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中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专项债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势下,为解决项目资金缺口、扩大有效投资、助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债券申报、使用管理过程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前期申报阶段
1、项目储备不足。在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项目的研究和谋划往往比较粗糙和仓促,多有疏漏和差错。
2、谋划和论证不够全面精准。在项目的申报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成熟度等掌握不精准,对项目的收益平衡论证不充分,审核阶段可能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债券正常发行,并且造成后续资金使用进度缓慢。个别项目尽管项目是急需的、投资也是符合的,但由于资金是以工程补助形式下达资金到各镇街道,收益亦无从估算,最终因不符合发行条件而难以发行。
3、单位申报积极性不高。由于专项债申请涉及资料准备,还需论证和编撰资金平衡方案,客观上收益平衡比较难,后续检查、审计等关注度高,使用进度慢又要被督查。若不考虑专项债资安排,由财政直接安排资金则很轻松。所以除急需资金的部分国企、镇街有积极性外,多数单位缺乏积极性。
4、区县项目覆盖领域偏少。对县市区层级来说,专项债投向还是比较狭窄。目前专项债投向为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九大领域。虽然从表面来看范围比较广,但从具体项目类别来看,因为财权事权关系,很多领域投向只有省市级政府投资项目才能匹配。根据统计,在约28个具体项目类别中,大约有一半的类别项目实际不涉及县市区级投资,比如: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备、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等。剩下的项目类别中,县市区掌握的要素资源关系,能够有实际收益且覆盖项目本息的项目本就偏少。
(二)资金使用阶段
2021年度发行的债券到年末还有一半左右结余,使用进度比较缓慢,主要原因还是申报、筛选项目不精准。
1、部分项目开工较晚。债券资金到达时间和实际开工时间时有脱节。例如,由于种种原因和困难,某项目的1亿元资金已下达多个月但项目并未实际开工,造成“资金等项目”。
2、部分项目使用进度预估不准。实际推进进度滞后于原申报进度。如个别项目资金已到位多时,但由于申报时对进度估计过于乐观,至今仍各有大量资金未能支付。再如某项目由于前期土地问题受阻,目前仍有1亿多资金结余未能使用。
3、项目实际实施进度偏慢滞后。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属地居民、社区(街道)变更较多,给项目推进和结算上报和资金支付带来影响,造成资金使用进度偏慢。
二、工作建议
(一)建立完善专项债项目库
区发改局牵头,相关部门、乡镇、国企一起全面梳理项目,重点对在建项目、即将开工项目进行排摸。建立2个数据库,一是专项债项目储备库,并进行动态调整、不定期完善更新,长期储备。二是专项债项目发行库,在项目储备库基础上优选重点项目、在建项目,重点跟踪储备,为明年债券发行做好准备。2个库由发改局建立和日常维护,数据与财政局共享,每月更新一次。区财政局加强专项债发行条件指导。在专项债正式上报和准备发行期间,加强协调和信息对称,确保债券资金下达和实际使用匹配。
(二)做实项目收益平衡
实质性运作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在投向、主体、项目成熟度均符合发债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引入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加强项目策划,明确和实际协调项目收益渠道,以符合发债条件,并有利于今后债券信息规范披露及日后检查。
(三)落实申报和使用责任
申报阶段,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区发改局、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财务人员共同研究、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引入第三方机构,做实做细专项债实施方案。使用阶段,使用单位每月上报使用进度,并在全区通报。对积极申报、提前谋划、规范支出进度快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激励,对有条件申报而未申报、对债券申报消极应付、项目进度推进慢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并与部门预算资金安排、国企考核等相挂钩。
(四)细化深化项目论证谋划
在申报阶段,先不考虑额度争取,将工作重点放在项目前期谋划和细化落实上,在项目投向、实施主体、项目平衡上精准深入论证分析,并加大与项目有关的立项、选址、初步设计等协调。
(五)加强和协调项目推进力度
对于专项债项目涉及的立项审批、土地规划等环节,区各部门要加强提前沟通和协调,加大项目推进进度,债务单位要加快资金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