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其他教育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鄞州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4-11-22 18:10 信息来源: 鄞州日报 信息来源:

近年来,鄞州区积极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立足“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的战略定位,以市民百姓的学习需求为驱动,以精神共富的全面建设为方向,不断丰富终身教育内涵,努力实现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价值追求,打造教育事业发达、学习资源优质、学习氛围浓厚,充满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的学习型城市典范。

全区现有区开放大学(社区学院)1所、成人学校12所,共配备专职在岗教师113人,兼职教师345人,各类志愿者2664人。鄞州区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浙江省示范学习型城市。2024年,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城市。

加速资源扩充

满足老年教育需求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在首南街道日丽社区,今年挂牌成立的社区老年学堂,成为附近老年居民热衷的打卡地。

61岁的庄波家住荣安府。退休后,庄波就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社区老年学堂开办以来,前后共开出近十门课程,有八段锦、歌咏、摄影、越剧等。其中的好几门课都是庄波感兴趣的,他一口气就报了4门,几乎每日都来打卡。“老年学堂离家近、课程丰富,学得很快乐、很充实。”庄波说。日丽社区下辖1个住宅小区、3个单身公寓,共有老年人400人左右。目前,有30多名像庄波这样的居民在老年学堂学习。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鄞州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超24万人,达到户籍人口的24.5%,部分街镇老龄化率高达到30%以上。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鄞州在社区教育三级办学体系的基础上,陆续推动区开放大学、成人学校挂牌老年大学,并整合村文化礼堂、社区养老中心资源,建设村社老年学堂,形成了以区老年开放大学为龙头,镇街老年大学为骨干,村社老年学堂为基础的社区老年教育三级办学网络。目前,全区有区老年开放大学1所,街镇社区老年学校34处(老年学校12所、镇街教学点22个),老年学堂275家,家门口老年学堂覆盖率超70%,“15分钟老年教育服务圈”正在加速建成。

在老年大学分级办学体系推动下,区域更多的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加速向基层社区拓展延伸,帮助更多的老年人实现家门口“读大学”的愿望。城北成校(老年大学)在明楼街道和丰社区孵化“60+课堂”,开展非洲鼓、越剧等常态化课程,深受老年人喜爱,成为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示范案例;东吴成校(老年大学)在天童老街打造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首家“乡村音乐教室”,给辖区老年人开设音乐欣赏、二胡、舞蹈、合唱等课程,培育草根“80天团”(平均年龄73岁),成为宁波市终身学习品牌;姜山成校(老年大学)围绕享学“一公里”老年学习圈建设,将“戏曲、健身、编织、摄影、家政”等20余门专业课程向各村文化礼堂辐射,开办老年大学班35个,广泛满足老年学员需求,成为宁波市首批示范老年大学。

在此基础上,鄞州积极组建老年教育志愿服务团队,大力倡导并积极践行“银龄行动”。目前,全区累计培育老年志愿者2557人,评选老年志愿之星200余人。他们积极活跃在各村社,广泛参与为老服务、环境保护、社区共建、卫生绿化、宣传教育等社区治理活动,彰显“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良好氛围。

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劳动者素养

鄞州区坚持需求导向,要求成人学校联合相关行业组织、培训机构等开发培训项目,面向新市民、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

一是“新农人”培训。各成人学校发挥基层优势,集聚区内外教育、科技、农业等跨领域人才技术资源,搭建“乡村振兴”产教联盟、“田间课堂”,推广“生产、文旅、研学、销售”一体化培训模式,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复合型“新农人”。如姜山镇成人学校,根据辖区稻香鄞南、农业重镇建设需要,在明州田语、景秀园、农乐果蔬等基地,开展了蔬菜、甜瓜、草莓、小番茄、水稻、甲鱼等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推出农村电商、无人机等“新农具”应用实操培训,通过“走出去看、到现场学、听典型讲”等方式,助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值增加,深受广大农户和合作社的欢迎。

在成人学校的带动下,一大批生态农场、文化场馆等乡村特色资源效能得到全面放大,实现“新农人”培育与乡村农旅产业的“双向奔赴”。目前,区域已搭建联盟46家,引入专家95人,培育特色“田间课堂”30余处(2处为“国字号”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年开展庭院设计、种植技术、电商直播、田间带货、乡村旅游等“新农人”培训500余场次。

二是“双证制”培训。推广校企合作模式,以“融合式”培养模式,实施政校院企联盟组团、“成校+社区”融合互通、“成校+中小学”家校联合、“部门+部门”多方协同等培养模式,为社会人员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教育服务。每年帮助2000余名“新农人”“新市民”家门口读高中、大学。

三是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挖掘当地“土专家”“农创客”“非遗传承人”等,成立能人工作室,开展以师带徒、技艺传承活动。塘溪镇成人学校成立竹编技艺传承工作室,在叶良康的带领下,致力于竹编课程开发、竹编高端工艺品研发、非遗活动宣传和展演。工作室在校内设置竹编专用教室,开展班级化培训活动,并在塘溪镇的东山村、华山村、大碧浦村建立竹编传承基地,让更多人有了参与非遗学习体验的机会。近年来,工作室研发的“雄鹰展翅”“喜上眉(梅)梢”等动物类系列、“福”字系列等,深受国内外收藏爱好者青睐,成了市场上的俏手货,年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

目前,全区已成立26个能人工作室,开展以师带徒、技艺传承活动,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2万余人次,为乡村产业提升、优秀文化传承提供教育助力和人才保障。今年还联动区人社局、属地街镇,以零工市场、楼宇社区为主阵地,开展公益性、体验性、专题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预计年底建成20个技能驿站,打造服务模式多元、培训品类丰富、快速便捷“15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

加深数字赋能

优化终身教育服务

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提升终身教育服务水平。

自2022年起,我区将原有终身学习平台,纳入全区“鄞领优学”终身教育场景建设,聚焦社区生活、学习、工作等多场景资源融合互通,打造覆盖全年龄段学习群体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构建区域终身教育资源“一张图”,包含社区150个、学校346所、运动场所93个、教学点230个、打卡点95个,形成了学生素质拓展培训(冬夏令营)、家长素质培训、职工艺术培训、家政培训、党员培训、“新农人”培训、新市民培训、老年养生培训等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30多个。市民可以随时查阅周边的教育资源,享受品质资源服务,构建起特色多元、灵活便捷的社区“幸福学堂”,助力打造适宜全龄段人群学习的惬意生活场景。

建立基于“学分银行”的社区居民终身学习账户,借助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写实记录社区学习者参加志愿服务、文体活动、课程学习等情况,形成学习个性化、过程有轨迹、积分可兑换、成果可认证的学习运行机制。全区累计有30余万名社区学习者纳入“学分银行”管理系统,每年认定各类学习成果数超50万个,成为浙江省“学分银行”先进单位。

加强部门协同

打造终身学习品牌

坚持区教育局与多部门协同,持续优化打造终身学习教育品牌。

与区民政局联动,打造具有社区教育功能的居家养老中心。如云享晚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与云龙镇成人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为辖区老年人推出菜单式养老课程,推出康复保健、烘焙、烹饪、太极拳、甬剧、智能手机、舞蹈、书法、走秀、非洲鼓等12门课程,搭建起天天有培训、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服务、年年有创新的老年教育服务平台,成为浙江省优质康养学基地。

与区委宣传部联动,推出文化礼堂“公益超市”项目,引入社会团体、公益组织、部门资源等参与,将文化活动和服务项目放在“超市”里接受需求方挑选,以精准化多样化服务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通过超市化运营,全区已累计配送各类活动资源5000多场,受益群众超60万人次。鄞州文化礼堂“公益超市”模式成功入选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赋能共同富裕典范,深化了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与社区教育的广度深度。

与区人社局联动,举办“技行鄞州”职业技能大赛,打造“技行鄞州”竞赛品牌。近3年来,年均举办竞赛约25场,参赛人员超过1万人次。竞赛工种包含了育婴、养老服务、烹饪、茶艺、车工、钳工、焊工等40多个工种。今年,围绕新质生产力涌现出来的新工种、新职业,首次举办全区性计算机程序设计、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工艺设计师等技能竞赛,同时鼓励企业内部开展技能比武、岗位争先活动,营造“人人争当技能能手”的良好氛围,打造鄞州区域性竞赛高地。

在政府支持、部门协作下,鄞州区涌现了一批终身学习品牌,如塘溪镇的“工作室+模式”获评2024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姜山镇的“新农人链式培训”获评2023年宁波市成教服务乡村振兴创新项目A档,咸祥镇的“嵩江民间艺术”获评2023年宁波市终身学习品牌等等。“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培育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案例、课程)6个,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4个,市级终身学习品牌17个,营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浓厚氛围。

下一步,鄞州区将以“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聚焦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围绕老年教育普惠、社区教育培优、成人教育提质,构建更加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形成以“品牌课程、特色案例、优秀项目”为驱动的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路径,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工作中先试先行、走在前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