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火街道海璟园社区——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畅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潘火街道海璟园社区成立于2017年,社区由颐璟园一期、二期、三期和龙湖天宸原著府组成,据统计,社区四个小区共计拥有电动自行车2800余辆,且保有量仍呈上升趋势。社区所有小区居民楼地下室均设立符合安全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但出于种种原因,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从未得到妥善解决,社区沿街店铺私拉飞线违规充电情况也屡见不鲜。为减少事故发生、保障社区稳定,同时满足居民需求、促进社区和谐,海璟园社区开展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
一、基本方法
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和隐患的重要保障,坚信法治引领下的自治共治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社区秉承“聚‘大近邻’促‘微治理’”的方式理念,这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民主意识,也确保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和使用符合法律规定。
(一)“定规明矩”定界域,拓宽群众参与维度
结合2020年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实施的《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创新居民群众参与形式,线上线下多元结合,除在传统的网格群、业主群征集问题和需求外,另外在社区居民会客厅和社区架空层消防安全喷绘宣传角等处增设意见征集点,进一步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增强针对后续相应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积极回应社区有关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方面的新要求,针对居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做出针对性措施,增强居民群众的参与感、安全感。
(二)“协作治理”拓领域,增强整改执行力度
海璟园社区所辖小区都是房龄较新的现代化商品房小区,楼房地下室均配备集中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和相应的保护设施,因此,不同于传统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情况,如何更有效更长久的管理电动自行车,让它们回到规定的停放区域是海璟园社区电动自行车隐患治理工作的核心环节。为此,海璟园社区探索党建引领下的“123+N”工作模式,有效回应、解决居民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平衡安全便利和服务治理,打造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璟上方式”。
一是树立“一”个中心原则。即以群众安全为中心,社区主任带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同时组织人员开展专项会议,针对居民诉求部署针对性举措,确保社区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保障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明确“两”大治理目标。一是规范使用,推动居民楼架空层和沿街商铺电动自行车合规停放的管理,安全充电,减少火灾意外事故的发生;二是提升品质,提升社区整体环境品质,优化电动自行车使用环境体验,增加居民满意度。
三是实现“三”化治理策略。一是管理制度化,综合民生意见,完善社区电动自行车管理制度,治理社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优化,针对电动自行车潮湿天气推上推下坡面抖滑的问题,社区组织物业团队参观其他小区的下坡道改造案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计划先对17幢进行改造升级,作为样板推广至全社区,及时增铺防滑垫并积极对停放区域进行环境整理,同时优化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与充电设施,推广电动自行车充电保护器,提高设施利用率和安全率,在居民楼架空层安装U型护栏,从根源减少架空层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此外,在巡查二期沿街店铺违规停放和私拉飞线违规充电问题时,经营者指出“充电难”的问题,经过调研和与经营者的沟通,社区计划联系物业和上级部门对接第三方机构,在潘火路北侧商铺中间过道处建立充电驿站,供沿街经营者和新业态就业群体使用,这不仅实现对沿街商铺非机动车统一管理,降低私拉飞线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对社区整体形象有很好的建设性作用;三是活动常态化。组织“璟上创意工作坊”邀请居民参与设计停车充电区的布局和美化方案,确保设计符合实际需求并得到居民的认同,建立“你提我改”意见箱和在线反馈平台,鼓励居民提出改进建议,定期公布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另外,在商铺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区域设立休息区,供新业态人群在等待充电时进行社交和休憩。举办如“电动车安全日”、“绿色出行节”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居民对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的意识,同时也是社区居民相互交流和社交的好机会。
四是调动“n”方力量参与。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党组织抓总,协调统筹建立“社区干部+微网格员+社区民兵连+党员志愿者+N”的“璟色骑行巡游队”社区志愿团体,定期安排人员对各小区进行巡逻,检查违规停放和充电情况,同时联合物业秩序部共同参与将架空层的电动车推至地下室的行动,确保电动自行车停放有序、安全。校社联动,共治共建,社区联合辖区两个幼儿园和一个小学一起宣传电瓶车安全充电和佩戴头盔平安出行。设立“璟美生活贡献奖”,对积极参与社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居民进行表彰和奖励。除此之外,借力社区共富基地和共富街区,社区积极鼓励两新就业群体如快递小哥等参与社区治理。他们不仅可以在送件过程中传递消防安全宣传资料,还能在巡逻中及时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这种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全民守法”筑防线,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联合潘火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和社区法律顾问,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停放及安全充电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和商铺经营者消防安全意识,广泛发动居民群众,鼓励居民自觉查改身边火灾隐患并积极、合理向社区和物业反映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自2017年海璟园社区成立伊始,通过各类社群不定期推送电动自行车火灾安全提示、宣传500余次,并在各类线上宣传中加入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内容。2023年以来海璟园社区共组织各类线下宣传及各类专项培训8次,印制发放相关标语、海报、宣传册、安全警示贴纸等宣传资料共计4000余份,辖区内个居民楼、小区各主要出入口都张贴了电动自行车安全警示,多方位全景化提高了居民预防和处置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能力;2023年海璟园社区在颐璟园二期16幢架空层建立了消防安全喷绘宣传角,以此为宣传和议事点共开展居民活动5次,不仅再次拓宽了社区消防安全宣传的区域,也拓展丰富了辖区居民自治共治的路径;2023年海璟园社区也响应潘火街道应消所号召,积极对接鄞州蓝天救援队,共组织参观参与救援队6次,体验人数200余人,体验学习内容也重点涵盖了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
二、主要成效
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需要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需要进一步推动电动自行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工作是落实《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的具体行动,是保障基层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基层社区治理中,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鼓励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精准施策。
(一)合力共建,筑牢安全屏障
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关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通过前期摸排走访,了解社区最新电动自行车底数和充电设施及相应安全设施配备情况,针对性落实整改;广泛了解居民群众需求,听取意见,形成对应的解决方案,完善居民议事共建新格局。在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情况上,海璟园社区四个居民小区和两栋写字楼均安装相关设施,共计数量1000余组,每个区域均满足数量需求;每幢单元楼宇每部电梯均安装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智能监控设备;在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同时在每个区域配置消防灭火器材;后续将继续完善自动喷淋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全方面保障社区安全。
(二)精细共治,规范电动秩序
以规范电动秩序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民自治、社区协同的多元共治模式,从召开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会到通知社区各方力量提高相应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从多元民主协商了解具体问题和居民需求到多方配合妥善解决相应问题;从治理效果到后续相应产生的矛盾调节,均遵循“安全第一、便民实用、合理规范”的原则推进实施,保证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成果共享,提升治理效能
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不仅完善了社区基础消防设施硬件配置,提升了社区消防管理水平,也增强了社区治理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停放问题的搜集、安全设施的完善、停车规则的制定、违规行为的自纠、安全知识的宣传各个环节均有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在不断提升居民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互动,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居民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社区治理与服务也越来越有温度,日益安全通畅的出行环境和整洁的社区面貌不断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指数,打通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