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宁波市鄞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1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157号),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宁波市鄞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指导鄞州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鄞州区全域和中心城区(鄞州部分)两个层次。鄞州区全域规划范围为鄞州区行政区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包括15个街道和10个镇。中心城区(鄞州部分)范围落实市级总规确定的中心城区,鄞州区176.22平方千米纳入宁波市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奉化江与东外环、绕城高速围合的主城区域、姜山片区、东钱湖-云龙片区、东部滨海片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二、总体定位和规划目标
1、总体定位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鄞州特色”,做强核心功能、发展核心产业、增创核心优势,成为承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标杆区域、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区的示范区域,将鄞州建设成为更具引领、更具魅力、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城区。
2、规划目标
2025年,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更加协调,主体功能区格局持续优化,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拥江、揽湖、枕山、面海”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城区的能级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生活空间宜居品质进一步提高。
2035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鄞州建设。绿色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完善,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高质量完成。“拥江揽湖,双心耀城,枕山面海,湾区潮涌”的空间格局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城区(鄞州部分)基本建成区域性科创智造中心、对外交往合作中心、全国港航贸易服务中心和世界级文化旅游休闲区,成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鄞州样本。
展望2050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建立,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区。成为经济发达、创新活力、生态永续、共同富裕的魅力家园,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鄞州图景。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国土空间三条基本控制线
强化底线约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至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102.93公顷。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上按照“应划尽划”的要求从严、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0408.40公顷。
锚固生态本底,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548.71公顷。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最优、运行效率最高等原则,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1165.65公顷。
2、主体功能区定位
落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鄞州区的主导功能定位,同时根据鄞州区的区情特点,以街镇为基本单位,将鄞州区主导功能区细化为城市化优势地区和城市化潜力地区两类基本类型。
城市化优势地区主要涵盖鄞州城区和重点发展乡镇及相邻的海域部分,包括梅墟街道、新明街道、聚贤街道、潘火街道、福明街道、东柳街道、中河街道、东郊街道、下应街道、明楼街道、百丈街道、东胜街道、白鹤街道、首南街道、钟公庙街道、邱隘镇、云龙镇、姜山镇、五乡镇、东吴镇、瞻岐镇、东钱湖镇。
城市化潜力地区主要涵盖具有一定自然资源优势或产业发展基础、未来城镇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包括横溪镇、塘溪镇、咸祥镇。
3、全域国土空间格局
统筹资源保护与城镇发展,促进江、海、湖、林、田等要素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构建“一城一带三心,一江一湖一湾”的总体格局,高品质营建“拥江揽湖、双心耀城、枕山面海、湾区潮涌”的未来鄞州。
4、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为深化细化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宁波市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条件与城市发展需求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将鄞州区划分为7类一级规划分区,完善从一级规划分区、二级规划分区到用地用海分类的分级传导,逐步细化明确全域国土空间开发方向和主导功能。
四、农业空间
1、农业空间格局
统筹乡村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保护,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区形成“一轴三区”的农业空间格局。
“一轴”为现代农业发展轴。以甬莞高速到象山港大桥为轴,与鄞县大道、鄞州大道、鄞城大道、沿海中线等干道构成联系三区的主要通道。
“三区”为鄞城都市生态农业区、太白-大梅山林特休闲区、大嵩滨海特色农渔区。
2、耕地保护
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3、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
完善村庄居民点布局体系,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中心村 、基层村 两级引导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五类引导乡村多样振兴,建设和美乡村。
五、生态空间
1、生态保护目标
全面提升全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锚固全域生态格局,保护各类生态资源,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将宁波市鄞州区打造为山清、水秀、林郁、田沃、湖美、海蓝的生命共同体。
2、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一心一带,两片八水”的生态格局。“一心”为东钱湖生态核心,建设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湖心。“一带”为生态海岸带,突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共建宁波千里滨海生态走廊。“两片”分别为环城水乡田园和特色山林片,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八水”为后塘河、中塘河、小洋江、前塘河、九曲河、甬新河、鄞东南沿山干河和大嵩江等主要河道,提升水环境,实现公共空间全贯通,提升生态空间的系统性。
3、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全区划定3处自然公园,包括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和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天童省级风景名胜区),均按一般控制区管理。
4、维护生物多样性
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建立珍稀物种、优先保护物种、生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对珍稀濒危生物和重要物种资源进行就地或迁地保护,提高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率。加强各类建设开发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应当避让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涉及湿地、河湖及滨岸带,应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河湖湿地生境。
六、城镇空间
1、城镇空间格局
落实宁波市空间总体格局要求,构建“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整合联动“1+3”中心城区(鄞州部分)。范围包括奉化江、甬江与东外环、绕城高速围合的鄞州主城区,以及东钱湖-云龙、姜山、东部滨海片区等三个功能片区。其中,主城区重点承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完善高能级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综合活力。东钱湖片区建设为对外交往中心、生态型、文化型湖区,姜山片区建设为国家级绿色创新智造高地的示范区,东部滨海片区打造滨海产业创新、人才汇聚的港产城新区。
2、城市中心体系
构建“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片区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
城市主中心(鄞州片区)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地,包括三江口鄞州滨江板块、东部新城板块、南部新城板块。
建设两个专业型城市副中心。一是东钱湖城市副中心,发挥东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优势,建设对外交往中心,拓展会议会展、文化论坛、休闲旅游等功能;二是甬江科创区(鄞州片区)城市副中心,发挥宁波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势,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青年人才集聚地。
建设五个片区综合服务中心。福明片区中心,建设数智更新样板、活力金融街区、人本国际社区、开放休闲水岸;下应片区中心,构建城轨融合、城产融合、城绿融合的区域发展引擎,建设鄞南片区创新活力街区;五乡片区中心,综合提升创新能级和宜居品质,建设富有江南水乡底蕴的活力中心;姜山片区中心,建设科创服务基地和产城融合服务中心;瞻岐片区中心,面向未来新科技、新智造、新人才的滨海新城中心。
3、城乡生活圈
建设城镇型、乡村型两类社区生活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设施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乡村型社区生活圈结合乡村聚落格局,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元,合理配置保障性公共服务、基础性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以自然村为辅助单元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
4、产业发展空间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促进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重点打造“3+6”产业平台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发展新格局,承接人工智能、5G等前瞻性产业的重点发展空间。积极推进“载体提质”“楼宇增量”等工业用地改造项目,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工业用地综合效率。建设3大战略产业园。分别为浙江明州经济开发区(鄞州都市产业园)、浙江鄞州经济开发区(鄞州东部滨海产业园)和宁波软件园。提升6个优势产业社区。分别为潘火-中河产业社区、环东钱湖产业社区、五乡产业社区、龙溪产业社区、五乡西产业社区、高新区产业社区。
七、海洋空间
1、发展目标
加强滨海湿地和自然海岸线保护,推动海洋经济进一步提升,落实宁波市“一核一带三湾多岛群”的海洋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海洋建设,形成陆海统筹、布局合理、利用高效、人海和谐、风景秀美的海洋保护与利用新格局。
2、空间格局
落实宁波市“一核一带三湾多岛群”的海洋高质量发展总体格局,保护鄞州“一带四岛”的海洋空间格局。严格保护自然岸线,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坚持陆海协同发展。
八、综合交通
构建区域高效直达、片区公平集约、绿色品质宜行、智慧创新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铁路、高速等对外交通体系建设;强化轨道交通网络、打造“四横五纵”骨架干道体系,提升组团间联系、强化组团内各片区联系,形成方格网状的高密度路网;推进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色交通建设。
九、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战略目标,围绕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品质化、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发展,全面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十、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1、历史文化保护
建立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地段、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同构成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保护反映鄞州海丝海防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相关遗产。
2、城乡风貌塑造
保护江湖山海的特色资源,彰显鄞州人文特色,塑造全域魅力格局。构建链接山河湖海的生态廊道。保护山林、海岸带、河湖水系等自然要素,整体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以东钱湖区为重点建设大美钱湖风景核。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建设海丝禅苑、国际山慢乡、国际海慢乡和田园村落等魅力组群。依托道路、绿道、蓝道建设美丽风景道。
十一、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修复
以自然资源要素为对象,以整治片区为重点实施单元,推进农用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村庄整治、工业用地整治和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任务,划定7个重点整治片区,分别为首南片区、姜山-云龙片区、姜山南片区、横溪-云龙片区、东吴-五乡片区、下应-邱隘-东钱湖片区、大嵩片区。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
1、规划传导落实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科学划定规划编制单元,高质量推进乡镇(片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地落实。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依据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改,不得突破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约束性指标。
2、规划实施保障
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域、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纳入省、市“一张图”。实施规划日常动态维护,规划实施情况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的全过程在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