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释法:融法与理 欠薪纠纷巧化解
一、案情简介
2024年10月,某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人(甲方)与劳务分包人周某(乙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合同约定公司将其总承包的店面装修工程以包清工的方式分包给周某。
分包人周某从网上雇佣张某等人从事木工作业,在工程已经完工的前提下,周某迟迟未支付工程尾款,张某等人因联系不上周某,携同6名工人来到项目施工处向总承包单位某建筑装饰公司讨薪。公司认为,张某与公司不存在直接法律关系,公司已支付过劳务费20万元。现场,张某等人情绪激动,出现动手拉扯及拉电闸等过激行为。
二、调解过程
(一)初步调解,各执己见
东胜街道调委会的调解员在了解到情况后,迅速介入,及时制劝阻张某等人的不理智行为,引导双方到调委会开展调处工作。调解员首先安抚双方情绪,对张某等人进行普法教育,告知他们要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否则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在第一次的调解会议上,调解员就纠纷起因和争议事项请双方进行了陈述。张某认为,这笔钱是工人们的血汗钱,工程是给公司做的,公司理应为周某的行为买单。总承包单位则认为,工程款已足额支付给分包人周某,周某已经写过保证书保证上述款项用于支付木工组工资,因此发生劳资纠纷应当与公司无关。不仅如此,目前装修多处出现质量问题正在修补,尾款需要等工程验收合格才能发放。现在,分包人联系不上,木工组未收到工人的数量、工资的核实也无法合适,即使公司愿意垫款也需要一定时间。
(二)分头调解,说法说理
经过初次会议,调解员明白在此情况下,调解难以有良好进展。于是当机立断,将双方分开,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寻找突破口。
调解员就此次纠纷的症结迅速作出了判断。张某等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处于弱势地位,想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键还是需要做通总承包方的思想工作。调解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司的委托人宣传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为其解释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总承包方既然与分包人周某签订了合同,那么承包方就有责任、有义务帮工人处理好问题。在调解员的依法劝导、合理分析下,承包方答应先垫付6人工资。
三、调解结果
在调解员的见证下,双方逐一在每个工人的手机信息中核对未付的余款,最终达成一致,以5446元结算工程尾款。工人们纷纷对调解员尽心的工作表示感谢。通过调解员融情于法的专业运用,柔性处理,有效提升调解的成功率和满意度,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四、案例点评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总承包-分包方-工人之间的群体性讨薪纠纷。劳务分包方拖欠尾款工资,作为总承包单位负有先行清偿的义务,如总承包单位实际先行承担了上述付款责任,其有权向分包人追偿。调解员在充分调查纠纷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背靠背调解、情理交融法启发双方当事人转换角色、换位思考,然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促进矛盾尽快解决。
特别提醒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无论是直接在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还是跟随包工头施工,应当及时要求对方签订书面劳动或劳务合同,写明工资及工期等信息,并注意留存相关合同、工资结算凭证、考勤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生拖欠工资的情形的,及时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