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鄞州为何给“一粒米”建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4-05-15 08:51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信息来源:

陈列馆内部展示。

前不久,2024年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公布,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入选,成为鄞州唯一上榜的乡村博物馆。

这个陈列馆位于姜山镇,是宁波首家粮食行业馆,为何要在一个乡镇设立这样一个特殊的陈列馆?答案就藏在鄞州广袤的稻田里。

老粮站焕发新活力

走进姜山镇陈介桥村4号楼,几幢民国风格的建筑格外醒目,进入陈列馆,“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几个大字进入眼帘,偌大的院子,附近是连片绿油油的水稻。

“这个陈列馆的前身是陈介桥老粮站。”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馆长洪峰向记者娓娓道来。

陈介桥老粮站占地5.18亩,建筑面积1572平方米。建筑始建于1924年,原为“宁波帮”代表人物、水泥大王陈磬裁的住宅,当地人称“白鹤楼”,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征收改作粮站使用。

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大部分建筑被改造成粮仓,目前仍保存着欧式建筑的“白鹤楼”门楼和一些钢砼围墙。

据洪峰介绍,老粮站的“白鹤楼”曾经被损毁,如今的建筑是根据资料和村民口述修复的。整个陈列馆由3个粮仓和一幢门楼构成,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2016年起,鄞州先后投入550余万元对陈介桥老粮站开展保护性、恢复性修缮,进行开发性、集约性布展。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赠粮食领域有关实物藏品,并组织人员到全市10个区(县、市)的基层老粮站搜集老物件,整理粮食系统相关史料,开展陈列布展。

2020年10月16日,即世界粮食日当天,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正式开馆,这也是宁波市第一座以粮食为主题的历史文化陈列馆。

重现宁波7000年稻作史

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的核心展区是两个连通的粮仓。

“这里一共有7个展区,展示了370多件农作实物藏品。”陈列馆讲解员李洁介绍。

陈列馆展示内容共分为稻作农业、粮油收购、粮仓储运、粮食加工、粮油供应、粮食科教、新时代粮食七大板块,展出的370余件(份)实物藏品、文献资料和粮油票证,反映了7000年稻作史,宁波粮食的耕种、籴粜、储藏、碾轧等各个环节的历史演变。

“这是谷仓,那是风箱,过去家家户户都有,特别熟悉。”76岁的陈介桥村村民岑香远常常来这里参观,种过地的他对农村的这些老物件特别有感情,穿行在陈列馆,过去生产队农忙的场景历历在目。

陈列馆的镇馆之宝是宋代“多角瓶”,在吴地的方言中,“角”与“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由此也体现出古代宁波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望。

除了农作实物,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还还原了鄞江粮管所办公房、农友休息厅、质量化验室、民间储谷仓等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了宁波地区悠久的粮食生产历史和丰富的粮食文化内涵。

成为国家级宣教基地

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关乎民生大计,更关系国家安全。

鄞州是宁波市的重要粮食产区,而鄞州的粮食生产看姜山,作为“浙江稻作第一镇”,姜山镇现有耕地面积7.1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48万亩,粮食功能区5.56万亩。

去年,姜山镇共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0.34万亩,完成任务的105.6%,占全市的1/17;全年粮食总产量超1亿斤,占全区的51%,占全市的1/15,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全省各乡镇第一。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要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洪峰看来,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的建设初衷是增强粮食文化自信,让公众认识农耕文化、知晓农作辛苦,从而提升粮食安全意识和节约粮食的意识。

近年来,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围绕政策保粮、安全储粮、全民惜粮、科技兴粮、健康食粮等内容开展科普教育、传播粮食文化,让更多人关注粮食安全。

如今,这个陈列馆已经成为宁波弘扬传统优秀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先后获评省级、国家级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和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手记

鄞州作为口粮外购率70%的缺粮大区,却连续多年获评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粮食产量也实现“六连增”,这与我区重视厚植文化软实力、发动社会力量齐参与、引导人人爱粮节粮密不可分。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成为粮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科普的“主战场”,对弘扬爱粮节粮传统美德,营造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新风尚起着重要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