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 ||
发布时间: 2024-12-18 14:11 信息来源: 区民政局 信息来源: | ||
|
||
童年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幸福、有爱的童年,可以滋养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在“六一”这个独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里,有一部分特殊的孩子,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他们的父母或重残或重病或失联,有的还在服刑在押……父爱母爱的缺失,引起了鄞州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的注意。今年初,他们联合区妇联、区慈善总会等部门,通过招募筛选,为孩子们找到了50位“爱心妈妈”,她们中有教师、社工、退休人员、心理咨询师……她们的出现,给孩子们带去了幸福的“光”。 上门探访,孩子笑了 6月1日一早,“爱心妈妈”柯红波与沈雅琴驱车来到姜山镇陈介桥村看望结对的女孩林音(化名),这是两人第三次探访林音。 15岁的林音读初三,父母、爷爷都是聋哑人,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即将中考的她正抓紧时间复习,看到两位爱心妈妈的出现,林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图为”爱心妈妈“柯红波与林音(化名)交流中。 “考前要放松心态,最近手机游戏不要玩了。有什么困难,随时跟我联系。”听着柯红波的嘱咐,林音连连点头。 柯红波也有一个读初三的女儿,公公也是聋哑人,用她的话说,这是一段特殊的缘分,因为也住在姜山,探访、照顾林音相对也方便很多。 收到六一礼物,孩子发来感谢短信 “六一”前一天,“爱心妈妈”徐女士收到了9岁男孩小波(化名)用妈妈的手机发来的感谢信息。小波家住明楼街道,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个月前,徐女士跟郭女士成了他的“爱心妈妈”。 图为”爱心妈妈“徐女士帮小波(化名)做语言康复训练。 小波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小波也先天听力残疾,4岁时手术植入人工耳蜗后,目前听力基本正常,但语言表达仍不利索,需要定期上语言康复训练课。 第一次探访中,徐女士了解到小波喜欢看书,但家里没有多少课外读物,于是专程给他准备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名人传记等50本图书。 “养成阅读习惯,对一年级的孩子很重要。”在探访中,徐女士不仅引导小波进行阅读、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还耐心地帮他做语言康复训练。逐渐熟悉后,小波也不再拘谨。“徐妈妈,我想您了。您让我喝水不能一口气喝一大杯,我现在也改过来了。”在徐女士第五次探访时,孩子的一句话,让徐女士不由得鼻子发酸。 这次“六一”,徐女士寄送给小波的礼物是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小波要好好读书,以后走出宁波,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徐女士说。 今年50岁的徐女士,退休前从事人事培训工作,乐于跟人交流沟通,退休后的她,有了更多精力做公益。“用爱去打开这类孩子的心灵,让阳光照亮进去,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幼苗。” 精准结对建起“爱的连心桥” 一群“爱心妈妈”的背后,是另一群人的服务助力。 “在项目前期阶段,我们团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吴滨滨表示,作为鄞州区“同心护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赋能服务项目的执行方,在全区筛选摸排出的83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础上,项目团队从去年11月开始了入户调研工作,并在北大课题组的督导评估下,对这些儿童完成了监护风险评估,在建立“一人一档”同时,为不同等级儿童匹配相应的服务力量。 图为”爱心妈妈“志愿者参加培训。 “我们的‘爱心妈妈’主要服务于监护风险为中危的儿童和家庭;村(居)儿童主任和经验丰富的志愿者担任极高危、高危对象的‘护苗使者’;低危风险的儿童,主要由大学生志愿者在节假日期间,在社区儿童之家开展服务。”吴滨滨说,“护苗使者”“爱心妈妈”需要每月至少一次探访结对儿童1至2个小时,对孩子的营养健康、心理情绪、教育辅导等方面提供帮扶。 为让“爱心妈妈”更好地胜任志愿岗位,在上岗前,项目组还对“爱心妈妈”进行线下培训指导、发放指导手册;在“爱心妈妈”服务过程中,机构项目组全程做好督导工作,提供线上答疑、服务建议和跟进计划等服务。 “通过组建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爱心妈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团队,旨在为我区困境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属地化关爱保护服务,让他们健康成长。”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