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非遗人:薪火相传,一心向党
图为陈盖洪创作《山河依旧 向党而生》。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鄞州非遗传承人也积极行动起来。自区文保中心开展了“永远跟党走”鄞州非遗创意作品征集活动以来,大家踊跃参与,专注创作,精益求精,一批主题鲜明、创意独特、工艺精湛的非遗作品脱颖而出。
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波朱金漆木雕作品《山河依旧 向党而生》、骨木镶嵌作品《骨木镶嵌箱包系列》、宁波金银彩绣作品《百鸟和鸣》《百蝶图》、省级非遗项目甬式家具制作技艺《甬式仕女椅》等已送往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
日前,记者在区非遗馆看见不少新近完成的作品,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着非遗人孜孜求索的动人故事。
图为朱英度在创作灰雕作品《祝寿》。
朱金漆木雕 屏风《山河依旧 向党而生》
对比广为人知的朱金漆木雕《万工轿》的金碧辉煌和精雕细琢,同样出自全国能工巧匠、国家级非遗宁波朱金漆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的作品《山河依旧 向党而生》,则更具有大开大合、壮丽开阔之境,也呈现了祖国山河豪迈雄壮的气势。
整件屏风长288厘米,宽70厘米,高218厘米,主要材料是百年老樟木,雕刻运用了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髹漆采用天然大漆、贴金、铺绿等特色工艺。
一面迎风飘扬的党旗,上方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下端用56朵盛开的向日葵象征56个民族紧紧簇拥在党旗下,写有愿望的气球向空中放飞,西面飞来七大洲四大洋的11只和平鸽吟诵着世界和平,支柱底座镌刻“百年大寿”,绸缎自后向前似披挂于屏风上。
庄严,雄浑,壮阔,整件作品令人顿生自豪感与神圣感。而陈盖洪刀法浑厚的技艺更令人叫绝。
他说:“这件作品的制作流程相当复杂,每道工艺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且大都手工完成,耗时耗材。”比如第一道木材取料,就要自然干燥至半年以上,而后打坯、修光、打磨、配朱、行金底、贴金、上泥银、上彩等,每一步骤都马虎不得。
用心制作,热情礼赞,传达着非遗人对党的无限忠诚。
图为《巨龙腾飞 四方来贺》。
金银彩绣作品《红船》
1921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红船,也成为鄞州好几位非遗人创作的题材,其中金银彩绣项目区级传承人沙金珠的作品《红船》,同样花费了心思:党徽高挂于东方,船停泊在南湖之上,水面泛着波光似有清风吹拂。画面主体是用金银丝线绣制的红船,这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更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我在去年就开始构思主题作品,定下红船为创作元素,但在表现形式上几经斟酌与修改。在构图设计上,原计划是参照历史照片进行艺术加工与呈现,除了红船主体,还有湖上的桥梁、远处的山雾、高飞的白鸽等元素,底稿画出来总觉得画面拥挤,几经调试易稿,最后决定去繁为简,仅用党徽、红船、水波纹三元素提炼内涵深度。”沙金珠如此解读作品。
但在创作过程中,她还是想了又想,不断琢磨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背景底色,她尝试过好几种方案,直到看到那句话“拨开云雾见青天”,一下子就清醒了,原来自己要的颜色是天青色,也只能是天青色。
布料的质感和色泽,也都是沙金珠自己去采购挑选,整件作品运用了金银线、彩色丝线及提针绣、盘金绣、胖绣等10多种绣制技艺密织,费时70余工。其中,令沙金珠印象最深的便是船舱门的创作:“画稿和实绣还是有差别的,在绣的时候发现舱门略薄,比例不对,通过勾深阴影及时调整了厚度。”
此外,为了让红船的船头在光线直射时会亮堂一些,沙金珠在刺绣时,将船檐下方运用光线原理加深阴影,协调了整体与局部明暗关系,富有层次感和立面感。
每个细节都不疏忽,在这面《红船》的刺绣背后,蕴含着非遗人的工匠精神,也蕴含着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体会。
图为应培明和钉碗作品。
钉碗作品 《峥嵘百年 与党同行》
钉碗,这门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几乎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当钉碗技艺市级传承人应培明守正创新,往文创产业去发展时,那瓷碗之间淡雅的花纹图案,受到了不少现代人的青睐。
此次,他也精心创作了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的作品《峥嵘百年 与党同行》。
这是一只40厘米×40厘米的大圆盘,其规模大于一般的瓷碗。在创作中,应培明以“梦圆中国”为主线,画面由红船、红旗、红丝带、向日葵等构成,在黄金分割线位置划分上下,这样的比例给人一种美感。而盘中的画面,通过高超的钉碗技艺,清晰地呈现,有着独特的质感,令人眼前一亮。
“此前我也是经过了几度的打磨,最早想通过两个简易碗碟的制作,凸显‘中国梦’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但这样直接出现字样的作品,总觉得缺少什么,不够精致,我努力思索怎么突破创新。”应培明说,是一位刚结识的朋友给了他灵感,那位朋友毕业于中国美院,她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帮助应培明重新设计了创作的画稿。
“红船领航百年辉煌、向日葵代表向阳而生、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颗红心永向党……”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标识逐渐确定下来。
应培明看着逐渐清晰的作品构图,忽然在那位朋友的启发下,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画面的载体——盘子,能不能放大尺寸呢?
应培明灵光一现,随即确定弃用异形、小盘,改用大尺寸的正圆碟具,画面也能更加饱满,达到气势恢宏的效果:“相比于常规尺寸,大盘上的线条流畅度更难把握,我已经钉坏2个了,这是第3个。这件作品还没做完,我计划把党徽图案钉实。”
应培明告诉记者,以往,钉碗技艺更多体现于点线,现在要往面上下功夫,难度加倍,但也体现了创作者求索创新的勇气,这件作品钉实后就是平面,这在以往的创作中还是较少见的。
图为《山河依旧 向党而生》局部。
巨制《巨龙腾飞 四方来贺》
《巨龙腾飞 四方来贺》是一件非常吸引眼球的巨制,由省工艺美术大师、市级脱胎漆器传承人谢武宏和省级非遗项目失蜡浇铸传承人鲍月国领衔,陈世夺、王杰、徐有福、朱瑶杰等一批技艺娴熟的老匠人联合创作的作品。
两种非遗技艺的运用,让作品的造型更加精巧生动,工艺的流程也更加繁复。
整件作品长1.4米,宽1.4米,高1米。主要分为三层,最中心处是一条蜿蜒探出龙首的红色巨龙,呈欲腾飞状,以“腾龙吐珠”典故设计的巧思,借龙口喷水完成“吐”的动作,水柱托起一枚金光闪闪的党徽,在灯光下显得分外夺目。外两层是由56根华表围圈组成,每根华表上的瑞兽面向党徽而立,寓意在党的组织领导下,56个民族团结一致,历经千锤百炼,祖国愈加繁荣富强。整件作品远远望去如同一个大蛋糕,寓意给党过生日,向党致敬。
图为沙金珠讲述《红船》的创作。
谢武宏谈到创意灵感时笑着说道:“当时设计的构思是能不能做成一个蛋糕的形状,给党过个生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心的龙也是一早就确定的,蜡烛点燃后的烛光代表党的光辉。”
谢武宏和鲍月国聊天中谈及创意作品,鲍月国提出用华表作蜡烛的设想,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由省、市两个非遗项目技艺联袂共献,共诉衷肠。
整件作品同时也是两种非遗技艺融合创新的呈现,巨龙以泥塑雕琢呈形,通过传统翻模工艺之后,进行脱胎漆器流程,依次进行上泥浆、贴纱、上漆、贴麻布、刷灰、修边、定型等多道工序后,再由匠人仔细修整模具并进行大漆表面推光上色。华表则为铜铸选材,采用浙江省非遗失蜡浇铸技艺,以蜡为模,历经上浆、挂沙、硬化、结壳等多道制作工序后方得到最终模具,以铜浇铸一次成形,用錾刻技艺精刻纹路,立体呈现。
以匠人精神,做精每一道环节,把控每个微小的细节:“通过这样的创作,让我们铭记党的光辉历程,也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谢武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