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贷款用途不真实问题剖析审计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业务拓展压力。为提升业务效率,许多银行推行信贷分级授权机制,下放审批权限,期望以此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然而,这一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漏洞,部分分支机构为追求业务量,不惜通过变相操作规避总行监管,导致违规行为频发。
2023 年,A 银行在风险排查中,发现经营性贷款领域存在贷款用途与资金流向严重不符的问题。审计部门迅速行动,借助数据模型筛查,揪出 6 家支行的 11 名客户涉嫌虚构贷款用途,涉及授信金额高达 2900 万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银行内部管理的短板,更敲响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非经营领域的警钟,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威胁金融体系稳定。
二、审计过程及方法
(一)审计模型构建与数据筛查
A 银行审计部以 “贷款用途真实性” 为核心目标,构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审计模型。在异常支付对象识别方面,通过设定严谨的筛选规则,从海量贷款记录中精准挑出受托支付对象工作单位与贷款用途明显不符的贷款记录。比如,若贷款用途为采购原材料,而支付对象却是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此类贷款便会被纳入异常名单。
集中度分析则侧重于统计同一客户经理管理的贷款中,支付对象集中于特定行业的情况。一旦发现支付对象频繁指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就会触发深入调查,因为这极有可能暗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敏感领域。
高频修改记录监控模型对贷款发放前客户基础信息的修改行为进行密切追踪。正常情况下,临近贷款发放时客户信息不应频繁变动,若出现此类情况,很可能是为掩盖不实信息或迎合贷款审批要求而进行的虚假操作。
借助这些模型,审计组成功锁定 11 笔异常贷款。随后,他们深入调取贷款合同、支付凭证、客户资料等文件,开展细致的人工核查。在人工核查阶段,审计人员仔细比对每一份文件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蛛丝马迹,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典型问题剖析
以客户 A 贷款为例,2022 年 7 月,A 银行向客户 A 授信 460 万元,贷款用途申报为 “支付货款”,受托支付对象为支付对象 A,其工作单位登记为某服务公司。但深入调查发现,410 万元的贷款资金实际支付至支付对象 A 的个人账户,同时支付对象 A 与某房地产公司存在关联,而客户 A 与支付对象 A 并无真实贸易背景。
进一步审查发现,客户经理员工 A 在办理该笔贷款业务时,未对交易合同真实性进行核实,仅凭客户提供的虚假购销协议就予以采信。这一行为不仅反映出员工 A 业务能力不足,更凸显其合规意识淡薄。
类似问题在其余 10 笔贷款中普遍存在。从整体特征来看,支付对象行业集中,房地产、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占比超 70%,这表明信贷资金存在明显的违规流向趋势;贷款金额多接近支行审批权限上限,疑似为规避更高层级审批监管;客户经理管理集中,A 支行客户经理员工 A 一人管理 5 笔问题贷款,涉及金额 1400 万元,占比 48.3%,管理集中度高,增加了违规操作风险。
三、审计发现问题
(一)贷款用途严重失真
所有问题贷款均以 “购货”“支付货款” 等经营性用途申请,但资金实际流向与经营毫无关联。支付对象多为房地产中介、金融从业人员,这些人员与企业正常经营采购需求不相关,凸显贷款用途虚假。
部分支付对象与借款人存在隐性关联,通过复杂的股权关系、亲属关系或其他隐蔽合作关系建立联系,资金最终流入房地产投资领域。一旦房地产市场波动,银行信贷资金将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二)客户经理操作集中化
A 支行客户经理员工 A 一人经手 5 笔问题贷款,在处理这些贷款时,简化尽调流程,未核验交易背景。按照正常信贷流程,客户经理需全面深入调查客户经营、财务及交易背景,员工 A 的违规操作使银行无法准确评估贷款风险,埋下隐患。
在员工 A 管理的贷款中,3 笔支付对象为同一房地产公司员工,存在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构交易协助客户套取资金的嫌疑。若此行为属实,将损害银行利益,破坏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三)系统控制与流程缺陷
分支机构授信审批过度依赖客户经理提交的书面材料,未运用税务数据、银行流水等进行交叉验证,仅靠书面材料易被虚假合同蒙蔽,导致违规贷款通过审批。
客户经理在信贷系统中可自行调整 “贷款用途” 字段,但无强制留痕要求,这为随意篡改贷款用途提供便利,破坏了信贷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信贷系统未对支付对象行业与贷款用途的匹配度设置风险提示,当两者明显不匹配时,系统未能及时预警,致使违规行为持续存在。
四、审计成效与整改措施
A 银行对员工 A 等 3 名直接责任人给予记过处分,扣减绩效奖金,以惩戒违规行为,向全行传递违规必究的信号。
约谈 A 支行行长,责令其提交合规整改方案,促使支行管理层反思管理问题,加强业务监管和风险防控。
在全行通报案例,开展 “贷款三查” 专项培训,通过案例通报让员工认识违规行为的严重性,专项培训提升员工合规意识和业务能力。
(二)系统与流程优化
将 “贷款用途” 字段修改权限上收至总行,分支机构变更贷款用途需提交详细申请及证明材料,避免分支机构随意修改,加强统一管理和监督。在信贷系统中嵌入 “支付受限的行业名录”,当贷款资金流向敏感领域时,系统自动拦截贷款发放,实现智能化风险防控。要求客户经理通过 “税务发票核验平台” 验证交易真实性,验证通过后方可放款,增加贷款审批真实性验证环节。
(三)全面排查与长效监督
科技部门提取全行 1.2 万笔经营性贷款数据,运用先进筛查技术排查出 286 笔疑似异常贷款,逐一复核整改,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建立 “客户经理行为画像” 系统,对客户经理管理集中度、修改频次等指标实时监控,提前预警道德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
五、思考与启示
(一)强化留痕机制,筑牢风控防线
本案例中,审计人员通过系统修改记录锁定违规操作,凸显留痕管理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应强制要求信贷系统记录所有字段修改的操作用户、时间及原因,以便出现问题时追溯操作过程,明确责任主体。同时,定期审计日志,对高频修改行为及时启动专项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操作。
(二)穿透式尽调,防范资金挪用
传统贷款尽调过度依赖书面材料,易被虚假合同蒙蔽。应推行 “三合一” 验证法,利用第三方平台核验购销协议、发票真伪,确保合同真实性;建立资金追踪机制,追踪贷款资金流向,实现资金闭环管理,确保资金流向与申报用途一致;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排查支付对象与借款人的潜在关联,防范通过隐性关联进行的违规操作。(鄞州银行 周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