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义务教育>学生管理
鄞州班主任的千里家访
发布时间: 2025-02-10 11:16 信息来源: 鄞州日报 信息来源:

今年春节期间,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2023级新能源汽车班班主任徐剑军再上高原,48小时内打的、乘“小电驴”,“特种兵式”地走访了12户学生家庭。

按照甬凉协作安排,2023年,宁波市职教中心开设面向四川凉山州越西县的新能源汽车班,班上29名学生均为来自越西县的彝族学生,徐剑军担任班主任。当年开学前,他就奔波2000多公里,赴越西开启了第一次家访,走访了4户学生家庭。他计划3年内,走遍全部学生家庭。

“一个去过学生们老家的班主任,显然会和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如果还去他们家里家访过,那更会多一点亲切感。”徐剑军说,希望师生同心同向,让彝族班出彩,让彝山彝水出彩。

鄞州与越西,一个靠海,一个依山。如何跨越山海阻隔,走进少数民族学生家庭?那里的学生家庭情况如何?扶智扶技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名鄞州班主任刚完成的《新春越西纪行》,一起踏上这趟特殊的家访之路,寻找答案。

“家校之间的正向沟通是学生成长中急需的‘钙片’”

这次家访的计划,早在学期初康凯奶奶来宁波时就定下了,也符合我“三年走遍全班家庭”的总体规划。

我始终认为,家访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线上沟通便捷,但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在体现诚意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方式比面对面家访更好的了。

2023年8月底的那次家访,全程由越西教育局相关人员陪同。这次,未通知任何方面的我,不得不根据交通线路状况及学生家庭的时间,自己规划路线,基本行程如下:正月初二早上7时前飞往成都,当天转高铁到越西;家访必须在正月初四结束,然后乘高铁返回成都;正月初五早上6时半飞回宁波。

1月30日(正月初二)下午2时,我抵达越西站。在高铁上站了3个小时的我,一下车就被清冷的空气驱散了疲惫和睡意。眺望不远处正在努力发展的县城,高大的青山映衬出它的坚韧与不易。

我按计划前往县城北边的蒋磊家和尔足健康家。先打车来到新民镇的新民车站,蒋磊骑着他的“小电驴”接我去大寨村。一路上,人车混行,没有熟悉的隔离栏和双实线,我们在小巷和田边穿梭。我胆战心惊地坐在后座,一手抓着车栏,一手举着手机,小心翼翼地拍下一些街景。蒋磊说,他有5年的驾驶经验,让我尽管放心。

到了蒋磊家,蒋磊爸爸拿出一箱啤酒,想和我边聊边喝。我以茶代酒,向蒋磊父母分享了娃这个学期的显著进步,对比他前两个学期的表现,客观地陈述了他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主动。两位家长和亲属们连声说是学校老师培养得好。反倒是蒋磊,低下头,显得不好意思——他总是那么不习惯被认可。这一幕再次提醒我,家校之间的正向沟通是他成长中急需的“钙片”。

从蒋磊家出来已是下午4时多,我继续打车赶往尔足健康家,蒋磊随行,方便带路。导航显示距离不远,但过程却让我心惊胆战。尔足健康所在的板桥镇河沿村有3个组,都在山上。他家在2组,位于河对岸的半山腰。蒋磊直接打开微信视频通话,将路况直播给尔足健康,尔足健康通过手机指挥司机在狭窄的村道上绕来绕去。几次“山重水复”又“柳暗花明”,几次车头翘到看不见前路,上坡,下坡,过河,上山,终于到达2组。

正在路边等候的尔足健康,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和妈妈接待了我。尔足健康品学兼优,上学期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期末考试总分全班第三,获得班级一等奖学金。这些喜报让家人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参观了他们家。厨房里,外婆、姑姑、弟弟等人正在忙碌,锅里的菜汤炖着肉,热气腾腾。主人家端上一碗刚煮好的米饭,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吃饭。我和蒋磊盛情难却,夹了一块肉“意思意思”。吃完饭,蒋磊临时决定留下来和尔足健康玩一会儿。下午陪我回到县城的,是那块腊肉的余味。

“我在做的事就是给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带来足够的希望”

1月31日,正月初三,早上8时多的天色相当于宁波的6时多,县城大街上人少,显得格外空旷。我将围巾紧紧地裹在脖子上,帽子塞进大衣领子里,抵御寒气。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我加大了第二天的家访量:电话预约了6户人家,距离酒店均在5公里范围内。

第一户是住在小孤山的海来体富。我在五一桥下车后没等多久,体富骑着“小电驴”过来了。有了坐蒋磊车的经验,这次我显得从容了许多。

大约五分钟后,我们就到了体富家,那是一座安静的黄色小院落。院子里整齐地堆着一人多高的柴火,黄色的房梁下是传统的彝族木质装饰,整根木头上绘有红、黄、黑三色吉祥图案,还有三个抽象的牛头造型。

我与体富妈妈、姐姐和弟弟在客厅里聊了起来。体富在班级里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是班里的中坚力量。我感谢体富妈妈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学生,体富妈妈汉语不流利,但从我的表情中感受到赞美,欣慰地笑了。体富在翻译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康凯在五一桥接我去他家。位于蚂蟥沟的康凯家是我今天的第二站。康凯一边开车,一边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曲木阿莫和父亲正在路上送亲。曲木阿莫原本在我的家访计划中,因他要送亲才作罢。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油然而生,激动得我话都说不利索了。

在路上,阿莫的父亲热情地与我握手,几名亲戚也都围了上来。我主动向他们夸赞阿莫:“阿莫在班级里多才多艺,出黑板报、主持节目都非常出色,平时表现也非常好,我非常喜欢他。”阿莫父亲笑得比新郎还要开心。

康凯继续带我赶往他家。2023年,我第一次来越西家访时就去过他家,今天算是“二刷”。

康凯开车非常稳,让我感到非常安全。我突然想到,同样的安全感,或许他在宁波时也曾从我这里感受到。我们都在生活中尽力为对方提供安全感。也因此,我愿意花费7000元邀请他的奶奶在2024年国庆期间来宁波探亲。

蚂蟥沟名为“沟”,实际是个坡。我们一路爬坡、转弯,终于看到了康凯家的三层楼房。这栋楼内外都装修过,是这次走访的12名学生中独一无二的。

康凯的父母在福建打工,这次去他家主要是看望他的奶奶。奶奶快步从屋里走出来,笑容满面地说:“徐老师辛苦了!怎么不把娃一起带过来?”这位老人非常有感染力,穿着彝族传统的深色服饰,肤色黝黑,依然那么硬朗、热情和健谈。在她面前,我完全没有在其他家庭时的拘束感,仿佛面对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长辈。

老人家一边询问我的行程安排,一边把花生和爆米花倒进我面前的大盘子里。第一次家访时,也是在这张茶几旁、这把沙发上,老人家拉着我的手,流着泪把孙子托付给我。如今一年半过去了,我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师生和家校,成为“甬凉一家亲”的鲜活例证。

在与康凯爸爸的电话里,我们聊了孩子的稳重作风和善良品质,还谈到了未来规划。康凯爸爸在电话那头表达了对儿子的信心,希望他能在宁波学到技术,留在宁波,不再像父辈那样四处漂泊。我请康凯爸爸放心,在生活、学业甚至技能上,我都会对他多加关注。

康凯邀请我去村里转转,不时地指着路边的房子和土地,告诉我这里是谁的家,又告诉我那是他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农田里还有一些油菜花,但大多是黄土;偶尔传来的狗叫声反而让村子显得更加寂静。

沿着只有两脚宽的田边小路,有四个人背着装满黄白菊花的背篓走了过来。康凯告诉我,他们是去扫墓的。扫墓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家族的繁衍生息,传递着一种希望。

在这片土地上,东西协作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带来了持续的希望,人们正在努力改变越西的面貌。教育的价值,正是依托这些国家政策,改变落后地区的繁衍生息模式,通过扶智扶技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班主任,我在做的事就是给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带来足够的希望,多鼓励、多支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坚信教育的光芒可以点亮未来。

看着列车在大山中穿梭,我不禁想到班级里的这些孩子。他们在宁波和越西之间往返,每一趟都能带来新的东西,积蓄新的能量,迸发新的希望。

“他们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缓解了我奔走一天的疲惫”

康富已经在康凯家等我了。他是康凯的远房兄弟,两兄弟一起在我的班级里求学。

他家住在大花乡瓦尔村,在蚂蟥沟西边5公里。5公里,在城市是一脚油门的距离,但在这里,大路小路,上坡下坡,国道村道,路况复杂。我坐在颠簸的车里,默默放弃了下一次家访自己开车的想法。

在康富家的老宅,我第一次见到燃烧的火塘,不时传出噼噼啪啪的声音,阵阵灰烟扶摇直上,直奔火塘正上方挂着的3条腊肉而去,在时间的加持下把它们熏得漆黑。这些烟也把柱子、房梁和家具全部熏成了黑色。

康富一家住在新宅,一栋3层建筑。康富爸爸说,孩子的妈妈和妹妹在安徽的一家电子厂打工,言语间流露出对女儿的无奈和心疼。他希望娃能在宁波多学点技术,以后不用那么辛苦。

在这些地方,好多父母因缺乏文化知识和技术,只能靠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为生,日子过得艰难。孩子们也往往更倾向于早日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对打工赚钱的认同感远超过课堂学习。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就倾向于选择放弃学业,踏入社会。我班级里的学生,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宽慰着康富爸爸,康富脑瓜子灵,听得进劝,学习能力也强,未来一年半在学校里肯定会学到更多技术,届时就业选择面就能大一点。

康富的朋友下午没事,愿意做我的车夫,我立即调整原定方案,临时决定去阿侯石哈家。阿侯石哈家在依洛地坝镇依洛村,离酒店1个多小时车程,因路远,原不在这次家访计划中。

阿侯石哈的爸爸一年前中风,家里负债累累,陷入困境;在消防队工作的哥哥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阿侯石哈也请假半个学期,与哥哥轮流照顾父亲。如今,阿侯石哈重返校园,哥哥依旧在家照顾父亲。

石哈的妹妹跑出来迎接我们,特别有礼貌,一路热情地喊着“老师好、同学好”。他们家院子不大,有点破旧。地上铺着一块毡毯,上面盘腿坐着石哈的爸爸,正在晒太阳,他含糊地朝我说话,应该是表示欢迎的意思。

我坐在他身边,放慢语速,把石哈在学校的表现一一跟他作了汇报,石哈爸爸偶尔发出一两个音节表示认可。我请石哈全家放心,在学校里我会好好照顾他的。

临走时,我向石哈哥哥转了500元钱,表达我对他们家的问候。他哥哥很感激,说已经帮过他们家了(指的是去年我们全班捐款的事情),这次不能再收了,我执意要他收下。

石哈说阿后伍铁的家在竹阿觉镇布石觉村,不远,开车过去只要15分钟。于是我们又驱车向南,此时已过下午6时,天色马上要变黑了。

我查了下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不知什么时候补到了一张2月1日(正月初四)下午回成都的高铁票。于是,我再次调整家访计划,把去勒者约哈家的时间改到了明天。他家在山上,晚上过去不安全。

从越西到成都的高铁票太抢手了,在宁波出发前我只抢到2月1日8时01分的班次。以此兜底,我一直挂着其他班次的候补票,希望能多争取一点时间。

伍铁家所在的小村在一个小山坡上,伍铁不在家。我跟在家的伍铁妈妈汇报了他的表现,他妈妈的汉语不是很流利,但我能听出她在说“放心、放心”。伍铁的电话一直没能打通,不过不要紧,跟家长见一面才是最重要的。

返程途中,天色全黑,路灯光有节奏地在我脸上扫过,彝族歌曲在耳边响起。看着远处朦朦胧胧的大山,我回顾着走访的几名学生,复盘他们的求学之路,咀嚼出两个字:不易。

回到县城,趁着有车,我又一口气走访了县城附近的孙康俊、王冬旭和沙马约沙家。虽然已过饭点,但我并没有感觉到饿,孙康俊家的爆米花、王冬旭家的耙耙柑,还有沙马约沙家的甜橙补充了我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家长跟我的交流沟通,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重视和对我的支持,极大地缓解了我奔走一天的疲惫。

将近晚上10时,我结束了一天的走访。此时,嶲城楼灯火辉煌,烟花绽放,旁边的火锅一条街热闹非凡。为了表达谢意,我请康富和他的朋友吃了顿火锅。

明天只剩下勒者约哈一家了,就在高铁站后面的山上,我决定自己解决,不再麻烦他们了。

“自那以后,我更加意识到希望对这些娃的重要性”

1月31日走访8户偶遇1户的成果,让我2月1日的走访任务轻了许多。因娃们有的实在太远,有的在亲戚家参加婚礼,上午赶不回来,于是我打算换一种方式拉近师生距离——去县城里的老街走走,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一路上人来人往,耳边全是川味普通话和彝族话,还有汽车和“小电驴”的喇叭声。早餐店里热气腾腾,活禽市场里的老汉把公鸡抱在胸口取暖,在宁波久违的现金交易在这里时常可见。一家服饰店门口,妈妈正盯着三年级的儿子写作业。活色生香的市井气是一个地方最好的风景,最能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我抓住时机拍下很多照片,准备作为以后班级活动的素材。

退房后,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带我去勒者约哈家的路上反复强调,这条5公里的山路不好开,以前也接过带着行李箱从宁波读书放假回来的职高生。我说那十有八九是我的学生,越西县的职高生都定点送到我们学校。我们聊到了国家东西协作的政策,都认为国家和地区投入很大,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要看孩子本人的学习态度。

这一条盘山小路全程没有护栏,出租车就像过山车。在一段下坡的转弯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担心一个不留神连人带车翻下山去。车子终于开到山顶的小村。

一旁晒太阳的年轻人告诉我,约哈在地里种土豆。终于打通了电话,约哈骑着一辆“小电驴”赶来,后座带着弟弟和妹妹。我跟在他们后面,在土路上走了约五分钟,视野瞬间开阔,有一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意境,越西县城一览无余。

也在种土豆的约哈爸妈随后赶到,等他们一放下背篓,我就上前握手,丝毫不在乎他们手上沾着的泥土。

约哈家里有兄弟姐妹5个,他是老大。因基础差,觉得读书读不出名堂,去年他辍学到广东一家电子厂打工。当时得知消息,我整个人都傻了,他可是我见过的学习态度最好的一个娃。好在学校和当地政府做通他的思想工作,他又回到了校园。自那以后,我更加意识到希望对这些娃的重要性。我向他爸妈表扬了约哈在求学期间端正刻苦的学习态度,鼓励约哈先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好,在宁波安心求学。约哈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全家人对未来多了一些希望。

告别约哈全家,我坐上出租车回到高铁站,结束了这次家访。在越西逗留的48个小时里,我以出租车包车与电动自行车接力的形式,与12个娃的家长做了沟通,传递了宁波学校和老师对娃的认可和赏识,分享了自己的带班理念,也带去了对他们的新春祝福。

班主任的山海奔赴是对他们个人价值的肯定,也表达了我对他们全家的重视和支持,让娃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除加深与家长的沟通外,无疑也让我对彝族文化和越西乡土民俗多了一层理解,这必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建设这个班级。

每名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带班理念和习惯,在我眼里,学生是我归属感的来源之一。他们到哪里,班集体就在哪里。当我穿过学生们走过的小巷,看着他们看过的风景,听着他们熟悉的乡音,我便感到无比治愈。这些小巷、风景、乡音、美食,都是我们之间共鸣的节点。

再讲深一层,千里家访是“甬凉一家亲”在教育领域的缩影,是国家东西协作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彝汉交流。各民族之间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民族间多种多样的交流。千里家访是其中触及灵魂的一种,虽然辛苦,但能让我投身于时代,这是我追求的生命高度。

感谢学校和相关部门给这些娃提供了成长的多种资源和平台,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让我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相信今后,一定还会有更精彩的故事。班名既然叫彝彩,我们就必定会不断出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