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嵌入式体育新空间,改变城市改变你
一个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正焕发新的活力。三年时间,鄞州打造了300多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从室外到室内,从公共绿地到老百姓家门口,这些“有深度、有热度、有广度”的场所,让居民生活更有“质感”!
城市的边角地,被改造成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鄞州体育部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断拓展居民健身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健身的便捷度。
2024年全国科学健身指导典型案例名单中,鄞州区的《“好社区”智慧运动健康中心打造“家门口”科学健身服务新空间》作为40个案例之一成功入选,系宁波唯一入选的案例;《基于“好社区”智慧运动健康中心建设的多元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探索》入围2024年全省体育领域“微改革 促共富”改革试点项目名单……这些全国及省市荣誉背后,是鄞州经验的真实写照。
鄞州嵌入式体育新空间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
拓展新空间给居民“前所未有”的体验
初冬的周末午后,家住锦苑社区的戚阿姨约朋友去健身房锻炼。“健身房离家近,设施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锻炼什么,‘机器’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健身房在东柳街道的智慧运动健康中心,一楼是长者运动之家和自强健身中心,二楼是百姓健身房,居民可在加入会员后刷脸进入。
作为浙江省首家社区智慧运动健康中心,它的出现,让鄞州的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打开了公众健身新思维。
2024年,鄞州已累计建成5个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这些健康中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突出“体卫融合”模式,以“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设备为载体,通过数据分析、测评,形成运动“处方”,开展常态化科学健身指导。
鄞州区今年全力打造的东郊街道海悦社区、下应街道洋江水岸社区等“好社区”智慧运动健康中心,是浙江省首批试点项目,将于年底竣工投用,届时,当地居民也将迎来自己“家门口”的科学健身服务新空间。
有成果更有期待。下一阶段,鄞州将助力打造“全龄友好社区”,探索建立“好社区”的鄞州多元落地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居民生活品质,形成建设指南、服务内容和工作机制,为全省域推广提供示范。在运动促进健康、运动适老化、运动康复、运动适儿化、运动健康管理等服务上予以重点保障,并长效化开展健康生活科普宣传。
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在各方努力下,一次次迭代升级。在硬件更智慧之余,鄞州体育部门更注重“建、管、用、赛一体化”,积极通过建馆办赛、赛事引流等手段,让这些体育新空间活跃起来。气排球、羽毛球、飞镖等大众体育项目,在各体育新空间掀起运动热潮。
今年7月~8月,鄞州首届体育新空间乒乓球赛事成功举行,这项大众体育项目设置了6个分站赛,先后在全区6个体育新空间展开激烈角逐,赛事吸引了425名拥有一定乒乓球比赛积分的选手参赛,遍布城乡各地的“体育新空间”与景区、街区、商圈等紧密关联,推动了文、体、旅的深度融合发展,成功构建了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建、管、用、赛”四位一体发展的新模式。
传统体育项目热度不减,网球、匹克球等新兴体育项目加速走入大众视野。今年12月7日至8日,鄞州区青少年匹克球比赛在下应网球(匹克球)中心举行,这个今年刚投入运营的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已先后举办了近十场大小赛事,成为一个新兴的运动场所,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其中,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下应汇聚产业园的众冠体育公园,拥有8片匹克球场,这里不仅是宁波首家匹克球俱乐部,还拥有宽敞的场地和专业的教练团队,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一届宁波市匹克球比赛中,还代表鄞州区获得了团体冠军。
这些“热辣滚烫”的赛事,将体育赛事活动直接送到了群众身边,通过全民参与、互动,引流量、聚人气、旺消费,进一步提升鄞州的文化内涵和活力。
明年,鄞州还将积极策划举办“新空间赛事”——鄞州乒乓球、篮球联赛。将嵌入式体育空间结合我区开展的社区运动会、一人一技培训、区群体赛事活动等进行扶持壮大,进一步将嵌入式体育空间打造成全民健身和基层比赛的品牌代表。
汇聚各方力量给“群策群力”各方获得感
嵌入式体育新空间扎根基层,既要服务居民,也要赋能居民。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鄞州这些嵌入式体育新空间,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赋能基层治理。今年7月、8月,钟公庙街道举办首届网格乒乓球赛,既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明需求,也激发了大家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在各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里,涌现出一批热爱国球、热心新公益的居民。
赛事带来的后续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钟公庙街道结合“国球进社区”主题,已打造9个网格驿站,通过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居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这些网格驿站如今成为网格员、微网格长、民情联络员与居民交流议事、获取信息的阵地。
作为体育赋能基层治理的先行者,福明街道以党建赋能全民健身,整合辖区共建单位资源,党建红助力体育红的做法取得新突破。为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福明街道链接社区文化阵地资源,深入开展嵌入式体育空间改造,3年来,先后建成13个体育新空间,让居民享受“微空间”带来的“微幸福”。
融合多方智慧。城市的快速更新,土地资源日渐稀缺,鄞州体育部门见缝插针做加法,包括人大、政协、高校、社区、物业等在内的各方力量也踊跃参与其中。让体育新空间在功能和机制上“新上加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场地需求,是大家一致的目标。
在镇(街道)级项目建设中,各镇(街道)部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纷纷出谋划策。东胜街道地处老城区,土地资源紧缺,街道根据走访调研意见,因地制宜,一批运动场馆见缝插针地“嵌入”市民生活圈。位于东城花园五楼平台的嵌入式体育新空间,让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我们根据居民的需求,充分利用居民议事平台,借助各方力量,盘活了这块楼顶空间,让群众健身真正实现‘推门可享’。”东胜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8月,东胜街道办事处挖掘场地拟为居民建设嵌入式体育新空间,东城花园所在的张斌社区党委汇聚小区居民代表,对如何高效利用小区5楼闲置平台议题展开讨论,最终决定将平台改造为一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
项目实施后,得到各方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多次召开会议征集各方建议,确保设计方案贴近实际,同时还引入了专业团队参与设计改造,为体育空间的功能布局和美观设计提供了坚实保障。
事实证明,这次顺应民心的改造亮点频现。总面积800平方米的体育新空间内配备齐全的健身设施,还特别修建了一条彩色休闲步道,贯穿小区的共享庭院,形成了一个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此外,体育新空间还融入智能科技元素,让居民们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健身体验。
在首南街道文华社区,经过社区网格员、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的“头脑风暴”后,在鄞州区体育部门、首南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经过4个月改造,一个近千平方米的闲置空地被打造成一处体育新空间,除了健身、赏花、唱歌,社区居民还争相当起“体育新空间”的主理人,多头推进空间赋能计划。
与此同时,一些陈旧的体育场所经过改造后面貌一新。贺丞小区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小区内的体育健身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区人大代表经过走访调研,提交了“建设体育健身路径”的建议,并积极推动建议实施。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贺丞小区因地制宜,在演武巷内安装了体育健身路径。
在潘火街道东方丽都社区南面的多功能运动场,每天早上7时,总能看到不少居民在这里健身锻炼。这个体育新空间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篮球场约600平方米,羽毛球场约400平方米,还配置有健身路径,迎合了各个年龄段居民的运动需求。该运动场于今年4月完成建设,总投资约53万元。
“它从社区里面‘走’到了外面,功能更齐全了,受益居民也从一个小区,扩展到周边四五个小区。”潘火街道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多功能运动场的建成,不仅强化了辖区的体育氛围,更为居民打造了一个健康生活的绿色空间,促进了居民的交流与和谐。茶余饭后,运动之余,居民还会就社区发展畅所欲言。
从体育赋能中融入社会治理,这是鄞州“嵌入式体育新空间”积累的新经验。3年来,鄞州积极探索体育运动在基层的多种形式,让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美好,用体育作为桥梁连接美好邻里。
多元化管理给运作“细致入微”的默契感
300多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大家的参与度转变成满意度,对新时期的鄞州全民健身更有现实意义。
这些数目庞大的体育新空间,需要有高质量的管理方法,鄞州的做法是多元并进、提质增效。
一是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初步形成“区—镇(街)—社会力量”三级管理体系,积极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委员、志愿服务团队和业主自治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新空间的管理,建立体育新空间管理运营日常监测评估体系,保障空间运动设施的安全、便利使用,把“一人一技”等带进体育新空间。
二是民营企业专业化运营,引入民企等第三方对区级体育新空间项目统一管理运营,压缩运维成本,形成品牌合力。政府主导的背后,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体育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这让鄞州的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多了几分专业化、品质化、产业化。
家住桂语里的陈先生是忠实的网球运动爱好者,工作之余最大的快乐就是打网球,但去鄞州网球中心路远,场地也紧张。“要是家附近有场地就好了,还可以顺便解决打球‘搭子’的问题。”陈先生的烦恼很快被扫除——离他家10分钟车程的下应网球(匹克球)中心充分满足了他的需求。
2024年6月,下应街道史家码村的一块闲置用地华丽变身为下应网球(匹克球)中心,它的出现,吸引了不少体育爱好者的目光。中心位置优越,紧挨开市客,占地面积11亩,有6块网球场和4块匹克球场,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还配备了移动式大棚,即便遇上雨天,打球也不会受到影响。
作为中心的运营方,“五行体育”以专业的运动解决方案为城市社区运动场所落地提供支持,“五行体育”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承接市、区、镇街三级举办的赛事。短短半年时间,下应网球(匹克球)中心在建馆办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举办过多项赛事,包括鄞州区青少年网球积分赛、宁波市首届敖尼克斯杯匹克球积分赛等,吸引参赛选手近500人。
三是小区设施精准对接市民需求,由房产公司和物业公司牵头,通过优化场地空间布局、划分活动空间、增设健身器材等,为居民创造休闲娱乐、亲子互动好去处。2022年,宁波以立法形式通过了《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区要配建体育健身用房。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有400多个新建住宅小区按文件要求配置了室内体育设施,新增体育设施面积近30万平方米。
即将交付的潘火街道星旅光年小区的健身房广受好评。该健身房由开发商设计建造,物业维护管理,利用自带体育用房、架空层等空间,内含器材区、拳击区、瑜伽舞蹈区、自由训练区、健康检测区等,创造出了一个有社交属性的社区健身房。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运动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目光聚焦到新小区的健身设施上,鄞州区体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建设经济适用、覆盖广泛的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增加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四是国企规范化管理,践行公益惠民理念。鄞州区国资注入群众体育产业,以‘专业器械+亲民价格’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专业的健身服务,承担起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社会责任。鄞城集团目前已运营管理了邱隘镇、东郊街道等地的智慧运动健康中心,让专业健身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以国有企业专业的运营和优质的服务,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健身需求的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健身服务,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进而推动城市服务升级,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嵌入式体育新空间的打造、运营、管理,让鄞州人对体育场所的需求从“有”向“优”转变,目前,活跃在这些新空间的市民日均已达10多万人次。
3年时间,鄞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目标,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基础设施配置,引导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方法上,结合乡村振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等城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推动在公共绿地、社区闲置空地、小区公共场地、城市“金角银边”等公共空间建设标准或非标准室外运动场,实现了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
于城市而言,嵌入式体育新空间更接近于锦上添花,对于乡村,它又多了一份一举两得的巧劲。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建设这一“关键小事”,已成为提升全民幸福感的“头等要事”。
荣誉榜
我们这三年
1.2022年,《“体育新空间”构建公共服务新平台——宁波市鄞州区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和设想》获浙江省体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2.2023年,省委社建委发布共同富裕堵点难点问题“揭榜挂帅”中榜名单,鄞州区承接的“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上榜。
3.2024年,宁波市群众体育发展重点项目“揭榜挂帅”研究成果一等奖。
4.2024年,基于“好社区”智慧运动健康中心健身的多元体育公共服务模式探索获全省体育领域“微改革·促共富”改革试点入围项目。
5.2024年,东郊街道海悦社区、下应街道洋江水岸社区列入浙江省首批“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6.2024年,鄞州区《“好社区”智慧运动健康中心打造“家门口”科学健身服务新空间》入选全国科学健身指导典型案例(宁波市唯一)。
进展表
我们这一年
除新建体育场馆外,盘活存量资源成了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这道题的关键一招。“金角银边草肚皮”,围棋盘上的角和边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市的发展也如同一盘大棋,过去一年,“体育惠民”在鄞州大地开花结果,嵌入式体育新空间的持续打造,成为全民健身中的一块“最美拼图”。
从设施类型来看:篮球场12片,羽毛球场21片,网球场25片,乒乓球桌37张,健身路径33条,健身房27个,口袋体育公园12个,健身小广场4个,冰壶场馆1个,门球场1个,匹克球场6片,游泳池1个;
从场景分布来看:公园绿地11个,旧厂房/小区2个,文化礼堂1个,综合体8个,屋顶2个,社区68个,村13个;
2024年,全区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490多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平方米,日均在体育新空间锻炼人数超过10万人;全年建成东郊街道、下应街道、明楼街道、姜山镇、邱隘镇等5个“智慧运动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