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社会救助和福利>残疾人福利
云龙“她力量”:柔肩担重任 巾帼绽芳华
发布时间: 2025-03-11 08:57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信息来源:

钱卉君在婴幼儿服务驿站开展亲子活动。

网格员正在向村民进行安全宣传。

2024年云龙镇“云鹊桥”公益红娘年度活动。

云龙镇卫生院儿保科科长吴静飞记录儿保数据。

徐印红与舒惠明在“甬乐阳光家园”为80余名残障人士义剪。

在云龙镇,从阡陌乡间到企业车间,从维权一线到网格末端,一群群女性以其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儿童关爱、矛盾调解、健康守护等领域绽放独特光彩。她们或是手持剪刀的义剪红人,或是奔走田间的儿童主任,或是守护平安的网格卫士,用“她智慧”“她担当”编织起“她力量”的经纬线。

妇儿权益的“护航者”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普法先行。云龙镇妇联以“法治教育全覆盖”为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教模式,推动维权意识深入人心。

“婚前教育让我明白了婚姻中的责任,也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一名参与去年5月婚恋讲座的年轻女性感慨道。针对不同群体需求,云龙镇推出“个性化普法菜单”:公益红娘为婚恋人群讲解婚姻家庭法律知识,调解员为矛盾家庭提供一对一辅导,劳动部门为女职工开设职场维权课程。今年以来,3场专题讲座已覆盖300余人,普法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到反家暴条例,实用性强,反响热烈。

线下,依托“三八”妇女节、国际家庭日等节点,开展8场主题活动,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入户走访普及法律知识;线上,利用“掌上治村”平台推送普法案例、维权指南,浏览量破万次。通过“面对面”与“屏对屏”相结合,全镇妇女儿童的法律素养显著提升,依法维权的主动性不断增强。

维权工作既要“有温度”,更要“有力度”。云龙镇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专业化、立体化的维权服务体系。

在云龙镇“芳舟”妇女维权驿站,一本本调解档案记录着基层维权的温度:半年处理家暴告诫书51份,化解民事纠纷56件,调解成功率95%。这组数据背后,是一支由镇人大、派出所、司法所、指挥室、工会等多部门组成的维权联盟在持续发力。针对严重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维权投诉,联盟成员快速响应、协同处置,确保受害者“投诉有门、维权有路”。

“家暴警情不能停留在接警记录上,必须形成闭环处置。”镇妇联主席张燕芬翻开工作日志,这两年通过受理、派单、办理、答复、督办、办结、回访、评价“八项流程”快速处置的妇女群众诉求案例格外醒目。当法院对接机制启动时,这支队伍展现出专业力量:律师团队提供法律支撑、心理咨询师疏导情绪、村社婚调员跟踪回访,形成全周期保护链。

在工业园区的女职工普法课堂上,劳动调解专家正讲授维权要点。“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注意试用期条款”“孕期权益受法律特别保护”,实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变得生动易懂。去年开展的8场专题普法活动共覆盖1000余人次,线上“掌上治村”平台推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篇解读获得超万次浏览,法治意识如春雨润物般渗透基层。

在云龙镇的维权队伍中,区人大代表、镇卫生院儿保科科长吴静飞是一张闪亮的名片。作为儿保医生,她以专业力量守护儿童健康;作为人大代表,她为医疗民生奔走建言。

一次门诊中,她发现一名1岁男婴体重严重超标,便耐心向家长解释肥胖危害,并制定科学干预方案。“吴医生的话让我意识到,健康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男婴母亲感激地说。履职人大代表期间,她为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全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为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守护孩子健康,推动医疗进步,是我最大的心愿。”吴静飞的话语朴实却坚定。

传递温情的“暖心人”

“能让老人体面地离开,就是我这把剪刀最大的价值。”云龙镇王夹岙村徐印红,经营理发店21年,将方寸理发台延伸成传递人间温情的驿站。2018年加入“领云志”志愿团队后,她的剪发轨迹从店铺延伸到乡间田野、养老院舍,更刻进了无数老人的人生终章。

那个令她终身难忘的冬日,徐印红为卧床老人完成最后一次理发服务。当家属含泪告知老人安详离世的消息时,她才恍然惊觉,那些看似普通的“上门服务”,实则是为生命画上尊严句点的神圣仪式。“我们服务的不是头发,而是生命最后的体面。”自此,入村入户义剪成为徐印红雷打不动的行程。乡村小道上,她带着装满工具的收纳包,在轮椅旁躬身为中风老人修剪发梢;养老院里,她细心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梳理银丝。即便近年因照料患病家人减少了出勤,她仍坚持每年服务30余人次,累计为150余名特殊群体送去“头等温暖”。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义剪红人”带动了整座小镇的善意循环。3月5日雷锋日,她与志愿者舒惠明在“甬乐阳光家园”为80余名残障人士义剪,剪刀开合间传递的不仅是清爽发型,更是平等与尊重的社会温度。如今,云龙镇已形成“微志愿”服务矩阵,双桥社区的“春响直通车”、云达社区的“邻距离驿站”等平台,将这份温情从“一个人的坚持”拓展为“一座城的善意”。

如果说徐印红用剪刀丈量生命的厚度,那么钱卉君则以母爱构筑童心的港湾。作为云龙村妇联主席,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将村活动室60平方米的角落,变身为宁波示范“儿童之家”。2019年,随着村里新村住户越来越多,由钱卉君牵头在小区活动室建设“儿童之家”,有了专门的阵地,她也成了一名儿童主任,随后又新设了婴幼儿成长驿站,阵地面积拓展到了百余平方米,“儿童之家”成了村学龄前儿童的热门打卡点。

“孩子眼里的光,就是社区未来的光。”2019年新村建设时,钱卉君敏锐捕捉到流动儿童的情感需求。她发动年轻妈妈组建“妈妈帮帮团”,将绘画老师、育婴师、大学生志愿者凝聚成守护童心的“超能战队”。拓展的婴幼儿成长驿站,更将科学育儿课堂开到村民家门口,由专业医生手把手教授急救知识,新手爸妈们交流育儿心得,这里俨然成为现代版“乡村育儿共同体”。

钱卉君还充分利用村里的文化礼堂,在暑假期间开办“假日学校”,为未成年人开展宣教、礼仪等活动,使未成年人能够在假期有所学、有所乐。2021年暑假,钱卉君带领20余名“假日学校”学员体验农事劳作,孩子们在烈日下掰玉米、擦汗珠,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分量。这场被列为“精品案例”的实践课,折射出她独特的教育智慧——让优秀品质在劳动中代代传承,使生命教育在田间地头自然生长。正如村民所言:“钱主任心里有本'童心地图',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都被温柔标注。”

丈量网格的“铁脚板”

清晨7时的石桥村太阳桥头,江海凤的巡格脚步总是比早市商贩更早抵达。这位被村民称为“活地图”的网格员,对辖区内374户人家了如指掌,对商铺摊位变迁轨迹更是如数家珍。当占道经营导致交通梗阻时,她的解决方案既见力度更显温度:不要简单驱离,而是带着规划逐户走访,在馄饨摊升腾的热气里与商户算清“民生账”。“王姐您看,新规划区离菜市场更近,人流量也更大。”她掏出手机,向商户展示不同时段的客流对比图,最终让8家摊贩自愿搬迁至村里规划的合法经营区域。如今穿行在整洁的村道上,村民们总会指着规范经营的摊位感慨:“江专员的‘铁脚板’,把我们的烦心事都踏平了。”

这种“行走式治理”模式的背后,是江海凤“第一时间发现群众需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诉求”的工作准则。作为网格员,她始终坚持每天巡查网格,走遍大街小巷,足迹遍布网格内的每一个角落,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而在云达社区的大街小巷,也总能看到网格员史媛穿梭忙碌的身影。作为社区基层工作中的巾帼力量,她每天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巡查消防安全隐患、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用行动守护居民的安全与和谐。

面对出租屋“拆窗破网”专项整治硬任务,史媛迎难而上。部分住户对拆除防盗窗心存顾虑,她便带着政策文件与案例图册反复登门,掰着指头算“安全账”:“逃生通道每拓宽一厘米,危急时刻就多一分生机。”顶楼住户王师傅起初态度强硬,她连续5天利用午休时间上门沟通,从法规解读到邻里案例剖析,最终用真诚打动对方主动配合整改。3个月内,她推动189户完成防盗窗拆除,同步协调安装符合标准的逃生梯37处,让“生命通道”真正畅通无阻。

在石桥村第二网格,83岁的独居老人江大爷床头贴着一张特殊的“健康日历”,标注着网格员楼玲玲每周的上门记录:2月14日代购降压药、3月5日检修煤气阀、4月18日陪同接种疫苗……“江大爷,最近天气变化大,您要注意增减衣物,别着凉了。”“谢谢你啊,小楼,你总是这么细心,就像自家孩子一样!”这是网格员楼玲玲在走访辖区独居老人时经常发生的暖心对话。这位被老人们称为“暖心闺女”的网格员,用脚步织就了独居老人的安全网。

75岁的独居老人吴大爷患有高血压,需要每周测血压;李阿姨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服用慢性病药物;空巢老人王奶奶最近身体不适,想去医院看病,需协助手机挂号……楼玲玲的“关爱台账”写满温情。自担任网格员以来,楼玲玲发现她所负责的网格内有不少独居老人,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的生活,楼玲玲利用休息时间逐户走访,详细了解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并建立了“关爱台账”,针对不同老人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她坚持每周至少上门探望一次,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她总是第一时间提醒老人注意防寒保暖或防暑降温,并耐心讲解安全用电、用气等知识,提升老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用精细化服务筑起“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