很多新就业群体工伤索赔都要面对的困境。在调解中,调解员发现在实际劳动中,石某与用人单位存在人身隶属性等劳动关系特征,例如有固定排班、考勤记录等证据,这可以让仲裁委将双方的用工关系认定为劳动关系,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需要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依然无法豁免。最终,企业参照工伤标准赔偿石某6.5万元。

面对确实无法认定的劳动关系,找到不合理之处,积极调解,让劳动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主播杨某无论是与公司签订的《协议》,或是从工作内容及工作模式上看,都不符合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仲裁委认定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但是,仲裁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公司在相关费用发放上存在瑕疵及不合理之处,于是多次组织双方调解。最后,公司同意按照实际直播时长支付杨某薪酬,双方握手言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蔽的个体工商户“身份转换”套路。某便利店上货员杨某,被A公司诱导委托B公司注册“C商务工作室”,实际却需遵守严格考勤和绩效考核。仲裁委通过平时门店APP考勤、视频监控、巡店等劳动管理和考核,认定杨某与A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企业借外包规避责任的手段被戳破。

体系化治理:从源头抓起

从个案可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普遍面临劳动关系认定难、证据收集难、法律适用难等多重困境。要破解这些难题,既需要劳动者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更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系统性支持。

为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织密“法治保障网”,调解中心推动调解机制从“救火式”向“防火式”转型。

记者看到,调解中心建立了新业态纠纷案例数据库,按行业、争议类型细化指引,分层分类梳理形成新业态劳动纠纷典型案例选编,帮助新业态劳动者“对症维权”。

目前,中心已汇编有十大案例,包括“主播协议很自由,劳动关系不成立”“外卖小哥送餐受伤,仲裁委靠前调解化纠纷”“成功调解货运司机与平台公司的用工争议”等典型案例,为往后的调解提供精准指导。其次,通过调解工作触角前伸、专业人员提前介入,提高新业态劳资纠纷案件防范、介入和预判能力。例如,针对新业态企业用工乱象,开展“合规体检”专项行动,重点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等流程,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