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村之兴看“三美”
天童老街夜景。
2月12日,参加宁波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部署会的专家领导,走进鄞州东吴镇童一村、东钱湖镇建设村实地考察,看变化、听民声,感受鄞州乡村振兴下的共富路径。
鄞州这两村为何受到专家关注?它们有什么独特魅力?两村“出圈”,关键在“三美”。
乡村之美在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空心化、脏乱差曾是不少村庄的标签。不过,这些年,在“千万工程”指引下,鄞州的村庄实现了美丽蜕变。
童一村是东吴镇一个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背靠千年古刹天童寺。眼下,走进村庄,只见淡青色的新村,淡黄色的旧村,房前屋后都是樟树、红枫和桂树,清新淡雅的感觉扑面而来。
然而,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山村,灰扑扑的民居、脏兮兮的路面,让很多年轻人都搬进了城,除了天童老街和太白庙,这里似乎已被世人遗忘。
童一村到底要怎么改造?改造成什么样子?东吴镇吸取宁波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的理念,邀请大学专业团队拿出改造方案,最终在认真听取村民意见,并充分保留老街各阶段历史遗存的基础上统一了风格。
天童老街是童一村蝶变的代表,这一远近闻名的街市,曾是“东乡十八街”之一。在老街改造中,当地坚持“三不”原则,即不迁走一户百姓,还街于民;不搞纯商业开发,保留乡愁;不搞大拆大建,修旧如旧。
如今,再走进天童老街,曾经冷清的童一村很快有了活力,沿街而行,你会发现许多宝藏小馆,如咖啡馆、书店、汉服馆、木作社、小吃店等。“山·外”书店更是为整条街注入了文艺气息。
一次乡村有机更新,让令人难忘的老街味道和乡愁就这样回来了……
在鄞州,还有不少这样的童一村。
2003年到2017年间,鄞州全面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26.4亿元,拆旧667.2万平方米,建新1027万平方米,4万余户群众受益。
自2018年起,鄞州开展美丽宜居村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3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
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率85.2%,农饮水达标提标人口100%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建改建农村公厕988座、无害化覆盖率达100%……鄞州的村庄变得越来越精致,正和城市相融。
乡村之美在产业
乡村要破解空心化、老龄化之困,增强造血功能是必经之路。丰富的业态,能为乡村发展带来人气,更为村民致富提供可能。
建设村是东钱湖陶公山的门户,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这样一个村民不到700人小村,要“出圈”谈何容易?
不过,这几年,建设村以未来乡村建设为路径,有序推进产业焕新升级,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
建设村的工业区,紧靠新村居民区,五金、塑料生产,带来噪声、空气污染。2021年,建设村破釜沉舟,整体征迁1.4万平方米工业区及周边区域,引进主题酒店及户外运动品牌,实现从二产到三产的提档升级。
仅这一项,就给村集体带来年经营性收入120多万元。
陶麓,这个位于建设村的网红打卡地,最近火得不行。村子依山而建,东钱湖就在岸边静静地躺着,远眺过去,灰色的老房子层层叠叠,典型的江南古村风光。老墙、老物件、灯塔树,在陶麓街区,随便一拍都有大片的效果。
布局“网红经济”“流量经济”,陶麓街区就是建设村尝试的“新打法”,这几年,村里还打造了新型消费业态区,引入BlueGaga、大富炸货铺、抹酸奶等新型流量消费业态,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在童一村,围绕天童老街,村里推出了对老街的助商兴市奖励措施,陆续带动300多名本地村民在老街实现创业、就业,吸纳了100多名外来“新村民”入驻老街。目前老街共有业态42家,其中村民自营店铺超过半数。
去年,童一村村级可支配收入达350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这几年,鄞州实施加快欠发达村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在区级欠发达村中每年扶持8个左右投资规模各在200万元以上的造血项目,并建立飞地抱团扶贫产业园,帮助落后村增收。
目前,鄞州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以上和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均超9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
乡村之美在文化
共同富裕不能精神缺钙,精神和物质实现双富裕,这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
在童一村,一支由村民组成的“80天团”火了,他们平均年龄80岁,在大学音乐学院师生的专业指导后,他们实现了登台表演的梦想。
乡村的田间地头、河边树下以及老街,都是他们的天然舞台,“80天团”还曾在中央音乐学院艺术节的舞台上登台演出。
在天童老街,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实现了“咖啡自由”。东吴青年企业家、创二代通过众筹,在原来厂房的基础上改造,打造了“创”咖啡,成为东吴的第一家村咖。
位于天童老街的“山·外”新华书店,文艺而富有书香气息,一经推出就成为村里的文化新地标,这是宁波市首家乡村阅读公园,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园。
建设村则把视角聚焦在古建筑保护上,村里投入400多万元,对清朝末年越剧传奇王翠姣的居所——老翠姣墙门进行修缮,陆续修复了包括该墙门在内的生来墙门、县官墙门等13处老墙门、74间老屋,同步梳理美化王家长短弄等16条巷弄,改造沿巷庭院7家。
这些古建筑承载的历史和家风故事,将成为建设村村民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
这些年,为推动乡村文化挖掘,鄞州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提升好产业水平、利用好古村古宅、挖掘好文化风俗中,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韵”。
目前,鄞州已累计打造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未来乡村17个、特色精品村23个,市级艺术赋能村达到16个,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超96%。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鄞州的乡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