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点撬动大格局,看鄞州社会组织力量如何铺设共富之路
12日上午,在宁波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领导小组第三次例会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敏对鄞州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宁波(鄞州)社会组织创新园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近年来,鄞州以宁波(鄞州)社会组织创新园为载体,致力于营造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以社会组织“小支点”撬动共同富裕、社会治理的“大格局”。
图为宁波(鄞州)社会组织创新园。
宁波(鄞州)社会组织创新园在运行过程中,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于创新园建设和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园区被评为全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成为社会组织创业创新的红色高地。多个园内扶持机构和项目经过孵化和培育走出园区,成功落地街道、社区,在解决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慈善、团队孵化等方面助力赋能,带动越来越多群体实现创业创新和就业增收。
在全面助力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对口帮扶中,宁波(鄞州)社会组织创新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白鹤街道“鹂西走廊”内,有绿皮车厢改造的咖啡馆、充满童趣的游乐园,还有供居民休闲的枕木休闲步道……从原本脏乱差的铁路沿线“边角料”蝶变为高大上的“城市会客厅”,得益于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的自筹自治,合力推动“鹂西走廊”治理提升,成为辖区各方力量共同缔造、共同参与的生动样本。
图为“鹂西走廊”汇议亭内景。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也活跃着社会组织的身影。在园区引导下,发动了800多家社会组织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其中,鄞州区益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参与到“艺术振兴乡村”行动中,投资120万元在东钱湖城杨村建成“益马当鲜智慧农业赋能基地”,与7个村达成运营合作协议,成功销售100万余元农副产品,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成为“创业赋能、振兴乡村”的共富典范。
如今,村里建起了数字农场,创造了就业岗位,村集体收入节节攀高;村民成了农特产品代言人,自己当主播吆喝,让本地土特产走出了小村庄,变身“乡村最美艺术家”,打造网红打卡地……
图为创新园优秀入驻项目。
社会组织的“活水”还引到了山的那头——鄞州对口地区凉山州木里县、盐源县。去年,“甬育凉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项目在四川凉山启动,在疫情防控形势下,鄞州创新应用线上直播方式,为近百名盐源县、木里县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师考前培训,提升当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今年,鄞州还将与凉山州携手建立社会工作实训基地,以人才派遣、技术输出、交流互访和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开展为主要手段,逐步实现盐源、木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立和规范化运行。近年来,鄞州社会组织累计对接项目26个,投入帮扶资金1200余万元,受益群众超300万人次。
目前,鄞州登记注册和备案的社会组织共有8593家,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数达52个,连续多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监管有力、组织健全、覆盖全面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现在,入驻园区的机构和项目涵盖精准帮扶、青少年服务、为老服务等多个不同领域,园区正在发展成为全区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源交易链接平台。”鄞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