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根脉 看见未来
新时代塘溪故事正在续写…… |
||
发布时间: 2025-02-20 14:51 信息来源: 塘溪镇 信息来源: | ||
|
||
近年来,塘溪镇以文化浸润乡土,以文明凝聚人心,以故事展现形象,融合传统与现代,探索乡村振兴的“塘溪路径”。从稻花会巡游的鼓乐声,到“三八塘头市”的烟火气,从孩童开笔礼的琅琅书声,到千年古镇的山水人文,塘溪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守得住根脉,看得见未来”。 今天,让我们围绕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和故事续篇三个方面,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一场接续一场的活动、一次又一次的出发中,全方位感知塘溪的文化传承、文明有礼、人文故事,一同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前行的力量。 传承塘溪文脉 丰富群众生活 以红色热土为根脉,以千年古镇为肌理,塘溪不断书写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答卷。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该镇借助文化特派员、文化团队等群体,依托重大节庆和民间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人文塘溪”品牌。 当文化不再是尘封的符号,乡村振兴的动能就日渐澎湃。 邹溪庙稻花会 当跨越近20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邹溪庙稻花会的重启,不仅是塘溪镇文化的“复兴”,更是成为凝聚百姓情感的纽带。 “稻花会在塘溪老百姓心里分量很重。”这是塘溪镇老百姓说的,但到底有多重?2024年7月20日这一天,除本地老百姓外,在外塘溪游子和四周乡民纷至沓来,盛况空前。庙会上不光有塘溪本土的草根文艺团队,还有来自鄞州区其他镇街和奉化区、宁海县乡镇的舞龙、舞狮、马灯队也应邀参加,为“稻花会”助阵,热闹场景堪比春节。 7月的天气是炎热的,但不及稻花会的“热”。行会队伍走街串巷时,不少塘溪老百姓纷纷在道路两旁摆上西瓜、桃子、矿泉水、木莲冻等,供行会队伍和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免费品尝……这一刻,塘溪人的凝聚力得以具象化! 一位文化特派员 文化的核心是传承,而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中心。 “文化活动多了,活动内涵更丰富了,文艺队伍更专业了。”这是塘溪镇老百姓近段时间以来的普遍感受,这种感受的背后,离不开鄞州区驻塘溪镇文化特派员——区文化馆表演艺术中心主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严琼的付出。 从牵线衢鄞两地文化在塘溪“走亲”到力促“首善鄞州·塘溪有戏”宁波鄞州星光合唱团文艺下乡演出,再到助力塘溪镇成立“堇山家园红”品牌、参与纪念沙文求诞辰120周年活动,并发动专业“朋友圈”同塘溪镇文艺团队结对…… 在严琼驻点塘溪镇的半年里,她深入挖掘塘溪全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堇山红脉‘艺’初心”文化内涵提升项目,为塘溪镇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 一群文艺爱好者 精神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塘溪成校(镇老年大学)将文化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年前,3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活动分别在塘溪镇管江村、施村和童村文化礼堂举行,累计1500余名农村观众到场观看,现场热闹非凡,文化礼堂“沸腾”了。而带来这份热闹的不是别人,是塘溪镇老年大学的文艺爱好者们。 据悉,塘溪镇老年大学现有学员近400名,有腰鼓班、走秀班、书法班、越剧班等十多个班级,他们在培养自身兴趣爱好之余,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24年在“三八塘头市”、敬老院、文化礼堂等演出十余场,累计吸引上万人次观看。 传递文明有礼 擦亮红色名片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淳朴的乡风文明。去年,塘溪镇发布“堇山家园红”文明实践品牌,依托塘溪千年文脉,创新方法路径,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乡村教师周妙亚为原型的沙画《爱的传递》被搬上浙江省“我和我的有礼故事”分享活动,并获最佳创意奖…… 这些让塘溪的文明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词,而是一份可以共情和感知的力量。 “每周两个半天” 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手拿簸箕、扫把、夹钳,披上志愿者小马甲,穿梭在村道、小溪边……村干部与志愿者一起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这样的行动,在塘溪镇17个行政村已坚持了一年半。 自2023年6月起,塘溪镇开始实行“每周两个半天”的环境卫生整治制度,联村干部下沉到各村,与村干部、党员、村民和志愿者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溪流河道、房前屋后,清理白色垃圾、杂草枯枝,整治乱堆乱放,确保环境干净整洁。 不仅如此,塘溪镇在开展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工作时做足宣传攻势,目前已累计召开垃圾分类专题部署会、各村垃圾分类动员会、村民垃圾分类志愿者培训会等各类专题会议60余场,参加人数超2000人次;累计上门宣传引导群众2万余人次,播放垃圾分类宣教广播3000余次,人人参与的氛围愈加浓厚。 红色地标换新颜 去年7月,塘溪镇沙村上坎地块以“红色+艺术”为主题完成一期升级改造,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一项目通过修缮历史建筑、融合现代科技,让沙氏故居、中共鄞县沙村党支部陈列馆等文化地标面貌一新。 升级后的沙村上坎地块引进乡村咖啡、非遗漆扇、传统拓印等互动体验活动,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至今年2月累计吸引游客1.5万人次,接待各类党建、团建和青少年研学团队120余批次。 沙村上坎地块的蝶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一场精神家园的重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这处承载红色历史的地块正以崭新姿态,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与时代并肩奔跑。 纪念沙文求 诞辰120周年 今年1月,沙文求外孙沙克将百余件珍藏的沙氏家族相关物件全部捐给了塘溪镇人民政府,这一捐赠起于去年塘溪镇举行的纪念沙文求诞辰120周年活动。当时,沙克受邀参加活动并表达追思之情,他对家乡人民在沙文求牺牲近一个世纪后,依然如此纪念和缅怀沙文求而深受感动。 当天活动中,鄞州区朗诵家协会会员深情诵读了由烈士家属沙梦创作的诗歌《不容忘却的纪念》;由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带来的话剧《沙文求》,情景演绎沙文求建立中共鄞县沙村支部、带领农民开展反霸斗争和参加革命的辉煌历史;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人员分享项目《沿着先烈足迹前行》,讲述追寻沙文求56处足迹的故事,带领全场观众穿越时空感受热血沸腾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理想。 以沙文求烈士为纽带,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与塘溪镇续签了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弘扬爱国情·共筑中国梦”鄞州区百场红色思政课暨红色研学推荐路线也在该活动上正式发布。 讲好塘溪故事 全面展现形象 一场集市、一片红杉林、一项非遗、三样美食……塘溪的发展,总是藏在微小而动人的美好故事里。2024年,这些故事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和各大省、市媒体,《山水塘溪·名人故居篇》获得2024年“幸福鄞州等你来”短视频大赛二等奖。这些都跨越时空,让传统与现代共鸣,让个体与时代相拥,让塘溪的故事在续写中不断谋新篇、谋发展。 故事的续写,也是对塘溪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彰显与加持。 三八塘头市 1月2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年味渐浓 各地举办多种活动迎春节》,将目光聚焦到了塘溪镇热闹非凡的“三八塘头市”开市现场。市集设置在塘头街和五溪路沿线,近2公里的道路上划分出500余个摊位,时间也从原先的农历腊月廿三、廿八两天改为持续六天。 “一六横溪市,二七管江市,三八塘头市,五十韩岭市。”这是鄞东地区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赤堇山周围老底子的集市。塘溪镇的“三八塘头市”因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人气旺、货源充足,被称为“天下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00年前。 当天集市上,精彩绝伦的表演接连不断,特色摊位有序排开,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其中,吸引了周边村民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红杉林 每年深秋初冬,在塘溪镇堇山湖畔,总能看到这么一幅美好的景致——一大片红杉林渐次变红,浅红、深红、金红各种颜色相互交织,晴好天气时,阳光透过树林,枝叶、倒影与水波形成梦幻般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 2024年的红杉林,与堇山湖宽阔的水面完美融合,呈现一幅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的绝美画卷,宛如江南喀纳斯。红杉林受到《光明日报》客户端、潮新闻等关注,不少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到此拍照打卡。 行走在塘溪,不仅可见杉林竹林、堇山湖,还有名人故居、古道、古村等多种自然和人文景观,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徒步其中,既能拥抱自然、享受运动乐趣,又能欣赏田园风光、感受人文风情。 非遗竹编 今年春节期间,在鄞州区非遗馆内,一幅充满绿色纹路的竹编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这幅作品出自鄞州竹编第四代传承人叶商杰,他将古老的蟠虺纹与竹编技艺巧妙融合,让传统纹样在竹丝间“活”了起来。 叶商杰的爷爷叶良康是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商杰现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被评为省级新农匠,他的代表作品《儿女红妆》《福禄寿喜》入选浙江省级奖项,并受邀参加长三角优秀精品展。 竹编,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社会各界重视起来,叶商杰作为青年一代的“守艺人”探索在竹编里融入现代文化元素,通过创新与融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活力。 塘溪三宝 去年3月,一则“邀请邓超到家中吃塘溪菜”的短视频冲上热搜,成为“现象级”传播,视频中“社牛”女教师一边幽默地纠正明星邓超的英语发音,一边“疯狂”推荐家乡菜,让不少网友对塘溪菜充满了好奇。 这一被力推的“塘溪菜”到底是什么?原来,以前在塘溪的农民生活比较艰苦,华山村的芋艿、邹溪村的花生、茭白这“三宝”是老百姓常吃的食物。邹溪、华山的土质、水源都比较适合这些作物生长,加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育种、耕种方法,培育出来的芋艿、花生、茭白不仅营养丰富,还口味独特,使得“塘溪三宝”的名气不断打响。 此后,华山村就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积极开展华山芋艿的宣传和销售,拍摄的《芋艿的一年四季》VLOG,用互联网思维推广华山芋艿,全网点击40万余次,礼盒包装提升附加值,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