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镇高质量推进乡村旅游共富示范区建设 |
发布日期: 2023-10-31 10:2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东钱湖镇 字号:[ 大 中 小 ] |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也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东钱湖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共富钱湖”为导向,着力探索乡村旅游共同富裕模式,打造东钱湖样板,推动乡村发展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迭代升级。 如今,东钱湖通过产业引流、乡村服务、政府培育等形式,探索出“商贸融合”“艺术赋能”“文化浸润”“产业自育”4种共富模式,形成“钱湖十村”品牌,带动村民致富。去年,东钱湖累计接待游客7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亿元。 商贸融合 优化街区营商环境 作为宁波的“后花园”,东钱湖早已成为周边市民短途游的不二之选,而位于东钱湖南岸的韩岭老街更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现老街的繁华热闹景象。 在宁波众多老街中如何脱颖而出?东钱湖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韩岭老街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兴,商业贸易文化传统深厚而独特。老街改造以政企联动的形式开发,一方面寻找优质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保留传统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商旅”全面融合。 依托古时商贸遗存的历史特色,老街保留了“金氏门楼”“大夫第”等一批历史文物古迹,在传统民居基础上,挖掘民俗亮点“修旧如旧”进行微改造。如今,老街两旁商业林立,形成了古典气质与现代休闲相融合的场景。 宁波人魏文龙早年前在云南开茶馆,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脚步的加快,他选择了回乡创业,在韩岭老街开了一家茶馆“见六如”,在小街转角处沿河而立,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见六如”在整体设计上偏向年轻人喜欢的风格,经营方式也更多元化,引入东钱湖本地鹿山茶园的有机茶,推出了小包冲泡、冷萃、茶咖等多种方式,随之而来的茶文化伴手礼、创意产品也不断满足年轻人的喜好,来饮茶的群体日渐年轻化。 “很多顾客说,来我这里喝一次茶,就跟扫盲一样,再也不是茶道‘小白’了。”每当有顾客来品茶时,魏文龙就会不厌其烦地宣传茶道文化,从茶叶常识到选茶、制茶,再到最后泡茶、品茶,让游客在这里体验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也能将老街的美景尽收眼底。 不只是茶馆,韩岭老街也是宁波美食的集散地,盐烤土豆、油墩子、年糕饺等特色小吃深受人们喜爱。 而后,随着“岭木物舍”店铺、喜马拉雅旅生活馆等网红业态的入驻,韩岭老街商业、旅游、文化全面开花,逐步形成了未来产业、未来风貌和未来文化等未来乡村场景。目前,已有文化体验、民宿、餐饮等商业业态117家,带动居民就业264人,实现了1+1+1>3的“商贸融合”发展新模式。 艺术赋能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景点活起来,游客留下来,消费火起来”。洋山村抓住乡村特色,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国庆节期间,天逸湾·洋山一天的游客接待人数就在1200人左右,对于这个只有2000余人的小山村来说,这个假期,游客比村里的常住人口都多。是什么让这个村庄发生了巨大改变? 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团队驻村操刀设计方案,洋山村启动艺术振兴工程,相继完成了广场、西坑、大嵩岭古道节点的改造,打造出洋山版的“清明上河图”;2022年,洋山村因地制宜开发乡村经济,以农旅结合的方式带动村集体收入。 随后,村庄环境变得整洁了,一个个废弃的民居变成了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脚地,洋山村不断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由老厂房改造的天逸湾·洋山自去年开业后,就吸引了不少游客。经过一年的发展,主理人王焕杰又相继开发了天竺蝶苑、嵩岭谷等项目,以洋山村的绿色生态和竹林文化为特点,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天逸湾到嵩岭谷,有两条线路可以选择。”王焕杰介绍,一条沿大嵩岭古道而上,可欣赏到村里的人文景观,看到粉墙黛瓦的老宅;另一条则是从村子外环走上去,两旁尽是秀丽的青山翠竹,是不少户外骑行者喜欢的休闲步道。 嵩岭谷依山而建,一层为萌宠区和马术区,二层则为露营、烧烤区,整个园区由竹子打造而成,是一个集休闲度假与研学为一体的游玩基地。在这里,你可以品尝一杯乡村逸咖啡,沉浸式感受“宋韵”竹林的独特魅力。 “我们的烧烤食材大部分来自本村村民,现在已经有十多名村民在这里工作,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洋山村党支部书记俞国宝如是说。 如今,艺术是洋山村最亮的名片,一排排老房屋“脱胎换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和感受这里朴素的乡土气息与时尚的艺术元素。 “或许,这里就是下一个大家追求的诗和远方。”时下,新阶层人士陈士皓在村里开了一家洋山美术馆,打造成独特的美学新空间,举办艺术展览、艺术沙龙等活动,许多艺术家到过这里后灵感突发,把洋山变成自己的画中景色,让村民享受家门口的文艺大餐。 如今,受艺术熏陶的洋山村发挥自身优势,以艺术之力助推乡村面貌呈现新气象,显现现代与传统交织融合的乡村景色。 文化浸润 提升精神富足水平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东钱湖镇不断推进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把传统村落当作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孝”道文化,深深浸润在村民的心中。 史氏宗祠,现存“八行堂”“德行桥”“八行桥”等人文旧迹,是史诏至孝的见证,是曾经接送官员和传达文化的官驿河头,保留至今,成为下水湿地公园,对游人免费开放。 如今,王安石纪念馆、南宋石刻公园等资源也得以利用,成为百姓传承宋韵文化、感受乡土气息的重要场所,这些挥之不去的乡愁形成了东钱湖独有的文化瑰宝,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建设不再是千篇一律,既要有特色,还要有记忆点。”东钱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不仅要带领村民致富,更要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传承几千年历史文化,如今慢慢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每到节假日,不少家长专门赶到东钱湖,带孩子体验这里的宋韵文化,让他们了解并传承下去。 在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绿野村作为史家的发源地,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下一步,东钱湖镇将依托历史遗存,对现有的古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利用区位优势错位发展,发掘村庄特色,与周边村落的风景线加强联动,满足不同市场群体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实现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共富模式。 产业自育 打造文旅发展标杆 沿着小普陀景区到达利民村,一排排闲置的老房屋“改头换面”,成了溢满艺术气息的咖啡馆、民宿及工作室。近年来,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利民村筑巢引凤,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从利民村的网红“梨树”下走过,很快就能看到一家名叫DQ Lake & Life的店,这既是陡峭文化创始人陆琴的工作室,也是她的家。成为新利民村人后,陆琴总想着如何让村子在烟火气中也有时尚的气息。 “大人来利民村可以喝咖啡,那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有了这样的思考,陆琴便与几个公益合伙人在村里联合创办了许久图书馆,这里后来也成为宁波市亲子阅读基地,主理人就是房子的主人曹发德爷爷,他也成了许久图书馆的新形象。 现在,很多游客会专门来这家图书馆,在这里看书、画画,喝上一杯老爷爷做的手冲咖啡,不仅丰富了村里人的生活,也让曹爷爷退休后实现二次创业。 阿沫咖啡馆是一栋沿湖的两层民用房,从咖啡馆向外望去,一整片“野生”湖景成了咖啡馆最大的卖点。正值工作日,早上9时左右,主理人曹琳琳就在湖边摆满了桌椅板凳,不少游客已经拿着咖啡坐在了临湖最好的位置欣赏美景。 说到与利民村的“结缘”,曹琳琳说,原本她只是想把烘培工作室开在这里,咖啡只是因为父亲爱喝,当作副业偶尔做上几杯,每天看着湖景、晒着太阳,享受惬意的生活。 随着阿沫咖啡的突然“出圈”,通过小红书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曾经店里最多的一天卖出150多杯,平均3分钟一杯没停过。一时间,副业竟比主业生意还好,那时候曹琳琳才真正意识到“真的会有人专门到村子里喝咖啡”。 “当时,村里人得知我要在这里开店,觉得我脑子坏掉了,都来劝我。现在,村民也会偶尔到我这里喝上一杯咖啡,和我成了朋友。”回想起当初来到利民村的场景,曹琳琳依旧历历在目。 在店里工作的58岁村民徐亚芬就是阿沫咖啡的忠实粉丝,从喜欢喝咖啡到成为店里的一员,徐阿姨表示,“工作离家近,没事还能品尝上一杯咖啡,不敢相信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如今,利民村光咖啡馆就有20多家。随着利民村的咖啡产业越来越多,咖啡馆也在寻找多元化的业态改变消费群体,吸引年轻人。 “民宿+咖啡馆产生的叠加效应,会让你觉得‘藏’在村子里的咖啡馆,并不输城市里。”真隐心舍的主理人洪文武表示,真隐心舍的成功转型,也给其他业态带来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利民村不缺咖啡馆,缺的是性价比高的餐厅。”考虑到这一点后,今年洪文武立刻对店铺进行转型升级,现在店里不仅有咖啡,还增设了西餐、下午茶、民宿,吃喝住配套齐全,270度的观湖露台每天都坐满了人。 从利民村的第一家咖啡馆开始,到现在村里多达30多家的商业业态,利民村支部书记曹武说,“我们的年轻人看到乡村振兴的消息后,更愿意回到村里了。” 如今,利民村通过政府引导、优质商户入驻的形式,也让村里房子的租金涨了不少,实现了乡村高质量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添柴加薪”。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