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收看姜山如何打造农业强镇 | ||
发布时间: 2023-11-09 09:51 信息来源: 姜山镇 信息来源: | ||
|
||
风吹稻浪,遍地金黄。随着晚稻逐渐进入成熟期,拥有“浙江稻作第一镇”之称的姜山镇内5.3万亩金色稻田,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释放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 在宁波种业公园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连片的农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齿轮的转动,谷粒、稻草迅速分离,颗粒饱满的稻粒从出粮口倾泻而下。 仓廪实,天下安。在稳固粮食生产的重要时刻,我们从秋收出发,看姜山如何打造农业强镇—— “非粮化”整治出实效 万亩粮田稻浪翻滚 行走在姜山镇姜南、五龙桥、黎山后的田间地头,记者看到1500余亩的连片田野里,稻浪翻滚。殊不知,2年前,这里的农地像“补丁”一样,有种葡萄等水果的,有种水稻的,还有种蔬菜的。粮食种植规模小,农业机械化种粮条件有限,产粮效能低。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如何打破有限条件,提升粮食产出率?2021年,姜山镇积极落实上级部署,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恢复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为着力点,研讨优化方案,让“良田”回归“粮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我们等不得。”姜山镇农办主任林照介绍,2021年,为扎实推进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治工作,恢复耕地种粮属性,姜山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以农办、城建、财政、综合行政执法、纪委等部门为成员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恢复耕地功能工作专班,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在整治过程中,姜山镇坚持精准施策,探索整治综合利用新途径,在借用新科技全面摸清粮食功能区“非粮化”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坚持承诺先行、统一整治,将农户承诺作为整治补偿补充先决条件,规定整治过程中不抵制耕地集中清理,保证不再在该土地上种植多年生果树、花木、草皮,挖塘养殖等不符合耕地用途管制行为,不抛荒,一年至少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一季,确保整治工作不反弹。 事实证明,耕地“非粮化”整治为姜山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以往分散且用途不一的田地,经过“非粮化”整治后,均由姜山镇政府统一流转,交由种粮大户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力推进了姜山镇大面积规模化种植水稻的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位于姜南、五龙桥、黎山后三个村的1500余亩连片稻田是姜山镇“非粮化”整治的连片种粮效果之一。林照称,该片区经过“非粮化”整治后,于去年开始种植双季稻,去年和今年全年粮食亩均产量均超1000公斤。 据统计,姜山镇自2021年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以来,共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功能恢复3396亩,完成任务的131.4%,其中粮食功能区内耕地功能恢复3063亩,同时完成粮食功能区补充调整优化工作,调整后粮食功能区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9个,计55577.7亩,占全区粮食功能区的51.55%,比整治前增加1812.7亩,今年粮食种植面积10.3万亩,粮食复种指数1.85。同时为改善整治地块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先后完成4个千亩方项目,并在1200亩的集中连片整治地块开展宁波市粮食高效基地建设,实施小田并大田,建成40~50亩的田块,有力提升种粮生产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治过程中,姜山镇坚持物尽其用、节约成本原则,对于整治时产生的果树残株大件和毛竹等,通过树枝粉碎机粉碎成细小的生物基质,再将粉碎后的生物基质集中统一运输到相关单位作为生物质原料,再通过锅炉燃烧发电,达到资源再利用,避免出现农户私自拆除清理后,直接焚烧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有效确保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及镇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姜山镇种粮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升级现代农业“新芯片” 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而良种培育水平的高低更体现着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高质量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姜山镇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2020年起,姜山镇聚焦农业营商环境,加大农业用地投入力度,对有潜力的农业企业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先后引进了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育繁推一体化基地等种业头部企业,以良种这个“芯片”提升全镇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秧好半株稻,一颗颗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真正成为共富路上的“金种子”。如今,由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出的种子,正播撒在祖国各地。 近年来,由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58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组合,被誉为浙江的“超级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5500余万亩,占全国籼粳杂交播种面积的70%以上,累计增产稻谷50亿公斤、140亿元。在姜山镇,“宁波种业”新研发的“甬优1540”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从2018年的800公斤,提升至如今的1200公斤。 实际上,姜山的种业优势远不止如此。长期以来,“微萌种业”始终以基于自主创新的“育繁推一体化”为发展目标,依托人才科技推动种业技术创新,创建了浙江省种子行业唯一的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宁波微萌蔬菜精准育种中心。目前,公司在种业领域已取得125项知识产权,其中植物新品种权41项,在瓜菜商业化育种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针对西甜瓜、白菜等作物育种种质资源不足、制繁种技术不匹配等技术难点,“微萌种业”利用基因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提升种质资源挖掘能力,培育和推广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新品种,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推动瓜菜产业发展。 今年6月,“微萌种业”西甜瓜、白菜数字种业重点实验室入选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数字种业重点实验室,为姜山镇打造宁波种业小镇、国家数字种业基地注入了不竭动力。 今年10月17日,占地40亩、总投资约3.64亿元的宁波种业智慧总部迁扩建工程项目(全国首个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的核心项目)在姜山镇正式开工。未来,该项目将建成包括种子资源中心、种子优选中心、科研办公楼及入口景观广场等基础设施在内的综合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引进集清选、翻混、除尘、烘干、比重光选、包装加工等系统于一体的杂交水稻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流水线两条,建成高通量基因检测、米质分析、农艺性状测定等14间实验室,为显著提高种子的产品质量和加工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奠定坚实基础。届时,“甬优”系列水稻的年种子储藏加工能力将达到1000万公斤,公司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亿元,姜山种业强镇的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 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姜山镇在原有优势上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自去年起,针对农户关心的“秧苗不好培育”“秸秆无处堆放”“本地农产品无处展示”“农事缺少服务阵地”等系列难题,姜山镇着手推进建设宁波首批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帮助农户实现水稻1+10X全生命周期服务功能。目前,已建成育秧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农事研学中心。 作为姜山镇农事服务中心的重要场景之一,今年,姜山镇新建成的水稻智慧育秧中心累计为农户开展叠盘暗出苗统一育秧13.1万盘,每亩地增产25~50公斤,不仅帮助农户减轻育秧风险,还增加了种粮收入。 连日来,位于狮山公园的姜山未来乡村体验馆人来人往。该区域整合镇域农业优势,在体验馆设置了农业科普、农合联服务、农产品推广、数智农业于一体的设施设备,推广展示姜山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姜山农业发展赋能。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服务好农户及企业,姜山镇正全力建设数字农业中心和农技服务中心。未来,这里将成为农户的培训及金融服务基地,进一步为农户发展产业助力。 此外,姜山镇今年还将以现代种业科技为核心,启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善水稻、瓜菜等农业科技全链条,积极培育微萌种业博士后工作站,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创业、人才服务新平台,积极培育一批创业工作室和农创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