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决策>重要项目
向校园注入多元化教育“养分”——全市首个学校社工站的“东柳探索”
发布时间: 2022-05-06 11:55 信息来源: 东柳街道 信息来源:

如果说社会工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将社会工作引进学校,培育的便是幸福芳香的福祉之林。东柳街道在全市率先建成学校社工站,以公益创投和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并统筹社会组织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绽放出满枝“姹紫嫣红”:一个个特色项目被开发,满足了师生多样化需求;一个个社区社会组织茁壮成长,深耕本土开花结果;一张张服务网络织密扎牢,扩大了社会治理的服务范畴。具体做法如下:

一、整合社会组织资源,社会工作经验搬到学校

今年3月,东柳街道成立全市首家学校社工站,搭建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探索“社工+学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东柳街道学校社工站依托校园资源平台,秉承“专注成长,协同共济,为爱守护”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机构、专家团队、专业方法嵌入学校教育,引入并统筹社区资源,充分联动“家庭—学校—社区”三维系统,助力学校社会工作支持系统的良性运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面向辖区内8所中、小学的师生和家长,东柳街道社工站推出了“逆水扬帆”青少年抗挫力培养、“敲开你的心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融入、“青苹果家园”青春期守护、“向日葵成长驿站”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计划、“燃情冬奥向未来”青少年假期关爱服务等项目。

“众多项目迅速铺开的背后,是日趋成熟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的助力。”东柳街道社会组织工作相关负责人贝静波说,该街道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工机构和社工团体。这些机构和团体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进一步建设和扩大,制度逐渐完善,能够提供较为优质的专业服务。

在东柳街道,睿青社会工作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老潘+小潘”模式中成长起来的“柳安”治理研究院拥有一支集合律师团队、调解能手等基层矛盾调解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彩色沙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天添文化艺术中心着力提升学生艺术能力……

不仅如此,东柳街道还整合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主要生源地,为学校社工站提供具有社工实践经验的专业型社工人才。东柳街道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成立项目基金,目前已有10个项目进驻校园和社区的经验,获得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其中,青少年抗逆力项目曾在地市级项目评比中脱颖而出。

“收集需求是第一步。”贝静波说,“双减”政策落地,全社会都给予高度关注,推动教育回归其本质势在必行。因此,构建高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上日程,学校社工站由此应运而生。

东柳街道将社会工作站建设经验搬到了学校,探索实施“学校社工站”工作:通过“固定+机动”的方式,由专业社工每周定点定时入驻学校,直接面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干预疏导和正面培育,提供专业辅导与服务;以小组、团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等方式定期送课、送服务进学校,提供“双减”政策下的增能培训;同时为教师和部分家长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及时做好家校矛盾的危机干预等。

二、助推“双减”提质增效,多元供给丰富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下,学校教师的工作繁重、压力大,社会组织及时介入将有效缓解这一现状。”贝静波认为艺术类社会组织将彩铅画、声乐、舞蹈等项目送入学校,为学生提供点单式公益性服务,有效释放了教师的一部分压力。“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寒假,学校、家长、学生都面临许多新问题。为此,寒假尚未开始,东柳街道社工站就从假期家庭照顾、作业数量、学生兴趣点等方面入手,在辖区小学生家庭中开展调研。

调研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以及部分双职工家庭面对“双减”尤其“双减”后首个长假即将到来,显得十分焦虑。特别是留鄞过年的外来务工家庭,压力更大:孩子的书面作业变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多了,孩子虚度寒假、在家无人看管等问题凸显出来。

了解到这些问题后,东柳街道社工站积极链接有效资源,立项“燃情冬奥向未来”青少年假期关爱服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他们把孩子们分为几个成长小组,围绕冬奥这一主题开展冬奥运动知识普及、绘画音乐、体适能培训、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系列演讲和青少年心理关爱个案等,为孩子们提供好玩好学的各类课程,收效甚佳。

今年3月,东柳街道社工站整合辖区天添文化艺术中心、睿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彩色砂砾社工服务中心等多家社会组织,在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西校区、幸福校区和春晓中学、东柳小学等学校开设手工编织课堂、小小工匠课堂等,使服务形式更丰富,课程更多元。

东柳街道社会工作站将社区工作的特色以课程的形式移步校园,让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体验到多姿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

3月11日下午,韩阿婆编织团的成员来到学校,教授学生们一些简单的毛衣编织技能。“针拿端正,小拇指勾毛线,绕一圈,穿过去。”编织团成员手把手教学,孩子们专心地听讲,时不时上手练习。东柳街道社工站还通过阵地研学方式,把毛衣奶奶记忆馆作为鄞州第二实验小学西校区的延伸课堂,让更多人加入爱心编织行列。

在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幸福校区,彩色沙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青年教师周梁杰等人每周五下午都会到校授课,素描、彩铅画、国画、油画、软硬笔书法、小小艺术家等课程让孩子们的世界充满“幻彩”想象,激发孩子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

东柳街道社工站负责人表示,社工站将充分链接社区、学校、社会资源,下学期起将为“四点钟”课堂注入新鲜活力,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定期定点进行课业的辅导、学习兴趣的培养、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致力于打破师生刻板印象,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校园归属感和学习认同感。

目前,东柳街道已引入4家社会组织,派驻1名专职社会工作师,实现全街道8所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社工站项目全覆盖。

三、嵌入式“社工驻校”,校社共育助学生健康成长

走进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幸福校区的心理健康课堂,“心理老师”或细声低语与同学们亲切交流;或俯身倾听同学们的心声;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心灵体验;或设置游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释放自我。其实,这位心理老师并非老师,而是来自睿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师。不少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型期,普遍会遇到学习压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家庭关系等问题。

东柳街道采取驻校社工的形式,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案咨询与辅导,以专业技巧与平等对话的“朋友”身份帮助学生走出困扰,同时利用专业社会工作的团体辅导技术,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帮助父母提高与孩子沟通技巧。

睿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毛基伟介绍说,他从个人、同学、家庭、学校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介入引导。一般来说,父母离异、亲人离世,或是学校课业压力过大、遭受朋辈排挤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学校社工站根据社工专业的理念与视角,为青少年提供正面信念与技巧,从道德信念与实际能力等方面促进青少年的正面成长,并提供专业辅导与服务,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联合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公共资源等,以专业的技能帮助“问题学生”纠正行为偏差、矫正不良行为。

“社工站模式创新性地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融入学校日常德育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情绪疏导、行为矫正、价值引导,为家长和老师提供心理支持,成为学校、家庭日常教育外的有效补充,也有效提升了学校德育的科学化水平。”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章国明表示。

东柳小学是一所本地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兼容的小学。学校400多名学生中,一半来自五湖四海,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地区、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等原因,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和暴力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不适现象。

对此,在“敲开你的心门”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项目中,驻校社工运用小组和个案的工作方式,围绕沟通合作、友谊冲突,融入5个主题内容,对团体中的孩子进行正向鼓励和赞扬,通过沙盘、绘画等孩子们更容易投入和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调适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理性的思考方式,使这个群体的孩子更加阳光健康,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此外,东柳街道依托“柳安”社会治理研究院,利用“老潘+小潘”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队伍进行危机干预,作为专业第三方及时介入事件,化解学校里即将发生或已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同时辅助教师开展处理危机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处理危机能力。

四、弘扬好人精神,道德养分常态化浸润

东柳街道区域面积仅有5.2平方公里,但拥有各级“好人”和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49人。无论是数量还是密度,都在全市同类区域中遥遥领先,堪称“好人亩产高地”。这些时代楷模是宝贵的“精神富矿”。

道德需要引领,模范就在身边。东柳街道党工委委员沈晓威表示,青少年时期正是塑造自身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街道通过学校社工站开展特色课程模式,让身边的道德模范走进校园,用不平凡的事迹展现道德的魅力,走进每一个青少年的心中,很好地传承了东柳好人精神,形成了“学好人、做好人”的社会风尚。

东柳街道社工站每周在学校开展毛衣奶奶记忆馆传承项目——手工编织课,东海花园社区的社工贝晶晶为同学们展示了一件漂亮的毛衣,给大家讲述了80多岁的“毛衣奶奶”韩翠菊连续17年用一双巧手给贫困地区孩子织毛衣、送温暖的感人故事,并介绍了“毛衣奶奶”爱心团队的发展历程。这堂课通过毛衣奶奶志愿者团队毛衣编织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近距离体会到眼前看似平凡的“毛衣奶奶”不平凡善举。

“我们希望通过编织课程进校园这种方式感染下一代,在孩子们心中根植下慈善的种子。”东海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鹏说。

全国道德模范崔译文先后受邀到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宣讲,这位大姐姐在危急时刻为保护同学,面对凶徒冰冷的尖刀挺身而出,身中8刀,在ICU里抢救3天才转危为安。崔译文非常坚强,从事发到手术,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她的坚强勇敢感动了在座的孩子们,在她的身上,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正义,这样的正能量也正在传递开来。

全国劳动模范、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也以自身经历,给中小学生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工匠精神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从技校毕业的他为什么能成为“大国工匠”、获得荣誉无数?是他不断突破自己的勇气,心无旁骛钻研的决心和一次次迎难而上的坚持。“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能给更多年轻学子做示范。”竺士杰说。

“下一步,我们将开设‘小小工匠’特色课程,激励广大青少年学子向劳模学习、向工匠看齐,学习劳模身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钻研精神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沈晓威说,学校社工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将让年轻一代的学子汲取养分,传承时代力量。


全市首个学校社工站的“东柳探索”.doc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