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国字号金招牌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 ||
发布时间: 2023-10-12 11:31 信息来源: 东吴镇 信息来源: | ||
|
||
“全国文明村镇”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一个村镇5个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是村镇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作为目前全区唯一一个“全国文明镇”,文明正赋予东吴镇生生不息的力量,一个内外兼修的美丽风景也“蝶变”而来。 孵化一批项目 丰富居民生活文化圈 “别人都来这里打卡,这次长假我也特意带孩子回老家看看‘家门口的’书屋。”今年国庆假期,应女士带着孩子专程来到东吴镇“山·外”农家书屋,在书海里“泡”了一下午。 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山·外”农家书屋典藏了2万余册书籍。这里,有高达10米的巨型书架、“云听宁波”有声读物主题墙,其二层挑高的设计和独特的木质书架让每个进门的人都感受到视觉冲击,它早已成为天童老街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这里原是一栋闲置厂房,我们通过三方合作的模式,将闲置空间改造利用,为村民和游客打造了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了精神栖居的地方。”东吴镇党委书记庄琪说,通过书香点亮乡村文明,不仅打通了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也更好地让文化赋能乡村蝶变。 这几年来,东吴镇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质量,搭建多种文化阵地,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2021年10月,全国首个“中央音乐学院乡村音乐教室”落户东吴镇天童老街。在中央音乐学院文艺宣讲师的带领下,一群平均年龄74岁的乐器爱好者聚到了一起,他们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有的只是年轻时参演过京剧样板戏或者在农村剧团跑过龙套。但就是这样一个“草台班子”,一步一个脚印向专业水准迈进,如今已成功登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舞台,蝶变成“草根明星”。 “我们每天至少坚持练习一小时。”“80天团”负责人王寅素坦言,70多岁的年龄零起步学习乐器对他们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比年轻人,他们还需要克服记忆力退化、关节僵硬等问题,但他们热爱音乐。在中央音乐学院老师精心指导下,如今他们已经排练出多首曲目,将文艺志愿演出搬进农村文化礼堂、乡村书店、山间田野、企业车间,不断扩大文艺志愿服务的普及面和知名度。 在这样的文艺氛围下,东吴镇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从在台下观看演出到上台参与演出,天童老街也逐步成为音乐创作的孵化地和展示平台,《时光暖·老街》《星光醉·东吴》等一批原创歌曲应运而生。国庆期间,鄞州区文联的文艺团队也来到东吴镇进行公益演出,通过美育下乡的方式传播文艺力量,实现当地村民从“受益者”到“传播者”的身份转变,助力推动精神共富。 “全国文明镇”的风采,不在“评”时而在平时。如今在东吴,龙头企业欣达集团获评首批省级“企业文化中心”、天童老街“山·外”农家书屋获评宁波市首个乡村阅读公园,并招募了10位“乡村书房主理人”助力东吴“书香小镇”建设……一批批项目、一个个活动,正不断为这个“全国文明镇”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助力。 培育一批人 激发乡村文明内动力 交通督导志愿服务、自觉清理楼道杂物、上门照看独居老人……在东吴镇,从镇区到村社,从网格员到志愿者,他们全都是文明创建的主力军。 王宪彪,在东吴镇小有名气。2022年,他被评为“鄞州好人”、鄞州区“最美志愿者”、鄞州区“优秀慈善义工”称号。王宪彪的家住在东吴镇菜市场附近,会理发,3年前,发现周边老人出门理发不方便,便在家附近租了一间车库成立“夕阳红便民服务理发室”,免费给东吴镇老年人理发。后来,他注意到“东吴市场”公交站点附近有超市、菜市场、东吴镇文体中心等场所,人流量较大,就渐渐将服务范围扩大,在公交站设了个固定的理发点,每个月的8日、18日、28日在东吴菜场公交车站义剪,已连续3年风雨无阻。 早上7点半,菜市场周边买菜的高峰,记者来到东吴菜市场公交车站义剪现场,这里已经排起了长长的理发队伍。 “两边的长度需要留多少,需不需要前面刘海修剪一点……”虽说是义剪,但在理发前王宪彪都会仔细询问理发人的喜好。因为好口碑,王宪彪积累了不少“老顾客”,几位等候剪发的阿姨纷纷竖起大拇指,“我们每次都是算好了日子专门过来。大家都奔着他来的。” “除了菜场公交车站,我还会在每月5日、20日去东吴镇敬老院义剪。我专门做了义务理发卡,发给附近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需要我服务时,一个电话,我就会骑着电动自行车去天童村、小白村、童一村等,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在菜市场刚忙完,王宪彪又收拾起桌子和板凳赶往了不远处的东村村老年房。 文明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之中,更折射于每一位市民的举手投足之间。5月11日,东吴镇微网格员周彩成在上班路上发现一堆散落的现金,她立即将这个消息发送到微网格群中,全镇30个网格员在工作群开启“寻人”模式。短短2小时,他们辗转找到了失主,将5040元现金物归原主。 “这支微网格伍在4月28日成立,已经成为网格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东吴镇党委副书记汪未阳表示,大家积极发动网格力量,更好地诠释了网格队伍“平时帮得上忙,战时使得上劲”这句话。 用一个人的努力带动一群人,用一群人的努力带动一座城。这几年来,东吴“好人”,如“电梯医生”徐旭勋、“白衣天使”石宏萍等,他们用模范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东吴人。 打造一批村庄 谱写乡村文明新篇章 打造说事长廊,推出“老街小板凳”系列议事活动,全面推行“双清单一机制”……这几年,天童村在家教家风、环境整治等方面制定了不少“村规民约”,让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生活在这里的村民。 “我们村东边有古刹天童禅寺,西边有碧波荡漾的太白湖,村民文明,游客自然就多了。”天童村党总支书记史习忠表示,当前,天童村正在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文明村,全村已有280余位志愿者参与到文明乡风建设中。 近年来,天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省级文明村创建为契机,大力实施天童村环境整治工作,让天童古村与天童老街华丽重现,村容村貌提档升级,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开展太白讲堂、青少年宋韵研学、慈孝文化教育等多元化活动,天童村文化礼堂成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建设太白庙非遗文化基地,每年农历九月十六举办天童鑞会,打造文化品牌传承慈孝文化;推行房前屋后三包工作、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庭院”,不断激发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定期开展专家义诊等“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活动……天童村的乡村文明由“面子”向“里子”迈进。如今,天童村已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省3A级旅游村庄、省引领型农村社区、省千年古村落、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 “我们还利用天童老街、太白庙非物质文化遗产阵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引导村民主动维护村容环境,全方位调动全村村民的积极性。”史习忠说,村民们用志愿精神,涵养起了天童村的人文底蕴。 天童村的“蝶变”,是通过设立村规民约、推进殡葬改革、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让大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村新气象。而西村则通过用好地理位置优势,呈现出街道整洁纵横,居民楼房整齐划一的小城镇模样,成为东吴镇发展的“面子”。 近年来,西村村先后启动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除了高品质住宅小区外,先后建成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村民说事长廊、阳光议事厅、休闲公园等配套设施。西村村还以东吴镇全面实施小城镇综合整治为契机,逐步推动河道水质、垃圾分类、道路两侧、“公厕改革”等方面的整治提升。 “四色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着,路面上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放在划定的白线内,家家户户的小庭院布置精美,门楣上有的还挂有‘最美庭院’。”西村村党总支书记傅志康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西村村吸引了越来越多“金凤凰”前来栖息,如今村里已有70多家企业,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 勤勇村以环境整治整出新面貌。该村积极封山育林、强势关闭养殖场,现在村里臭味没有了,村道干净整洁,年糕厂、酒厂、民宿等,为村里带来的丰富的经济业态。其中,仅凤岭山庄一年的游客接待量就在2万人次左右,环境的改变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 三塘村则以未来乡村改造为契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对田间道路进行改造,打造景观田园、新建改建停车场、新增生活功能配套、用数字化系统实现村域全景三维可视化管理。 目前,东吴镇已有1个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和8个市级文明村。乡村之美,美在天蓝水碧、美在乡风文明、美在农村人居环境。如今的东吴,通过一批项目、一批人、一批村,让村庄处处吹拂文明之风。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