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消费指导手册(二十三)
1.股权转让集资诈骗
案例:一家号称经营投资黄花梨种植和林权转让项目的公司一直以打电话或临街派发宣传单张的方式,邀请中老年人到公司观看公司宣传视频、听取投资讲座,并派发一些小礼品。消费者李女士被骗去钱财15万元,至今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
提醒:在一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案例中,除了以传统的种植、养殖、项目开发等名义骗取受害人“投资”、入股、加盟外,更利用互联网电子商铺、电子百货等虚拟产品,以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或者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等新名词迷惑投资人,谎称这些是新的投资理财工具或金融衍生物,使得投资人深信不疑。
2.投资收藏成“鱼饵”
案例1:73岁的王先生投诉称,自己是一名退休返聘的医生,喜欢收藏。2014年10月中旬,从北京某收藏品公司来了一位自称赵先生的年轻人推销他们公司的《XX有财》产品,并开出了天价。王先生表示这个价格他本人根本支付不起,于是小赵每天到王先生上班的地方等,死缠烂磨。连续多天,王先生被纠缠得开始糊涂了。小赵表示可以帮王先生卖掉以前的藏品,凑钱买他的产品。糊里糊涂地,王先生凑了1.8万元交给小赵并签了订金合同。此后,小赵回北京公司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提醒:老年人玩收藏一定要量力而为,切勿超过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一般的收藏者购买古董时,应该向卖家索要由国家认可的权威部门出具的鉴定证书或相应的票据。
案例2:67岁的张先生反映自己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因为手 上积存了一些藏品,造成经济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故计划趁拍卖、回收公司上门回收的时候出手一些藏品,谁知藏品没有出手,反被骗得一塌糊涂,弄得身心交瘁。这些所谓的藏品拍卖公司通过快递把公司执照、回收许可证、合同等相关资料发给张先生,并先后收取了交通补贴费、国税等共计3万多元。钱打过去后,这些藏品拍卖公司再也联系不上了。
提醒:某些所谓的拍卖行、收藏品公司利用了老年人“巧取”“捡漏”“暴富”的心理,编制各种谎言,诸如到家中回收藏品、购买纪念币享受国家补贴、帮你拍卖、数万元金条只收3000元押金等诱骗老年人上当。
案例3:84岁的老先生投诉称,2016年2月份参加了某纪念金条收藏活动,花了39800元购买了12枚金条。其内有收藏证书、检验报告各一份,发票一张,回收合同一份,北京某某有限公司刮刮卡一张。老先生刮开卡发现自己中了一等奖,奖品是价值36800元的福寿玉玺(和田玉)。工作人员告诉老先生因为玉器容易损坏需要好好的包装一下再寄给他。至今,这块福寿玉玺都没有寄来,电话也一直打不通。一年多不但没有收到藏品,更没有人来回收藏品,老先生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
提醒:投资黄金类的产品,最可靠的渠道是购买各银行推出的自有品牌,其他渠道的产品请慎购。
(以上案例来自媒体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