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让鄞州老旧小区有机更新

樱花小区改造后的沿河步道。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2020年11月出台的《鄞州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3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00个,目前58个基本完工,今年计划改造42个。
“点单式”改造
让“硬环境”大提升
东胜街道樱花小区紧临后塘河,1999年交付使用。由于建设年代较早,改造前,存在屋面屋顶渗漏、自来水管道破裂渗水、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小区设施、景观等已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去年7月,区住建局牵头制定了包含雨水管、停车场等20余项改造内容在内的“改造菜单”,同时推行居民“点单式”改造模式,从居民最迫切、最需要的地方改起,逐步延伸至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
设置隔离门,粉刷外墙和楼道,屋面防水和外墙保温改造,安装不锈钢门,实施“四网”并线,改造污水、供水管道……经过一系列“微改造”,樱花小区旧貌换新颜。
樱花小区周边学校多,改造中,我区打造“最美放学路”,后塘河上的“彩虹桥”与樱花公园连通,形成一幅幼有所学、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
改造前,樱花小区主通道东郊路两侧经常停满车,特别是上下班和上学、放学时段,通勤压力大,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区住建局会同相关部门、街道进行专题研究,最终形成了东郊路向两侧人行道各拓宽50厘米的改造方案。
“小区改造后,新增80个停车位,小区内长约400米的消防通道拓宽0.5米至1米左右。”樱花社区党委书记钱慧波说。
“一天一个样,每天有惊喜。”居民们表示,“微改造”还未结束,但樱花小区已成为周边的“明星小区”,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参观。
樱花小区改造项目施工负责人陈传德说,下一步,将实施景观绿化改造,增设健身器材等,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
“共管式”治理
让“软服务”更优化
“微改造”也是一项基层治理提升工程,只有不断优化“软服务”,才能有效避免“前改后乱”现象的发生。
改造中,我区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管机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建“旧改监督”小分队,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小区改造。今年疫情期间,“旧改监督”小分队队员穿上“红马甲”,与网格员、志愿者一起抗疫,小区自治管理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2000年以前建造的老旧小区,大多没有物业管理。我区鼓励这类小区引进物业管理企业或成立业主改造委员会对小区进行自治管理。改造完成后,物业管理工作实行属地负责制,由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由属地政府统一组织招投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同时,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对物业企业的服务进行考评。
具体实施中,各街道、社区因地制宜,采取物业服务企业接管、居委会(物管会)自管、社区兜底托管、业主自治的“物居业”管理模式,让无物业老旧小区实现“有组织机构、有清扫保洁、有物业维修保养、有绿化养护、有安全防范、有停车管理”的基本物业服务目标。
“数字化”赋能
让小区有了“大脑”
“微改造”中,我区注重智能化系统布局,提升老旧小区整体智治水平。
改造中,我区发挥数字赋能优势,逐步完善老旧小区防盗门门禁、车辆管理、信息发布、监控中心等系统硬件设施,成立社区智治中心,打造集监控、门禁、停车、可视对讲、信息发布、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社区大脑”,提升小区管理水平。
旧改后,樱花小区、史家巷等小区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小区入口、道路交叉口、休闲活动及商业街等实现全程可控可查。
“疫情防控期间,小区大门新增的门禁系统对人流、车流的管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樱花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张银红说。
改造前,不少老旧小区为开放、半开放小区,改造后,樱花小区、杏阳小区等安装了数字道闸系统,疫情期间,为车辆、人员的出入管理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