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 ||
发布时间: 2024-04-28 10:44 信息来源: 区卫生健康局 信息来源: | ||
|
||
一、2023年主要工作 2023年,鄞州区疾控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健康鄞州”,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推动疾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将2023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防控,扎实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 一是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区共报告处置新冠病毒感染输入性变异株疫情9例。对2023年以来243例重症及死亡病例和2023年新发非重症病例15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处置学校等幼托机构涉及新冠病毒感染的疫情共计26起。组织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桌面演练1次。二是开展新冠等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开展常规监测,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病例报告、发热门诊(诊室)监测、病毒变异监测、聚集性疫情监测、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应急监测,主要包括人群核酸及抗原检测监测、医疗机构就诊病人监测、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网络专项调查。三是做好常态化监测管理。全区36家医疗单位网络直报普及率、报告及时率和审核及时率均为100%,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735/10万(以新冠病毒感染为主)。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起;处理学校等集体单位流感等各类传染病聚集性疫情892起,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未造成疫情扩散和重大舆情。四是大数据助力登革热疫情监测初见成效。在传统门诊发热病人就诊监测等基础上,我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登革热监测进行全面兜底,利用每日就诊数据,对发热病例的血常规进行监测。共发现和处置输入性登革热疫情19例,无1例造成扩散致本地病例报告。 二、高效高质,稳步推进预防接种工作 一是新冠病毒疫苗应接尽接。全区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处置新冠疫苗相关疑似异常接种反应3起(为一般反应)。累计接种新冠疫苗6908剂次。二是预防接种“高效高质”。推进“扫码接种”,做到疫苗接种全程可追溯,对全区7家犬伤门诊、5家产科开展专项督导2次。有序开展儿童常规接种和补种工作,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率和补证率均为100%,查验疫苗接种率和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异常反应及时调查率、诊断率达100%,无死亡、群体性接种反应等重大事件报告。三是开展“鄞享苗”预防接种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于3月初成立专家讲师团 29人。以宫颈癌预防接种工作为主题的作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获大型科普活动“健康中国,医者先行——第二届全国预防接种科普大赛”总决赛全国二等奖。四是建成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在数字化门诊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全面启用一体化智能接种台和智能冷链疫苗储发系统,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转变。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使疫苗接种更安全、疫苗管理更智能、预防接种更高效。五是超额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流感、肺炎疫苗接种民生项目工作。其中流感疫苗接种90599人,完成率149.01%;肺炎疫苗接种2万人,完成率100%。六是“健康中国行”初中女生HPV疫苗接种试点项目再创佳绩。2023年全区初中适龄女生HPV接种率达92%,完成年度工作目标。项目活动中“母女同行”“师生同行”等创新做法得到了家长、学校老师和上级领导的广泛认可。 三、巩固提升,地方病寄生虫病科学防控 开展血吸虫病查螺4000平方米;共监测流动人口600人,未发现血吸虫阳性病例。维持“消除疟疾”状态,开展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开展“四热”病人监测699人;调查处置恶性疟1例。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对210名学生、105名孕妇进行碘盐、尿碘监测,在学校开展碘缺乏病专项教育活动,受众师生达500人以上。开展布病工作,调查处置布病病例5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监测等工作。 四、科学统筹,做好结核艾滋等疾病防治 一是结核病防治。2023年鄞州区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19例,其中病原学阳性患者291例,病原学阳性率为75.78%。积极应对、规范处置、严控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学校结核病疫情18起,共筛查师生911人,筛查未发现肺结核新患者。对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开展新生入学结核感染筛查工作,共筛查37770人,结核筛查感染率为0.51%,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6例肺结核病例。国家级“无结核社区”试点在东柳街道启动,省市级“无结核社区”试点在横溪镇启动,意味着结核病防控工作有了重大的改变,从“重治疗管理”向“治疗与预防”两头抓的转变,加大社区主动筛查,防控关口前移,更早地从源头上防控肺结核。在“宁波市结核病综合防治技能竞赛”中,鄞州区代表团荣获团体一等奖。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结核志愿者服务队在浙江省“无结核校园”志愿者项目评选中分别荣获优秀组织一等奖、优秀组织二等奖。二是艾滋病性病防治。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区现存活HIV/AIDS共1166例,抗病毒治疗比例为96.60%。2023年我区新增管理HIV/AIDS共 89例,比去年同期下降9.2%。HIV抗体筛查396156人次数,占全区常住人口数的26.02%。三是开展丙肝防治。共报告丙肝患者79例,需治疗76例,已治疗62例,治疗率81.58%。开展2004-2022年丙肝疫情库病例回访工作,共排摸病例528例。同时配合市疾控和复旦大学开展丙肝防治工作调查。四是麻风性病工作。麻风疑似病例任务数120例,完成130例;麻风可疑症状监测APP上报25例。我区五种性病共报告2069例。五是开展宣传。在东柳街道、中河街道和横溪镇创建了无结核公园/步道;组织开展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防治艾滋病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了6期宣传视频,如《学校结核病三句半》、《一句话带你了解猴痘》、《青春无艾 美好未来》等,在鄞州电视台民生频道或公交车终端视频播放。同时在全区开展了结核病征文征画科普竞赛。鄞州区疾控中心在2023年宁波市结核病科普竞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五.深化示范,开展慢性病综合防制。 一是慢性病监测。截止到12月底,我区各医疗机构共报告有效死亡卡片7862张,估算报告粗死亡率为540/10万。糖尿病估计年报告发病率为582.10/10万;肿瘤估计年报告发病率为625.99/10万;冠心病估计年报告发病率为60.91/10万;脑卒中估计年报告发病率为243.52/10万。3家省伤害监测单位共报卡19107张, 3家国家伤害监测单位共报卡10331张。二是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控。年初代表宁波市接受省卫健委的基本公卫绩效考核,排名第二。开展适宜技术试点。举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完成慢阻肺免费筛查项目,肺功能检查4128人。浙江省居民伤害调查项目,共完成1201户。三是肿瘤防制工作。开展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完成2020年肿瘤发病、死亡资料以及2008-2020年间生存随访结局和对应的寿命表数据。开展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完成问卷筛查2639份,临床筛查1207例。开展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完成35421例。四是营养卫生与学校卫生工作。开展全民营养周主题宣传活动、举办了2023年鄞州区近视防控和营养教育技能竞赛、获得2023年宁波市近视防控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对我区7所中小学校的饮用水质、教室环境开展监测。开展了6家养老院老人营养调查。开展浙江省营养监测项目及营养与健康队列研究项目。开展市中小学生与教师营养健康状况监测。 六.完善机制,深入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在册确诊的六大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7168人,报告患病率为5.04‰。开展春、秋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联合排查,排查出80个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并进行复核诊断。对131名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开展以奖代补支持。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干预。开展长效针剂项目,涉及9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同伴支持项目,有109名同伴和18名辅导员参加。开展失智老人关爱项目,对8042名老人进行了筛查和干预。 一是职业卫生工作。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常规监测37285例,对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主动监测503例,尘肺病哨点筛查43943人次,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201例。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风险评估,完成40家重点行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开展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419人。二是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设置了30个城区监测点和25个农村监测点,监测水样270份。开展小型集中式供水水质专项监测,监测水样20份。三是病媒生物防制。在鼠密度监测地区共布放有效夹7842只,布放诱蚊灯239个。开展布雷图指数监测36817户。开展鼠传染源监测捕捉50只鼠。四是公共卫生监测。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病例825例,报告食源性中毒性病例53例。对我区10家医疗机构的医院污水和重点科室(部门)共采样80份样品。对我区10家托幼机构进行消毒质量监测,共采样127份样品。五是放射卫生工作。完成3家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收发工作。开展医用X射线工作者辐射流行病学随访28人。开展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调查57家医疗机构和50家非医疗机构。完成27家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资源调查。六是健康教育。开展环境健康宣传系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第三届职业健康传播作品征集活动、省疾控中心第二届标准宣贯短视频制作比赛、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七是亚(残)运会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对19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处置,并按规范对每起疫情开展持续25天的蚊媒密度监测。 微信公众号目前关注人数15.4万人,微信公众号发布73条,浏览人数达9万人。在鄞州融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9篇。鄞州电视台《健康鄞州,听医生讲》栏目制作53期节目。开展世界无烟日“绘少年力量,画无烟未来”青少年控烟绘画作品征集活动、开展健康教育技能比武活动、组织策划健康鄞州行动健康家庭大奖赛。与宁波银行鄞州区各网点开展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开展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开展健康区县创建工作。对1所金牌学校、2所复评审金牌学校以及8所银牌学校进行了指导。对健康促进医院复评审进行了指导。健康素养监测完成现场调查640份。 九、平战结合,强化实验室综合检测能力。 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扩项)复评审。完成全区20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评审、督导管理。参加国家、省市疾控中心各类盲样考核31次。完成宁波市饮水卫生及食品污染物检测10574余项次。完成各类检测任务24287份。 十、主要亮点工作 一是全国各类会议交流情况。在全国各类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和交流,如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信息自动交换专家研讨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2023年度全国疾控领域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2023年度学术会议暨疾控中心主任会议等。二是AI智能报告技术在慢性病发病监测中的应用。基于门诊电子病历的智能化伤害监测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获得省十佳案例。目前已实现智能报卡、智能分析、分类管理、伤害干预、质量控制。三是智慧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在数字化门诊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全面启用一体化智能接种台和智能冷链疫苗储发系统。智能冷链疫苗储发系统实现了从疫苗入库、选择、发苗到冷链管理全部自动化,有效避免人为差错及接种事故。四是“无结核社区”、“无结核校园”。开展国家级“无结核社区”试点,标志着结核病防控工作从“重治疗管理”向“治疗与预防”两头抓转变。通过加大社区主动筛查,防控关口前移,更早地从源头上防控肺结核。通过结核病疫情监测系统建立、学校结核病预测预警系统应用、AI智能电话调查、AI智能阅片等手段,逐步向“无结核社区”创建目标迈进。五是重点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通过鄞州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平台辅助预警监测,对鄞州区传染病智能化监测中心平台试运行。推进学生成长护航系统与重点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的融合,强化学校的传染病的早期预警。六是“健康中国”初中女生HPV疫苗接种试点项目。项目活动中“母女同行”“师生同行”等创新做法得到了国家爱卫办发文通报表扬,家长、学校老师和上级领导的广泛认可,并得到其他地区借鉴和推广。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中心将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疫情防控,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监测、评估,提高疾控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服务性,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一) 推进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完善现有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举措,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公共卫生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公共卫生综合能力培训,做到人人会流调,为疫情防控提供专业支撑。强化部门协作和医防整合,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全区疾控队伍流调水平和联动能力。 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登革热等防控工作、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学校等集体单位聚集性疫情的处置。开展应急演练,落实传染病智能监测报告系统应用。 (三)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管理 结核病防控主要目标为降疫情,使肺结核发病率较之前三年平均发病率下降4%。主要措施包括,强化双高乡镇降疫情,进一步推动开展“无结核乡镇”、“无结核校园”活动。进一步推进传染性肺结核住院隔离治疗,扩大重点/高危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筛查工作,从而推进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服药工作。艾滋病防控以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为主,主要包括促进主动检测,推进医疗机构医生主导的HIV检测(PITC)工作。 (四)加快推进免疫规划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继续推进智慧门诊建设。规范启用预防接种示教基地,推进讲师团的工作。按要求开展初三学生麻风疫苗强化及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强化生物制品管理。过期疫苗的报废处理。开展儿童接种率调查,掌握我区接种率情况。 (五)全力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积极推进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城市癌症早诊早治、慢性病适宜技术、血脂异常管理、伤害综合监测等重点慢性病防制项目。全面推进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发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系统,加强高危人群干预管理,推进健康大数据在慢性病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六)持续加强卫生监测工作。 加强与相关镇、街道、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开展尘肺病病人随访与管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重点行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等工作。做好登革热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积极推动我区食源性疾病报告的信息化水平。做好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积极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与爱国卫生工作、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放射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七)深入推进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 扎实推进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健全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预防处置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深化老年心理健康社区综合干预服务工作。 (八)统筹做好卫生检测工作。 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检验及重大传染病检验能力。做好计量认证扩项评审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智能化管理工作。在制定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满足不断提高的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基础上,规范危化品储存管理。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