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消费指导手册(三十五)
1.以房养老谨防骗子设陷
70多岁的陈女士在小区散步时收到一则广告,来自北京的这家公司称是获民政部授权的“以房养老”项目,只要将房产证抵押就可以每月领取2000元的“养老金”。待她身故后,该公司将获得抵押房产的处置权。陈女士动了心。她当时的想法是有了这笔“养老金”加上退休金,她就可以生活得更好一些,于是在2015年年底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刚开始的半年,这家公司每月都准时将钱转入她的账户。有一次,这家公司工作人员联系陈女士,称要用一下她的账户接收一笔钱,到账后立即取走,几经忽悠,陈女士稀里糊涂同意了对方的要求。
此后,陈女士发现,这家公司不再往她的账户里打“养老金”了,她联系对方时也已经找不到人。担心被骗,陈女士将抵押在对方处的房产证声明作废,并重新办理了房产证。本以为此事告一段落,可过了一段时间,陈女士却接到法庭的传票。她被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她尽快偿还60万元贷款。此时,陈女士才明白:北京这家公司工作人员让她签字并不是什么合同,而是抵押房子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了60万元贷款,而从她账户取走的钱正是这笔贷款。
提醒:作为政府部门,民政部或民政局是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活动的,更谈不上会授权商家推广所谓的以房养老项目,如果遇到类似推销,千万不要相信,以免上当受骗。
2.网上看病有陷阱
80岁的钟先生患有10多年的糖尿病,为了治病,他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但血糖还是偏高。治病心切的他想上网去查看,幻想着有比医院更好的治疗方法,当他输入“糖尿病治疗”几个字后,某医学研究院的广告跃入眼前:“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在家轻轻松松治疗糖尿病,免费赠送高科技糖尿病治疗仪。”钟先生如获至宝,立刻打电话咨询。一位自称是医生的先生答复他,“我们可以治你的病,一个疗程3个月包好。”就这样,钟先生先后7次按照其要求购买药品和保健品,直到花去25800元也未见糖尿病有所好转,这时方知上当受骗了。
提醒:老年人患上慢性病时,切忌乱投“医”。千万不可盲目相信“不吃药即可治好”的产品宣传。购买相关产品时,如果发现产品上没有商家的具体名称和地址、无说明书、商家也不开据发票等问题时,就要当心了。
3.上门维修布陷阱
北京78岁的戴女士投诉说,去年7月的一天,家里的热水器突然坏了。其女儿就在网上查到一个维修电话报修了。当天下午4点多来了两位工人,简单问了情况,就开始拆热水器,随机取下一根金属棒,又装进去。同时放进四根像钢笔长短的金属棒,不到半小时就弄好了,结果一报价四根金属棒要价2880元,加上工钱开价3100元。
提醒:一般正规家电维修人员在上门服务时,都会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并且在维修时出示相应的工牌等证明。另外,千万不要迷信400开头所谓的官方电话。一般情况下,产品说明书上都附有售后电话,家电产品出现问题后,首先要查看说明书上附带的官方维修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