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春耕备耕尽显“科技范” | ||
发布时间: 2024-04-02 08:54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信息来源: | ||
|
||
目前,我区春耕备耕生产已陆续展开。记者4月1日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全区已落实早稻计划播种面积6万亩,较去年增加0.5万亩。在今年春耕备耕生产过程中,科技元素出现的频率很高,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机具纷纷“上岗”。 俗话说,苗壮半收成。育苗是春耕生产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区水稻智慧育秧中心,机械育秧机正在井然有序运行:摆盘、撒种、浇水、覆土、叠盘……全自动化工序一个小时可育秧1200盘,一天就生产一万多盘,省时又省心。和传统的直播育秧相比,机械化育秧期间只需要3到5个人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可节省6到7名劳动力,人工成本节约50%以上,出苗率达到90%以上,育秧效率和品质大幅度提升。 目前,我区已建成2个完备的育秧中心,今年计划推广应用超55万盘,其中,早稻育秧30万盘。 “地开始耙第二遍了,碎土、起浆、覆盖、平地一气呵成,这两天全部整平,5日开始插秧。”昨天上午,在姜山镇蔡郎桥村,农户卢为尖向记者介绍了正在地里耙地的新设备——新型旋耕机。 卢为尖是典型的“农二代”,父亲卢方兴是我区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卢为尖种了1200亩地,其中早稻650亩,和父辈传统种植不同,他更依赖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机械化设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效率。”比如,旋耕机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一天能完成30到50亩的翻土作业,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又如,插秧机通过机械爪自动抓取秧苗并植入稻田,一天可以完成40到50亩的早稻插秧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 “秧插好后,植保无人机就要上场,施肥、除草、喷药都可以用无人机。”卢为尖告诉记者,自己现有3架植保无人机,一天可播种400亩水稻,较传统人工播种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采用无人机施肥,化肥投入平均减少5%以上。无人机节省的成本保守估计在亩均50元左右。“今年决定再买一架大疆T60无人机,过几天就可以到货。”他说,得益于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他可以像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在田里上班,不必像父辈那样长时间劳作,从而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兴起和人工成本的增加,机械化作业已在我区多个农业生产环节应用。今年全区备春耕共有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50台、履带式旋耕机295台、拖挂式旋耕机280台、插秧机610台、无人机60架。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