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泊舟堰下·宋韵千年”研学线

发布日期:2024-08-06 10:0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鄞州区水利局

鄞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流淌着璀璨的海丝文化和宋韵文化。山隐水迢的东钱湖,被赞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流淌着令人惊羡的宋韵风华,环湖的“七堰九塘”,曾是宁波境内古航运大动脉不可或缺的一环,牵动着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泊舟堰下·宋韵千年”研学线,是一条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带您领略历史的深邃与自然的和谐。从东钱湖水文化公园出发,参观平水堰(坝)、安石魂雕塑、鄞女亭与水利文化浮雕,重温“王安石治水”的壮丽事迹;沿途经过莫枝堰,古堰静默,承载着岁月的印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陶公岛则是诗意的栖息地,相传是范蠡和西施的隐居地。这条研学线不仅是对宋韵文化的一次追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山水间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第一站:东钱湖湖滨公园

建设村前的陶公路一路向西北,驶入安石路。在这条纪念王安石的沿湖路,停车下来走走,心旷神怡。湖滨公园,又叫安石公园,为纪念王安石而建造,公园面积不大但环境幽静古朴。王安石披蓑挽袖在东钱湖考察水情的石雕塑像,凝视着来往车辆与行人。湖风漫漫,卷着芦苇叶子,发出历史回音般的低吟。雕塑后面是两片网红梅林,梅花已落,清气仍存。

第二站:莫枝堰

莫枝堰位于东钱湖镇东西街尽头,是东钱湖和鄞东中塘河的交界,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为宋时形成的东钱湖七堰之最。当年王安石担任鄞县县令伊始,用10余天时间走遍鄞县十四乡,考察水利、民情,就此写成《鄞县经游记》,其中提到:“质明,泊舟堰下”,有考证认为此“堰”即莫枝堰。莫枝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东钱湖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第三站:忠应庙(王安石庙)

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1986年村人史永和发起重修,得到环湖群众的拥护,并获得政府的支持。1987年该庙被公布为鄞县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据《鄞县通志》记载,庙本建于山之深岙,里人致祭深感不便,且年久失修,遂有移地建庙之议。两村村民争相于本村建庙,各不相让,于是下水村村民漏夜抢得王荆公像,建庙于下水,为忠应庙。绿野村村民争得荆公神主牌位,建庙于绿野村,为灵佑庙。由此可见,当地人民对这位地方官的爱戴之情。目前两庙均存,下水村王安石庙较为壮观。

第四站:陶公岛

陶公岛横亘在东钱湖湖心,登高远眺,湖面宽阔,轻薄浩渺,碧水荡漾。陶公岛景区是 2500 年前范蠡西施隐居之地,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代表着财富和爱情,陶公岛也被称作宁波的财智福地。景区内分布着天降金钥、财神祖庭、古佛洞、财气牛等景观,可组织祭拜财神爱神、招财祈福、龙舟比赛、户外拓展活动、野外烧烤、篝火晚会等活动,是团队聚会、拓展、趣味竞技的好地方。

研学课堂:《宋韵钱湖大课堂》

东钱湖是浙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宁波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享有“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的美誉。众多的文化遗产犹如繁星环湖而布,是宁波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之一。漫步东钱湖畔,让青少年在宋韵文化圈中感受鄞州这片广袤大地蕴含着的深厚水文化和浓郁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