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乡村振兴
索引号 002971695/2022-93641
组配分类 乡村振兴 发布机构 姜山镇
生成日期 2022-05-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文化 体裁分类 其他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一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刷新“首善之区”文明底色
发布时间: 2022-05-30 09:52 信息来源: 姜山镇 信息来源: 姜山镇

5月24日,宁波市鄞州区志愿服务大赛在姜山镇狮山剧院举行,20个志愿服务项目同台PK。台上,选手们精彩讲述志愿服务项目背后的故事,而台下专家组评委则针对服务项目的模式和成效等抛出问题。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项目紧跟时代潮流;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受益者到志愿者,从“盆景”到“风景”……这些志愿服务项目,彰显了鄞州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的文明底色。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春风里”暖巢助老项目起源于浙江好人朱红春,她是福明街道福城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现场,她走上舞台讲述自己“一句承诺,十年相守”的故事。

项目介绍是从一部小品《承诺》开始的,画面里,病床上的老人一直呼唤着:“小朱在哪里,小朱在哪里?”

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小品,这位老人就是住在福城社区的抗战老兵陈伶,今年已是90岁高龄,他口中的“小朱”就是朱红春,她结对照顾老人已经10年了。

2020年,老人在家中摔倒突发脑梗,幸好被朱红春及时发现。后来,陈伶的儿子想把老人接回老家享福,但老人却不肯去,他说:“我哪儿都不去,只要小朱在就可以了。”

正是老人的这份信任,让朱红春走得更勤了。在福城社区,这样的独居老人有86位,其中有不少高龄老人。她通过集结基层志愿骨干,精准对接需求,推出了“春风里”暖巢助老项目。现在,团队从最初的一个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8+30+N”,即8名核心志愿骨干+30名专业志愿者+N股社会力量。

“我们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给老人送健康、送文化、送欢乐等,让他们老有所乐。”朱红春觉得,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从受益者到志愿者

在“姜心守护—外来务工子女成长陪护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介绍中,记者听到了另一个动人的故事。

白燕是个“90后”,老家在四川。2008年,她跟随父母来到姜山,成了一名新宁波人。“那时候父母都忙着打工,根本没精力管我,我经常一个人在家看电视,久而久之变得很孤僻,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当时社区的李阿姨每周末都会邀请我到她家吃饭,还帮我辅导功课。”这个“周末妈妈”,温暖了白燕幼小的心灵。

姜山是鄞州的工业强镇,外来务工人员多达10多万人。2019年,姜山推出“姜心守护——外来务工子女成长陪护计划”,白燕成了其中一名志愿者。

志愿者在走访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行为偏差、性格孤僻、沟通困难、情感缺失等6类问题,他们联合鄞州区律知联、鄞州三院心理咨询室等6大专业机构,给孩子们实施定制化模式。

“在社工阿姨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姜心守护’项目。在‘走心普法’守护行动的模拟法庭上,作为小法官,我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舞台上,曾经调皮捣蛋的李英泽已经成了“姜心守护”的代言人。

“我的童年是幸运的,因为碰上了李阿姨。在姜山,有很多父母无暇照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需要我们的守护,不只是让他们参与活动,更多的是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白燕说,项目开展三年来,累计举办活动320余场,服务外来务工子女约6370人次,辐射了1380户外来务工家庭。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从“盆景”到“风景”

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是一个逐步成长,从“盆景”到“风景”的过程。

首南街道陈婆渡社区的“荒地变形记”志愿项目,说的是一群“披荆斩棘”的花匠。2018年10月,在一次居民说事上,64岁的居民杨维荣首次提出“共享花园”的概念。“这些公共绿地这样闲置太可惜了,能不能利用起来,变成家门口的小花园?”他的提议得到了居民一致认可,他联合72岁的谢师傅率先“开荒”。1个月后,小区3幢前200平方米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小花园。

小区的第一个共享小花园火了,成了网红打卡点,大家开始抢着当花匠。在谢师傅的牵头下,“花友汇”志愿团队应运而生,居民采用承包制的方式进行荒地认领。6块荒地一经推出,就被“秒杀”,志愿者人数发展到了35人。短短三年时间就打造了9个共享花园,总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一个拆迁安置小区,因为这些共享花园完成了“逆袭”。

正如评委所说,他们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创造者。这样的共享模式,让这个项目有了强有力的生命力。这两年,共享+模式在首南街道14个社区辐射推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