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消费指导手册(十一)常见消费陷阱

发布日期:2022-12-14 10:4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市场监管局

  1、夸大功效要天价

  非法组织者一般选择在菜市场附近、集贸市场附近、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他们谎称受医院委托,正在开展一项对老年疾病普查的“心脑康复工程”,该活动由“中国老年×病预防中心”和“中国第×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等。组织者请老年人填写“健康状况普查表”,与他们攀谈,逐步了解老人的家庭人员组成、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圈定“潜在客户”。最后,他们向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年人发放免费体验卡,根据此前的健康调查,有针对性地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

  提醒: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诱导老年消费者。老年人往往非常“恨病”,保健食品销售人员就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老人想听什么就说什么。”

  2、免费体验藏猫腻

  一些不良商家经常打着所谓的“专家”名号进行所谓的“义诊”活动,先是免费讲课,再进行免费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假称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最后利用老年人听到病情六神无主的状态,适时地推销保健品。建议老年人先购买一个疗程,并告诉老年人食用一个疗程后,其还会再来做免费问诊。二次问诊,结果是病情好转,建议老年人接着购买该保健品,如此周而复始。

  提醒:要认清“专家”的资质,去正规医院看病就医。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就是企业的销售人员,只是穿了个白大褂而已,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品。千万不要被这种所谓的“免费体验”所诱惑,要知道“免费午餐”背后肯定暗藏猫腻。

  3、亲情拉拢为牟利

  针对部分老年人远离子女、生活孤单寂寞的特点,有些不良无信的营销公司则雇佣人员,采用嘘寒问暖、上门陪伴、聊天、做家务等方式,通过所谓亲情服务与老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温情麻痹,随后高价推销保健食品,使老年人“无法拒绝”“心甘情愿”地的自掏腰包买其功效夸大的暴利保健食品。

  提醒: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在保健品消费中,要保持一份理智,切忌为了感谢别人所谓的关怀而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或是没有效果的产品,造成了财产损失和身体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