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协作 甬凉同行|苹果园里养鹅忙 携手齐奔共富路

发布日期:2022-04-02 11:0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科技局

“在苹果园里养鹅,白天园里吃草,晚上回圈补料,按70日龄7.8斤均重计算,每只鹅可卖110多元,纯利润在40元以上。而且鹅粪留地,地也肥了果也壮了,实打实的收益让咱老百姓的日子有了奔头”,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养殖示范户罗艳高兴地说。


苹果园里养大鹅

故事还要从2021年说起。凉山州是宁波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地。在宁波市科技局与凉山州科技局多次互访调研后,科技计划项目《浙东白鹅引种观察及饲养配套技术研究》得以成功促成,将象山县地理标志农产品浙东白鹅及配套饲养新技术引进凉山生态区进行适应性研究,以期为凉山州肉鹅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推动两地肉鹅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说干就干。得益于多年来在吉林延边龙井市、四川屏山县等地“养鹅”的丰富经验,宁波市农科院畜禽所副所长陈淑芳博士又一次担下重任,作为技术支持专家,奔赴凉山州牵头引进浙东白鹅、探索适合当地环境的养殖模式,开展东西部帮扶协作。


陈淑芳指导凉山州当地科研人员对种鹅开展称重、样品采集和测量等性能评估

“如何利用凉山州当地条件,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改‘输血’为‘造血’,是推动凉山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护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发力点。”经前期调研,陈淑芳了解到,凉山州果园林地、草山草坡众多,可以利用这一自然特点,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山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2021年8月12日,随首批2000只浙东白鹅抵达西昌后,从前期准备到苗鹅运输、到场、开水、开食等环节,陈淑芳事无巨细地进行技术指导,保护鹅苗“健康成长”。推动雷波县肉鹅场建设项目,把象山红美人树下养殖大白鹅的成功模式复制到雷波的脐橙树下;指导盐源县养殖示范户在苹果树下养鹅,现场调试自动化、通风换气设备和喂水喂料设备,抽测浙东白鹅体重,检查生长状态;组织屏山县、普格县等地农技人员,来象山调研白鹅产业,讲授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经济效益及产品加工信息;在会理市石榴园下建设浙东白鹅科技养殖示范点……经过不到一年推广示范,目前累计已有5批次共11000羽鹅苗,从宁波运输到凉山州西昌县、盐源县、甘洛县等8个县市区推广饲养,70日龄平均体重达到8.2斤,成活率99.5%。


帮扶鹅场取佳绩

凉山州的苹果园养鹅模式,充分发挥了鹅草食特性,降低饲料等饲养成本,不仅解决了除草问题,动物性有机肥也大大提升了果实品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改善土壤环境,综合经济效益喜人。参照白鹅产业精准帮扶模式经验,探索形成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壮大农村优势产业,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市科技局高度重视东西部科技协作,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实施科技应用项目。2021年,市科技局组织实施凉山州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2项、涉及金额100万元,有力推动浙东白鹅、瓜菜新品种在凉山州引种试验及配套技术研究。下一步,宁波市将围绕“中央要求、凉山所需、宁波所能”,进一步加强两地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全力以赴协助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凉山州瓜菜新品种引选试验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西昌开元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