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数字化引领养老服务创新,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 | ||
发布时间: 2024-04-07 10:11 信息来源: 区民政局 信息来源: | ||
|
||
鄞州区作为宁波市重要的城市核心,老年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截至2023年末,鄞州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余万人。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养老服务的相关文件要求,建成具有鄞州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鄞州区民政局联合技术公司,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立足监管清单,建立多维度“事前、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聚焦“人(护理员)、物(设施设备)、技(服务项目)”三方面,提升区内养老服务能级,实现养老服务从“有”到“优”,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享受人数从8000余人突破到1.8万人,年工单量达24万人次,服务量增长125%。 一、崭新视角:数位思维推动养老服务创新 (一)完善政策:制定新方案。总结从2008年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经验,结合审计、财政绩效要求,完善了《鄞州区家院互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细则》等文件,对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流程进行再次细化。 (二)坚实基础:构建底层数据库。积极与区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联动,与区“一表通”数据贯通,建立鄞州区老年人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并与政府购买服务对象进行数据比对分析。现阶段,该数据库已经建成了包含249,558条户籍老年人完整数据、30,987条在册高龄老年人信息在内的庞大数据体系。 (三)全程监控:构筑线上线下监管体系。线上,通过数字化系统对工单的生产、派单、服务开展、资金结算等进行闭环管理;线下,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不定期开展入户调查、电话回访,做到服务监管常态化。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有效电话回访7223人,每月平均回访约602人,每天平均回访约20人,服务满意率达80.21%。 二、全面实现: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模式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大应用场景--银发服务端、机构服务端和治理端,三大养老组件--自动化填报器、老年人能力评估组件、智能服务推荐算法引擎,以及一个汇聚各类业务主体数据的养老数据驾驶舱。 (一)银发服务端:面向老年人及其亲属群体,依托浙里办,采用服务智能推荐算法,对全区老年人进行数据建模,智能筛查服务对象可享受政策,实现“一键”精准匹配,并以系统定时“自动通知”取代“人工通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社区负担。老人可通过鄞龄养老模块,实现一键申请,并通过鄞龄码“我的消息”等功能,了解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剩余时长等内容。截至目前,全区已有超过1.8万名在册享受服务的老年人,累计服务超过30万次工单,每个月平均服务超过1.75万次工单,每天平均服务超过583次工单。 (二)机构服务端:面向全区政府购买服务机构、护理员,依托浙里办、网页端,推进扶持政策从“补砖头”向“补人头”转变。对接专业上门服务公司,依托浙里办进行服务老年人区域划分并派单,对专业上门服务公司接单、派遣护理员、护理员上门打卡、人脸识别、服务记录、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追踪,同时通过“扫脸+定位”数字化方式配置有效工单识别规则,保障上门服务工单的真实性、品质性。截至目前,系统接入7家专业服务公司、29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家养老机构、35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全区892名持证护理员,累计注册用户数量1842名,累计日活33484次。 (三)治理端:面向村社、镇街、区民政三级养老服务工作网络,依托浙政钉、网页端,协同公安、卫健、司法、人社、市场监管等业务部门资源,采用适老识别组件,统一分析预警符合家院互融政府购买服务对象资格,由民政管理端进行初审后落实社区社工进行补充对象申领,结合失能失智评估结果,明确服务对象具体服务标准和项目。推送疑似服务清单、死亡预警等数据,实现全区老年人服务质量的精准监测、精细执行,减轻村社区工作人员对服务名单管理压力,实现服务资源的可靠管理、智慧调拨。截至目前,系统上线浙里办,服务覆盖鄞州区全区。已累计接入7个职能部门(公安、教育、卫健、人社、市监、残联、司法等)27类共享数据资源(来源于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浙江政务服务网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浙江省优抚服务应用管理系统等)。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