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金牌让我更有底气!”
康邦成讲述世赛期间的难忘细节 |
||
发布时间: 2024-09-20 11:03 信息来源: 下应街道 信息来源: | ||
|
||
拼体力,其中一天从进场到出来的11个小时,只喝过两瓶水;拼刀工,30秒将一粒大蒜切成25片;拼速成,之前从没试过的西点烘焙,靠赛前两三周突击训练……昨天,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金牌获得者、鄞州00后小伙康邦成家里,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块刷新历史的金牌背后的故事。 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向来是欧洲选手的强项,亚洲选手鲜少问鼎金牌,此前中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最好的成绩是铜牌。里昂有着“世界美食之都”之誉,被认为是正统法式料理的发祥地,在这样一个城市,中国选手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史上首块金牌的意义,不亚于欧洲选手获得乒乓球项目的金牌。 此次比赛,4大模块,整体的菜品从上届的16道增加到70多道,而对康邦成来说,挑战不仅仅是数量和体力。 这类级别的比赛,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大赛规则严苛,上厕所、剩余食材的数量、亲友团过于靠近等,各种因素都要扣分。为了不上厕所,比赛时间最长的一天,康邦成在11个小时里只喝了两瓶水,但这样的耐饥耐劳,在他备赛的几个月里已经习以为常。 在比赛中,有选手割破了手,有选手灶台起火,食材被烧坏,康邦成同样也面临着各种意外。最漫长的一天,是4天比赛中强度最大,也是让他对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天。 那天,他没有听到发令枪,等明白过来,已经比其他选手晚了25分钟。那天的菜单,根据步骤,从理论上算需要更多的时间,包括处理遗留的边角料。 原本不够的时间是怎样省出来的呢?“比如把刀法由推改为挑,速度更快,但容易切到手;一般是两口锅同时开着,我改成4口锅一起,这对火候的掌握是极大的考验。此外,我把6年苦练削胡萝卜的技艺用了上去。最后一切顺顺利利,劣势全都转化成优势。”康邦成说,他将边角料的胡萝卜切出一片片薄薄的形状,用来作为菜品的装饰。 为了备赛,在此前的半年时间里,康邦成和他的团队尽其所能,尽到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一到里昂,第一天到市场看食材,人就蒙了,茄子非常小巧,西蓝花是紫色的,要做土豆泥的土豆比之前习惯用的小了很多,还要将0.25公斤的巧克力用在蛋糕上…… 到了比赛时刻,拿到主办方分发的食材,身边没有教练团队可以商量方案,一切只能靠康邦成自己,这些年练就的所有本领、积累的应变经验他全部用上了。 “在世界级的烹饪大赛中,像这样36个厨房同时使用的现场是非常震撼的,如果有遗憾的话,那就是因为需要适应比赛的规则,我只能以做出最正宗的西餐为目标,之前想要体现的中国元素,包括一些调味、酱料,最后都放弃了。”他说,但证明了在西餐领域中国厨师也能做到顶级的水平。 康邦成爆料,拿到金牌的那一刻,反而没有那么激动,甚至有点不现实的感觉,而在现场全程观看比赛的家人则心疼地说:“最后一场比赛结束,他吃了一碗蛋炒饭后,手托在桌子上睡着了。后来走的时候,教练拍拍他肩膀,他竟然腿一软,整个人就倒下了。”这场比赛耗费了他太多的心神与体力。 “这块金牌让我有了冲击世界烹饪领域顶级赛事大满贯的底气,未来我还会继续比赛继续夺牌,同时也会继续参与学校的培训工作,带出下一届的优秀选手。”康邦成说。 当天上午,下应街道天宫社区聘他为天宫艺校达人导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