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鄞州区202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报告 | ||
发布时间: 2024-07-16 08:41 信息来源: 区生态环境分局 信息来源: | ||
|
||
(一)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情况。一是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2%,全年无重污染天数。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是水环境质量状况。16个区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3.75%。11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0.9%。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三是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全区入海河流国控断面达标率为100%。2023年总磷、总氮平均浓度达到浓度控制要求。四是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完成26个地块场调评审。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五是声环境质量状况。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六是生态资源状况。全区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7.7,生态环境状况为“优”。七是生态环境风险状况。2023年度全区未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情况。一是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加强“三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编制《鄞州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2021-2035)》并纳入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二是系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秸秆禁烧管控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强PM2.5和O3协同治理,完成VOCs源头替代企业15家、低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企业70家,淘汰国三及以下老旧柴油货车2303辆、国Ⅱ柴油叉车300辆。三是加快推进区域水质攻坚。推进入河排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清水环通等项目建设,完成后塘河小塘河流域水质提升工程等一批项目。四是协同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创新一般工业固废“一站式”收运模式,完成15类59家无废细胞创建,“无废指数”排名全市第一,获评省三星级“无废城市”,入选国家级、省级“无废城市”建设优秀案例。五是全面深化噪声污染治理。制定《鄞州区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完成5个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点建设。 (三)生态经济方面情况。一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建设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项目25个,更新高效节能农机367台(套)。积极开展低碳试点建设,东吴镇及韩岭村、俞塘村、沙村、童夏家村入选省级第三批低(零)碳镇(村)试点。二是推进高耗产业升级改造。实施“2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企业水资源集约高效安全利用,获评省节水标杆企业2家,省、市级节水型企业13家。梯级开展绿色示范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50家,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大秸秆离田增值利用力度,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81%。全面提标畜禽污染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四)生态生活方面情况。一是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深化“千万工程”,建成省级未来乡村4个、省和美乡村示范镇1个、省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5个等。加快未来社区建设,建成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113个、省级示范片区4个等。二是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积极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三步走”,城镇新建民用绿色建筑比例达100%,获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省级优秀。三是大力引导绿色出行。推进绿道网络建设和人行道净化工程,在全国公共交通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四。 (五)生态制度方面情况。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制定《鄞州区2023年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目标、重点任务。二是加强考核督导问效。完善《2023年度美丽鄞州考核工作办法》,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制度,成功入选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试点。三是加强执法监管保障。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提质扩容,累计培育企业160家,完成帮扶服务320余家。首创生态环境观察点制度,全市率先建立镇(街道)生态环境岗并实现镇(街道)全覆盖。 (六)生态文化方面情况。一是多层次打造生态教育阵地。打造13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成功塑造了周尧昆虫博物馆标杆典型,建立全省第一个市级城市型生物多样性观测站。二是多元化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节日,组织开展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生态亲子课堂、亚运护水等形式多样的生态宣传活动,发布“亲生物城市线”和“野趣生境线”两条生态文明宣传线。三是多渠道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持续做好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结合生物多样性、植树节、垃圾分类、水源地保护等工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