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白皮书】2021年宁波市鄞州区食品安全状况报告
食品安全是基本民生问题。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鄞州区各镇(街道)、各部门认真贯彻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战略部署和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持之以恒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不断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2021年全区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2021年,全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化党政同责,强化监管举措,推进食安创城,加强监管创新,严格执法监管,打击违法犯罪,推进民生实事,拓展社会共治,全区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政同责全面落实。严格落实《宁波市鄞州区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工作清单》,制定《宁波市鄞州区深化食品安全领域改革工作清单》,实施25方面共74项重点任务,加快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进程。将食品安全继续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区平安考核重要内容,强化跟踪督办。深化“双安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市、区两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区级申报、市级初审、省级审核等程序,我区成功创建为首批省食品安全示范区。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区已完成建设三星级以上镇(街道)食安办18家,其中四星级6家。
二是全程监管成效突出。全区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履职,强化全程监管,确保执法监管落实到位。强化源头治理,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开展小微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小作坊5S现场管理模式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品质超市规范化建设、无堂食网络订餐“在线厨房”建设。成立区食品安全风险综合治理中心,实施“抽、检、研、处”一体化改革,全年实施食品安全定量检测5715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6%。加强食品中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共完成食品风险监测采样任务1346份,达到1件/千人。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坚持源头治理和重点领域整治,建立风险排查及会商机制。组织开展粮食安全专项治理、食用农产品百日专项整治、“昆仑行动”等系列整治行动。
三是数字赋能智慧监管。持续推进鄞州区食品安全追溯联动平台建设,在浙政钉首创“鄞领食尚”模块,新增1118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追溯监管。深入推进“浙农码”“浙食链”“浙冷链”应用,实现区级以上三类主体和“三品一标”主体全覆盖,“阳光工厂”应用场景累计接入食品生产企业37家,第三方冷库实现网上备案全覆盖,全面推进“浙江外卖在线”系统应用。严格实行进口冷链食品“三证一码”执法检查,实现进口冷链食品快速精准追溯。
四是民生项目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将其列入区民生实事工程,完成改造提升17家。聚焦“一老一少一农”,开展“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分领域治理,养老机构持证率100%,规范提升23家,基本消除C级食堂。全区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除300人以下民办托幼机构)量化等级“A、B级率”达到100%,“智能阳光厨房”建成率达到100%。建成农村家宴放心厨房73个,“阳光厨房”54家。
五是社会共治深入开展。保持公益食责险全覆盖,扎实推进商业食责险增点扩面。针对“三小”行业,建立政府购买“保险+服务”食责险新机制,全面提升辖区“三小”行业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行餐饮“红黑榜”社会公示制度,运用好平安讲师团、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等力量,开展“你点我检”“你点我查”等社会多方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活动。
2021年,鄞州区主要食品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达到99.5%以上,群众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5.5分,同比提高2.2分,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全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
二、食品安全监督性抽检监测情况
(一)食品监督性抽检合格率
通过食品监督性抽检发现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并及时开展整治是完善问题导向的抽检监测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开展靶向监管、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2021年,全区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性定量抽检5715批次、合格产品5578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6%。137批次不合格食品中,食品标签不合格食品14批次,占不合格食品10.2%,内在质量不合格食品123批次,占不合格食品89.8%。
2021年度全区食品安全定量抽检主要覆盖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的12个场所。各场所食品抽检监测合格率均在95%以上,详细分布图见表1。其中,现场制售店、药店2个场所食品抽检监测合格率100%;食品生产企业、种养殖基地、种养殖散户、副食店、企事业单位及学校食堂5个场所食品抽检监测合格率98%以上;农贸市场、批发企业、食品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单位5个场所食品抽检监测合格率在95%-98%之间,最低为餐饮单位合格率为95.68%。
表1:2021年各场所食品抽检监测合格率分布区间
100% | 98.0-99.9% | 95-98% |
现场制售店、药店 | 食品生产企业、种养殖基地、种养殖散户、副食店、企事业单位及学校食堂 | 农贸市场、批发企业、食品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餐饮单位 |
2021年度各大类食品抽检监测合格率均在90%以上,其中市民膳食结构中占比较大的大宗食品,包括粮食及加工品、蔬菜及制品、肉及制品、水产及制品、水果、蛋及制品、乳制品、食用油、饮料、酒类、速冻食品、豆制品等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为97.8%,详细分布图见表2。其中,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豆制品、食糖等17类食品抽检合格率为100%,水果、酒类、调味品、蔬菜及制品等11类食品抽检合格率在97%以上;肉及制品、糕点、水产及制品、餐饮食品4类食品抽检合格率在90-97%之间。
表2:2021年各大类食品抽检监测合格率分布区间
100% | 97.0-99.9% | 90-97% |
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豆制品、食糖、冷冻饮品、蜂蜜、饼干、糖果制品、食用油、蜜饯及水果制品、保健食品、乳制品、饮料、茶叶、罐头、特殊膳食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 | 水果、酒类、调味品、蔬菜及制品、炒货坚果、水产制品、速冻食品、淀粉及制品、膨化食品、蛋及制品、粮食及加工品 | 肉及制品、糕点、水产及制品、餐饮食品 |
(二)不合格项目分析
2021年度,全区监督性抽检共发现不合格食品137批次、143项次。不合格指标主要涉及标签、食品添加剂、微生物、农兽药残留、质量指标和污染物等6大类共38种检测指标。其中,农兽药残留、污染物两类指标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不合格项次总数的46.2%、15.4%,其次是微生物、标签、质量指标、食品添加剂,分别占13.3%、9.8%、9.1%和6.3%。不合格项目详细分布情况见下图。
(三)大宗食品监督抽检情况
——粮食及加工品。包括大米、小麦粉、挂面、谷物粉类制成品、谷物碾磨制品及其他粮食加工品等。2021年度共抽检粮食及加工品426批次,检出不合格4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9.1%。不合格品种主要为面条,存在污染物、防腐剂超标等问题。
——肉及制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畜肉及其内脏和鸡肉、鸭肉等禽肉及其内脏以及鸭血、猪血等畜禽副产品以及加工成的熟肉制品。2021年度共抽检肉及制品295批次,检出不合格12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5.9%。主要安全风险是兽药残留。
——蔬菜及制品。包括新鲜蔬菜和酱腌菜、蔬菜干制品、食用菌制品等。2021年度共抽检蔬菜及制品1824批次,检出不合格26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8.6%。新鲜蔬菜主要安全风险是农药残留,蔬菜制品主要存在标签不合格等问题。
——水产及制品。包括淡水鱼虾蟹、海水鱼虾蟹、贝类等鲜水产以及干制水产品、腌渍水产品等水产制品。2021年度共抽检水产及制品440批次,检出不合格40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0.9%。新鲜水产品的主要安全风险是药残和重金属超标。
——蛋及制品。包括鸡鸭鹅等禽类蛋及其制品。2021年度共抽检蛋及蛋制品135批次,检出不合格4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主要安全风险是兽药残留。
——豆制品。包括发酵性豆制品、非发酵性豆制品和其他豆制品。2021年度共抽检豆制品79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批次,总体合格率为100%。
——食用油。以食用植物油为主,包括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等。2021年度共抽检食用油90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批次,总体合格率为100%。
——饮料。包括瓶(桶)装饮用水类、碳酸饮料(汽水)类、茶饮料类、果汁及蔬菜汁类及其他饮料等。2021年度共抽检饮料168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批次,总体合格率为100%。
——乳制品。包括液体乳、乳粉(不含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干酪)等。2021年度共抽检乳制品45批次,未检出不合格批次,总体合格率为100%。
——水果。新鲜水果主要包括柑橘类、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和瓜果类等。2021年度共抽检水果652批次,检出不合格6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9.1%。主要安全风险是农药残留。
——婴幼儿配方食品。主要为各龄段配方乳粉,2021年度共抽检婴幼儿配方食品6批次,检测项目包括标签、营养素构成、微生物指标、非法添加物、真菌毒素等。抽检产品内在质量全部合格,总体合格率为100%。
三、202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之年。食品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全区上下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底线意识,切实提升区域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细化落实党政同责。强化工作统筹,推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督查、政府评议考核内容。健全完善食药安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食药安办牵头协调作用,细化考评清单,有效压实部门工作责任。深入推进基层食安办分级管理工作,创建三星级食安办3家,四星级食安办4家,五星级食安办2家,实现全区镇(街道)食安办三星级全覆盖。加强基层网格员培训,提高基层食品安全工作素养。
(二)深化固化“食安创城”。巩固提升鄞州区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提炼总结创建过程中的特色亮点和工作经验,固化为常态化工作举措,切实发挥创建实效。严格按照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动态管理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风险治理,确保顺利通过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跟踪评价暗查暗访。
(三)强化食品安全问题整治。以亚运会保障为主线,改进监管方式,加强风险治理。重点开展迎“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整治、“一月一行动”、高风险食用农产品等系列整治行动,持续开展保健食品清理整治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通过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整治合力,扎实治理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全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四)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持续推进“浙冷链”应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冷链食品物防精密智控体系,常态化抓好进口冷链食品物防工作。扎实推进“浙食链”贯通应用,全面融合“浙农码”合格证、“浙土码”产地信息等系统,打造从农田到消费终端全链条贯通应用场景。继续开展“阳光农安”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阳光生产、阳光监管、阳光服务、阳光考评机制。推广“卤肉一件事”改革试点经验及保健食品会议营销监管“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场景。
(五)强化食品抽检监测处置。积极开展食品“抽、检、研、处、控”一体化建设,强化基层抽检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数字化。以“发现问题、消除风险”为目的,统筹安排抽检计划,全年组织实施监督抽检5000批次。建立“检打结合”机制,严格落实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确保核查处置率达到100%。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加强风险信息收集整理和大数据分析。开展“你点我检”、“开放实验室”等抽检互动活动,增强公众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六)统筹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低风险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新版许可电子证书覆盖率达到80%以上。深化食品小作坊“五化”建设,全年完成10家食品小作坊导入“5S”现场管理、培育3家鄞州文化特色食品小作坊。建设72家三星级以上农贸市场标准化检测室,新建1家以上“放心肉菜示范超市”、2家以上“宁波市食品安全示范超市”、8 家以上“宁波市食品安全规范超市”。继续推进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规范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家宴转型提升等行动,全力推进网络订餐“阳光行动”。
(七)广泛构建社会共治体系。深化食责险“鄞州模式”,扩大保险覆盖面,优化“服务+监管、风险+防控”工作机制。试点将外卖骑手纳入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范畴,倒逼网络餐饮整体提升。指导食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和信用管理,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你我同查”“你点我检”等活动,积极营造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