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市鄞州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发布日期: 2025-02-11 14:3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发改局

宁波市鄞州区发展和改革局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鄞州当先锋作示范的奋进之年。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重要回信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省市部署、区委要求,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扎实推进“七创争先”,深入开展“八大攻坚”,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全大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12.7亿元、增长5%;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货物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上升至万分之8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53.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17万元和5.65万元,收入倍差缩小至1.62。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民生实事基本完成。

(一)聚力稳存量拓增量,经济运行稳进提质

一是工业大盘支撑有力。成功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入选全省首批民营经济总部集聚高地,海洋经济、民营经济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二是服务经济稳中有进。促进三大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联动发展,东部新城入选首批省级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分别增长9%和15%,重点商务楼宇总数达209幢,税收亿元楼宇、营收百亿楼宇分别达到31幢、19幢。三是科技创新积势蓄能。首夺全省“科技创新鼎”,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超过1万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87家。建成“智鄞未来”云平台,新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7个,引进青年大学生4.8万人。

(二)积极促消费扩投资,需求动能有效激发

一是内需消费提能激发。组织发放消费券3450万元,撬动消费超16亿元。安排各领域“两新”资金3.2亿元,带动家电销售超5亿元、汽车置换更新超8000辆。二是项目投资提速放量。紧抓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重大项目30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稳居全市首位,投资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赛马”激励。抢抓增量政策资金申报窗口,争取上级资金40.6亿元。三是开放经济提质扩面。全年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2572.9亿元、增长12.5%,实到市外内资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引资规模居全市前列。“地瓜经济”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三)坚持抓改革优环境,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一是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启动东吴、横溪全域整治工程,完成存量土地盘活1468亩、低效用地再开发2619亩。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国企资产总额增长15.3%。新增“就近办”高频民生事项76项,累计帮办代办5万余件。二是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打造“鄞商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新设市场经营主体2.4万户,兑付“8+4”等政策资金超百亿元,评选年度“大力鼎”“大力神鼎”企业59家,鄞州获评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

(四)全面强统筹促协调,城乡发展优化升级

一是城市格局向新向善。完成征迁清零项目42个,拆出净地3034亩。新改建市政配套道路12条,8条交通主次干道建成通车。新创建省级未来乡村8个,完成粮食种植21.2万亩、粮食产量达1.88亿斤。二是共同富裕走深走实。新增共富场景30个、共富共同体56个,实施产业共富项目3个、增收示范点项目9个。整合优化鄞衢三大飞地,统筹安排对口地区财政援助资金1.1亿元,建成援建项目32个。三是生态环境更优更好。实施全域提升点线面工程项目48个,东钱湖获评首批省级美丽河湖,市控及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4万千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1092个。

(五)扎实优服务强治理,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是社会救助见行见效。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登记失业率保持2.21%低位区间,户籍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5%,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500余套。二是公共服务做精做实。建成投用金源路小学等学校5所,高质量公办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82.8%。新建养老机构5家、康养联合体15家,基本形成城镇社区10分钟托育服务圈。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承办WTA500宁波网球公开赛等一批重大赛事活动。三是基层治理提能增效。接待群众超3200批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10起,连续5年入选全国社会治理百强区。完成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69场次,生产安全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思路

结合国内外形势与鄞州区当前发展定位综合研判,建议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货物出口总额全国占比份额稳中有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总量保持全市第1;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全力夯实经济基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聚力提升服务业质效。争创省级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金融产业优势集群,引进金融类企业20家。建成甬江软件园,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15%。二是聚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重点项目20个,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培育民营经济总部企业5家。深化“2070”工业集聚区建设,工业用地入园率提升至57%。三是聚力发展战略性产业。打造“一高两智三新”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行动,培育数字化标杆企业1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

(二)全力扩大有效需求,培育内生发展动能

一是着力激发消费潜能。深入推进省级新型消费城市试点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升级扩容。实施批发业培强引优行动,引进总部型新零售连锁商超。二是着力扩大项目投资。谋深谋细“6070X”重大项目前期库,加快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开工转化,保持固投总量全市第1。完善要素保障,有序推进“两重”“两新”等项目资金申报,供应产业用地1500亩以上。三是着力拓展开放经济。迭代升级“千团万企拓市场”行动,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达到30%。打造跨境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跨境电商品牌培育。

(三)全力聚焦科创赋能,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是建设更高能级科创平台。全面融入甬江科创区建设,建成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一期。谋划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进亿元项目100个,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二是建立更高效能创新体系。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6%,再夺省“科技创新鼎”。完成技术交易额200亿元,引进科技服务企业15家以上。三是打造更高水平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双聘引才”,新增市级以上人才项目100个,新引进大学毕业生5万人以上。推出“人才新政3.0”,打造“鄞育讲堂”培训品牌,新培育高技能人才8500人。

(四)全力深化改革攻坚,推动营商环境升级

一是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数字政务改革,构建全领域一体化指标体系,精准辅助施政决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整合方案落地,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区属国企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二是进一步巩固营商环境优势。新设市场经营主体2万家,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0%以上。深化“综合查一次”“执行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整合重塑涉企政策体系。三是进一步放大区域协作效应。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福海大道等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库。深化东西部对口支援,实施援建项目31个,带动对口地区就业3000人,打造山海协作“鄞衢样板”。

(五)全力收窄城乡差距,提升全域综合面貌

一是全面建设城市核心。高标准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落实“好房子”试点,推进福明未来城、白鹤未来社区等重点区块更新,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27个,完成征迁清零项目28个,拆出净地1000亩以上。二是全面推进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整治低效用地2300亩,推动4个道路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凰山路等7条道路,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达标率保持100%,争创全国首个“亲生态城区”样板。三是全面深化共同富裕。争创失能老人“医康养护”一体化省级试点。打造未来乡村4个、乡村振兴和美村12个。发挥共富市集、共富工坊示范带动效应,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六)全力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民生保障

一是切实促进社会保障提质。持续推进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全面落实困难群体资助参保。实施“乐业鄞州”提质行动,扩大政策性就业岗位数量规模,新增城镇就业3.15万人以上。稳步放宽社会救助准入门槛,落实儿童监护兜底职责。二是切实促进公共服务提能。新改扩建5所学校,新增学位7500个以上。建成投用鄞州区第五医院等2个项目,加快推进“Y+”文化艺术综合体、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宋韵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切实促进基层治理提效。打造鄞州特色网格品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推动9个涉企法治服务“一件事”落地。集中打击电诈等突出违法犯罪,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小微园区“厂中厂”安全管理规范化率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