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社区:关爱“一老一小” 共筑幸福家园 |
发布日期: 2023-09- 20 09:39 信息来源: 百丈街道 |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没有围墙的“智能养老院”;打造未成年人的“趣玩空间”,筑牢儿童成长发展平台。近年来,围绕现代社区建设,百丈街道朱雀社区充分发挥党建统领,聚焦破解“一老一小”需求难题,建强服务阵地,完善服务体系,切实提升“一老一小”关爱质量和服务保障水平,构建“善育颐养”美好社区。至今,朱雀社区已成功创建为省级无障碍社区、省级三星级社区服务综合体、市级示范型儿童之家、市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就在今年初,又入选省级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 养老服务“智慧+” 打造老年人的“乐活空间” “以前做理疗要去专门的康复中心,现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康复训练,体验感满分。”近日上午,在百丈街道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乐活空间”,60多岁的朱雀社区居民张先生一脸喜悦。 张先生因中风导致行动不便,需人搀扶才能艰难移步。半年前,听说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康复锻炼的功能,在考察体验一番后,张先生办了会员卡,每天坚持来做康复训练,如今可以拄着拐杖独自行走了。张先生开心地说:“这里有专业的复康师指导,康复器材也齐全,如今康复到这个程度,我已经很满意了。” “‘乐活空间’创立的初衷就是‘体医养’结合,这里的健身器材是专门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点设计的,不少老年人的慢性病通过运动得到了改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到“乐活空间”运动的老人,通过刷脸识别进入后,还需进行血压测量。在确定血压正常后,才可以在运动区域进行健身。为给老人提供精准、优质的运动健康服务,运动区域选择引入氧心肺功能、等速肌力提升、微循环促进3种类别的运动器材,在睡眠促进中心还有垂直律动床、水平律动床等专业器械,专门用于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目前“乐活空间”已累计服务1万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用大数据为每一位老人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涵盖身高、体重、血压、骨密度、既往疾病史等数据,定期帮助老人重新检测各项数据并及时更新档案,还根据电子健康档案为老人定制食谱。 今年7月,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各功能空间布局更为合理,尤其在康复空间内还增设了评估室、OT室、康复大厅、理疗室。 “OT室是作业治疗室,主要针对功能障碍居民,是进行系统、专业评估及训练的场所。理疗室提供疼痛缓解、肌肉刺激、筋膜松解等服务。”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润来介绍,对于辖区残疾人或老年人,康复中心可上门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 据悉,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综合面积达1100多平方米,集居家养老、运动康复、休闲娱乐、亲子乐园和便民服务于一体,可同时容纳300人进行活动,是全省首家以“体医养”融合模式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外,还有就餐、理发、日托等生活服务,每天为近30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送餐,而平时在居家养老食堂就餐的人数达120人。 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配置一定数量的文体娱乐设施外,还设立了老年大学教学点——“恰颐学院”,目前已吸纳老年学员180多名,开设的课程有养生太极、拉丁舞、老年人康复、越剧教唱、甬剧教唱、声乐课、书法课等。其中,一周一次的越剧教唱最受老年人的欢迎。 另外,社区积极吸纳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力量,组建便民服务、理论宣讲、综治调解3大类11支志愿服务队伍,共147名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项目化服务,建立健全了文明助老人才体系。同时,依托网格员队伍,片区化精准管理,落实一人一档记录,做到第一时间反馈和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建议和意见。 “金边银角”再改造 打造全年龄段“共享空间” 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朱雀社区,基础设施老旧。近年来,在资金有限情况下,社区联动共建单位对社区环境面貌进行了微改造,通过盘活闲置荒地、改造老旧空间等,进一步提升社区老人、孩子的幸福感。 “沿河步道重新改建后,新添了儿童设施,我孙女每天傍晚都要过来玩。”居民叶秀仙说。 据了解,改造前的沿河步道,破败荒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21年,为盘活这块荒地,朱雀社区举办了沿河步道改造项目暨儿童设施建设听证会,通过每月墙门例会,广泛搜集居民意见,共计55件。2021年11月底,绿色沿河步道建成,并增添了滑滑梯、跷跷板等一批儿童娱乐设施,开辟了一片儿童活动的新天地。 “亭子改造好后,我们来这里聊天、休息舒心多了。” 杨翠芬是朱雀社区“大树下”凉亭“变形记”的见证人。她口中的亭子挨着河,空气好,亭子中间有一株香樟树,枝叶繁茂,夏天阴凉,是社区老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今年社区启动“书记领航 强基共富”项目——“红管家”认领环境卫生“责任田”以来,整治社区环境卫生、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名党员“红管家”需做到“每日巡、及时记、实时报”。 “红管家”网格员罗君每天巡逻时,都会到“大树下”凉亭坐一会儿,跟居民们聊聊天,倾听他们对小区环境整治的意见。 “小罗,天气一凉,石条凳坐上去太冷,最好能换一下。” “最好能做有靠背的长木椅,坐久了也不会累。”居民们的建议,罗君一一收集记录,并反馈给社区党委书记孙凯明。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在此次亭子改造中,几位退休老人出谋划策,改造经费又得到了慈善经费的支持,改造后的亭子大家都很满意。”孙凯明说,从事过装修业的退休居民汪武令与热心居民傅胜利,成了此次亭子微改造的“智囊团”,在他们的规划、建议下,碍脚的水泥树穴墩换成美观的鹅卵石铺面;原本亭子两面拼接的木板、破布,统一换成铝合金框架、中间用防晒又隔热的彩光板做移窗。经过近两个月的改造,8月中旬,焕然一新的“大树下”凉亭呈现在居民们面前。 在朱雀社区里,每隔一段路还能见到供人休憩的靠背长椅。“社区老人多,这些椅子是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接下去,我们还会依托居民自治服务站,发动居民参与自治,对小区广场的长廊进行微改造、提升,进一步满足老年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孙凯明说。 软件硬件“双提升” 打造未成年人“向阳空间” 走进朱雀社区雏鹰养育中心,约200平方米的场地内,设置了婴幼儿照护驿站、欢乐天地、启梦园、智慧小屋、儿童图书角等多个家庭教育活动区域。 每个活动区域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如婴幼儿照护驿站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多样化照护服务,内有满足和促进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性交往等潜能发展的设施设备,还设辅食区、活动区、阅读区、睡眠区。欢乐天地为3~6岁儿童打造一个集娱乐、学习、成长于一体的亲子之家。启梦园为7~18岁青少年开展专业指导、活动创意、亲子阅读、科普拓展等活动。智慧小屋内设多功能课堂和展览区域,可以开展亲子教育讲座、手工课堂、分享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约30平方米的儿童图书角开辟了阅览区、科普学习角,内有儿童绘本100余册、少儿读物300余册、科普益智玩具50余种。乐趣网苑面积约50平方米,配置8台电脑,可以开展少儿网络清朗侠及绿色网吧活动。 活动空间阵地有了,如何组建提供家庭教育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去年以来,朱雀社区和百丈街道妇联联动辖区学校、企业等力量,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组建了一支由企业负责人、幼儿园园长、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等10余人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 与此同时,街道家庭教育讲师团以反哺社区家长为目的,已培育出“小绿雀”护卫队、“雀之巢”父母关爱队等“1+N”教育服务团队。一年运转下来,团队志愿者已扩展至180名。 8月7日上午,15名青少年在社区网格员带领下,走入辖区共建单位——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启了一场零距离的“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在未成年人审判庭,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了庭审活动全过程。 这一实践活动是朱雀社区假日学校普法课程中的一项。“假期孩子的照看和安全问题成为很多家庭的困扰,社区假日学校缓解了青少年暑期‘看护难’问题,减轻了居民的压力和负担,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网格员徐蓉介绍。 今年,社区假日学校以“学思二十大 共富迎亚运”为主题,以“特色课程+志愿实践”为服务内容,通过志愿者招募和社会资源链接,积极与区科协、区关工委等单位联动,并结合青少年需求,开设系列特色课程,为辖区青少年带去丰盛的“暑期大餐”。暑假公益课堂活动共计安排20次,举办了科技大餐系列课程、军娃特色课程、普法课程、红色教育课程、文化大餐系列课程、迎亚运课程6大系列活动,参与数600余人次。 在军娃特色课程中,辖区老兵牵手鄞领先锋队队员进行老兵带军娃军营体验活动;在红色教育课程中,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参观社区党史馆;在文化大餐系列课程中,孩子们参加主持表演课堂、海洋世界画制作、小小银行家活动;迎亚运课程则开设了“阿拉一起学亚运英语”课程、宜居靓家园、喜迎亚运会清洁家园等。 为进一步构建普惠均衡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打通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青少年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9月16日上午,由团区委、区青少年宫与朱雀社区共建的鄞州区首批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在朱雀社区正式开课。 “我家孩子报了创意美术启蒙课,不用开车送他去培训机构学习,在家门口就能学画,真是太好了。”社区居民王女士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这个“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开设了主持表演启蒙课、跆拳道启蒙、硬笔书法启蒙、创意美术启蒙课,主要面向社区4~7周岁的儿童,目前已有50余人次报名参加,后续课程将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丰富。 关爱青少年,让不善言辞的青少年学会主动、积极表达,也是今年社区“书记领航 强基共富”特色项目中的一项。 8月19日下午,一堂“开口不难 开口不凡”主持表演课在甬爱E家活动室开课,参加活动的15名青少年,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军属家庭子女、困境儿童等。 活动现场,来自鄞州区朝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主持课老师,为孩子讲解表演站姿和手位动作,通过专业训练锻炼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青少年成长计划,提高青少年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实现让孩子开心,让家长称心,让社会放心,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孙凯明介绍,该项目计划开展专业课程20次、专项活动4次,预计直接受益人数200余人次。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