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网络舆情有效控制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22-12-31 15:0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应急管理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在《决定》中强调对宣传引导“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将加强舆论方向引导作为公共事件的工作重点之一,把准热点敏感问题的阐释引导,严谨稳妥、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网络舆情是人民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一种意见和态度,是群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事件、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情绪等的总和,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对舆情的应急管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心,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关系我国对内外的国家形象。控制有力有效,就能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控制失策失当,就会产生严重舆情次生灾害,带来不可估量损失。因此,在应急安全管理的舆情环境中,网络舆情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的时代,政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将网络舆论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显得尤为重要。

据CNNIC发布的第49次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人均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越来越多的民众会选择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来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在政治、民生、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监督政府履行职能过程,网络成为了搭建在民众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必不可少的沟通桥梁。自党中央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以来,鄞州区应急管理局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逐渐勾画出网络传播新格局,在全市内率先应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全区安全生产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引导。并通过局政务微博、公众号、政务网站,实时发布安全月活动相关最新动态,预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但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且真假难辨的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这些复杂信息所带来的偶然性、灵活性、多样性令我局的相关工作开展力有不逮,导致社会公众产生相应的信任危机,严重削弱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开展安全生产舆情监测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十分必要,针对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舆情信息需要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监管流程与应对章程,使我们对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相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变顺势为迎势。

现状:

在这个5G畅行、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对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常以跟帖的形式将各类舆论以燎原之势快速蔓延。不同于一般性舆情,安全生产事故舆情从字面意思就可以发现其特殊性,它具有突发、高危、聚焦度高、传播迅速等显著特性,若受非理性、片面化的繁杂舆论影响,极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次生灾害,如救援救济物资分配不均、抢险不够精准及时等,因而更需要我们对此类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处置,妥善处理。目前我局在此类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发布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面对流量飙升的网络舆论时,为控制当下舆论环境,基本采用非全面公布信息的方式,只简单公布发生的时间地址以及公众已知晓的事件面貌,这种寥寥数字的简短情况通报没有充分认识到作为政府机关第一时间向大众发布的首条信息对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这也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公众情绪乃至舆论事态发展趋势。新闻信息发布的制度以及应对机制尚不够健全,不仅在形式内容上较为单一,缺少客观真实,在公布渠道上也有所欠缺,一般仅在本地数字媒体的专属栏目中发布,导致相关信息情况没有最大范围传知,易造成误传谣传的结果。

二、研判处置网络舆情能力匮乏

新媒体的网络时代相较之前的纸媒时代已然大有改变,以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流程的处理手段应用到现下显然是不可行的。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不论是在时间维度上,或是空间维度上,均不具备网络传播的高灵敏性,具有一定局限度。没有正确把握网络舆情发酵的一般规律,传统的舆情工作开展基本基于“发生-应对-调查-公布”的流程,而在网络的舆论场中对想要首先占领话语高地的政府来说,必须转变这个处置流程方式,由发生到公布,此间的舆论变化可能进行多番改变,在关键节点不及时领会民众核心诉求将会令此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升温。

三、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网络舆情体系建设的不全面、不完备、不够一致间接导致了各职能部门获取相关信息产生差别,容易引发权责不清,相互掣肘等问题,使得应急管理在互联网的舆论战场上表现得不尽人意,引发次生活题讨论度。例如,在2020年5月,我局于新浪微博上发布一起安全生产的事故通报,将该店面房的原名“三横王”记为当地区域内的通俗叫法 “王大大”,令不少仅知原店面名称的群众对该事故的具体发生地产生疑问。可以显见,面对突发事件时,指挥监管体系、信息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其中信息收集、数据共享等具体内容的建设仍需深化加强。

对策:

一、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机制

要强化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发布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首要环节,处置突发事件的信息时需要做到把握真实,快速反应,不知让各类虚假信息在舆论环境中发酵,进而产生严重次生灾害。要正确认识信息发布的基本规律,找好第一落点,基于人民群众对突发事件的真实性和情感性要求,表明政府立场,满足公众诉求,在信息发布的内容上要做到尽全尽善,将事件及时定性,引导公众信任政府高度关注事件的态度,进一步规避事件信息通报后产生的网络舆情复杂化。要加倍丰富信息发布的平台渠道,强化信息发布通道的管理,对各类已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置,高效传播,树立政府信息发布的良好形象。

二、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处置能力

要牢牢把握网络舆情自产生到发酵的一般规律,掌握舆情升温的重要因素,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借助专业应急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部门会商解决方案,建立新型的舆情工作开展流程,及时将掌握的要点信息公布于大众,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深入研究网民内在调性,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在高度社交化的现代背景下,找准人民关切,从根源出发考虑,确保后续信息发布的有效性,缩减因预先研判不当而发布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舆情风险。

三、优化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制度

要统筹落实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完善好舆情预警、舆情反映、舆情指挥协调等体系,联合相关主体制定好责任追究相关制度。疏不如引,与其在舆情出现后去被动封堵、引导,不若积极主动的事先预案,通过加强相关层面应急演练来来科学规范制定制度打造体系,要提前做好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的准备,遇到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理,能够做到有备无患、从容应对,切实将人民的诉求及时转化为施政之源,并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多方联动,提升协调处置能力,提高处突水平。

迈进

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网络舆情作为民意风向标,尤其面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此类大面积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事件,大众的关注度以及舆论响应度相较其他事件更高。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的性质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来看,更要直面网络舆情工作带来的挑战,“防”“制”结合,有效管理,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社会情绪安抚工作,牢牢掌握网络舆情的话语主动权。网络舆情工作要做到以民为本,掌握话语权的同时也要对民众的言论开放包容,压实政府管理责任,优化舆情监督机制,提高舆情指挥调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