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义务教育>工作信息
从茅山走出去的国际小水电专家——本端专访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徐伟
发布时间: 2022-02-11 15:28 信息来源: 姜山镇 信息来源:

人物名片

徐伟,1965年11月出生于茅山乡花园村。1982年毕业于姜山中学,1987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水力机械专业,分配到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国内外小水电及新能源工作。2009年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为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杭州亚太水电设备成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小水电中心专家。

1月3日9时30分,比约定时间早了半小时,徐伟出现在鄞州区融媒体中心大门口。

因疫情,他有几个月未回老家看望双亲了。这次元旦回来探亲并接受了采访。

徐伟剃着平头,干净利落,一如他的性格。“我是喝家乡水长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生我的地方。”他说,“不管走到哪里,家乡的味道都值得终生回味。”

从测试到研发

他深耕小水电领域39年

徐伟1983年进入华中工学院学习水力机械专业,一直深耕在农村小水电领域,测试、设计、培训、科研,至今已39个年头,从未偏离“航道”。

“高考分数考得高,但填报志愿时很盲目。”徐伟说。1982年高考落榜,第二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考了539分。当在学校黑板上看到自己的分数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们家有了2位大学生,我和姐姐,在村里是第一户,很有面子。”

华中工学院的老师到姜山中学招生,在老师的建议下,徐伟填报了两个专业——船舶专业和水力机械专业。“想着浙江有海、有水电站,毕业后回来容易找工作。”徐伟说,没想到,就此水力机械、小水电成为他一生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

1987年,大学毕业,徐伟进入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徐伟的主要工作是水电站性能测试。“每天爬钢管,爬水轮机,浑身是铁锈。”对这段工作经历,徐伟记忆深刻,“那时年轻、灵活,60厘米的进人孔一会爬进,一会爬出。”

但他从来不觉得苦,“从农村出来,种过田,割过稻,这些算不了什么。”

这一干就是10多年,他相继负责完成广东长湖水电厂、广东枫树坝水电厂、浙江黄岩长潭水库水力发电厂、浙江闹桥水电站等近50座水电站的机组原型效率实测及分析。

几十座水电站爬下来,徐伟闭着眼睛都知道哪里要转弯,哪里容易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这为他之后从事的设计、研发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后来,水电站的工作人员向我求教水电站如何有效安全运行问题。”徐伟说,水电站急,他也急。于是,他开始找教材自学水电站经济运行方面的知识,“经典教材《水电站经济运行》是华中工学院编写的,但上大学时没学过这门课。”

带着问题学,并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徐伟一步步深入水电站经济运行领域。1994年,根据他的实践成果向水利部申请的《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司三等奖。同年,另一个参与的农村小水电项目——浙江常山回龙桥水电站改造项目也获得了三等奖。

2000年后,他的工作重心转移至为水电站运行提供解决方案。后来又着重研发、培训和国际贸易,39年来,徐伟一直在小水电领域深耕。2004年获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2009年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大水电是国之重器,小水电同样重要。”徐伟说,“在我国水电能源中,小水电装机及发电量占20%以上。可以说,小水电关系千家万户,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发展,七八十年代兴起,为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解决就业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说,作为水电人,能参与和见证、推动小水电的发展,他觉得无比光荣。

如今,徐伟已是全国水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5)委员,能源行业小水电机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4)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小水电专业委员会委员。

鉴于目前小水电专业人才缺乏,他希望年轻人能更多地投身到小水电发展队伍中来。“选择专业不要热衷于当下热门的专业。”徐伟说,“我们要重视基础专业,最基础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虽说它们也有低谷期,但经久不衰,是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本着合作共赢理念

他为亚太地区培训小水电人才

2000年后,凭着丰富的经验,徐伟开始转向培训。

其实,他们研究所还有另一块牌子——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是1981年联合国为推动亚太地区小水电发展选址杭州成立的秘书处和培训基地,为亚太地区培训小水电人才。水电部小水电开发设计研究所是我国为此配套而成立的研究机构,后来改名为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

“机构起点很高,拥有当时杭州最高的楼。”徐伟说,“当时浙江省2台最好的摄像机,1台就在我们培训中心。”

后来,培训业务范围由原来的亚太地区扩大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培训内容由理论培训和实地考察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需要英语授课,徐伟的英语口语并不好,刚上课时,还需要专业人员翻译。徐伟上课气氛活泼,学生经常围着徐伟问这问那,徐伟来者不拒,一一予以解答,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在交流中,徐伟的英语口语水平渐渐提高,没过多久,他上课也不用翻译了。

实地考察,徐伟一般会带学生参观各种类型的小水电。我国的小水电多分布在长江以南,省内萧山、温州、台州、宁波、金华是学员们考察的经典线路。“这些地区是小水电设备生产、电站分布较丰富的地区,对于学习不同类型小水电的规划、设计、生产、建设、运营等有很多好处,外国学员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在这里基本可以找到答案。”徐伟说,“有些国家可能只有一座或两座小水电站,他们碰到的问题往往是首次,中国拥有4万多座小水电站,我们已积累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

建设方便、投资少、作用大、又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实地考察更让第三世界国家的学员们进一步树立了发展小水电站的信心和决心,不少国家希望中国专家能给予更多帮助,尤其是在设计、设备方面。

至今,培训中心已培训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名技术人员或官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小水电站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9年新华社客户端推出视频《我们因这里而改变》,展现的一些项目体现了中国奉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参与其中的中国人,他们的生活都因这些项目而改变。其中一个项目是2015年成立的中巴小型水电技术国家联合研究中心。视频拍摄了徐伟在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给学员上课的场景,并采访了学员巴基斯坦可再生能源技术官员侯赛因,侯赛因表示,中国的水力发电很发达,并形成了标准体系。与中国人交流,与中国的大学教授交流后,对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更为了解。他们培训结束后,将把中国的技术带回巴基斯坦,发展自己的水电资源项目。

“中国因小水电而改变,也推动世界改变。”徐伟说。

承接国际项目

他奔走于国内外两个市场

徐伟开展国外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北京一家进出口公司委托他们为马来西亚设计一座装机容量为4000千瓦的小水电站,这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最大的水电站。

随着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培训范围的扩大和学员的增加,中国小水电技术得到世界的认可。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利用所属的杭州亚太水电设备成套技术有限公司,将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推向世界,徐伟先后担任负责技术支持的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凭着对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熟悉,负责完成土耳其的阿克洽、匹那、甘然和古巴玛雅里、北马其顿特吉拉、巴基斯坦、安哥拉等60余项国外水电工程机电设备总承包,其中在土耳其就有30多个项目。

“土耳其为何有这么多项目?一是土耳其政府鼓励发展小水电,二是土耳其人民很友好,”徐伟说,“我们一年去了9次,最长停留时间达1个多月,合作非常融洽。”他说,之所以项目能够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为对方提供的全面服务,以及小水电技术领先。

与此同时,公司的国内小水电市场风生水起。至今,他已主持完成水利部“948”项目“箱式整装小水电站关键技术研究”的引进、推广,主持实施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及其他10余项国家或部级项目。其中“箱式整装小水电站相关技术研究”获2013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获专利5项,其中2项为发明专利。

他还参与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学第三版)》,合编《水轮发电机组及辅助设备运行与维修》、为《水电机组修复与现代化改造》审稿,参编英语培训教材《Small Hydropower》(小水电)。为水利部网络授课《农村小水电工程运行管理》。并参与编写国家和部级标准15项,担任主编5项,如《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导则》(GB 18110-2016),作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4专家参与修编国际标准,作为国际小水电中心专家参与编写ISO/IWA 33标准《小水电技术导则》。

如今,他的眼光放得更远,已着手参与海洋能源、风光能等新能源的研发。“能源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徐伟说,“愿意继续为能源发展发光发热。”

人物感言

工作平凡,不怕苦,只要坚持,踏踏实实地干,一样能干出成绩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