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岐:三线融合全域打造精品线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瞻岐镇以“三线融合打造2318”为主题,重点培育太白蓝湾山海振兴风景线和“清奇嵩江·蓝色海湾”线两条市、区精品线,并同步打造3条镇级精品线和18条村社精品线。
为此,瞻岐镇专门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精品线路(区级风景线、镇级样板线、村级文明示范线)打造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因地施策、挂图作战、精准摸排、周密计划,全力推动山海协同振兴。
责任落实到人 项目推进有条不紊
今年年初,瞻岐镇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后,在区级风景线上,以18个点位为基础,列出整改清单,并将责任落到18位镇级景长。为加强督促,要求景长们发布“各点位环境提升每日作战通报”,详尽记录每一项工作推进的情况,并定期上交“整改成绩单”。
作为山海振兴风景线上的重要一环,宝瞻公路高架桥附近道路旁的绿化提升工程正在实施,之前脏乱、绿化凋零的场景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花、树和草皮。加油站斜对面,宣传柱下是以红花檵木、黄金菊、山竹、红枫等为代表的“微型迎宾花海”;高架桥西侧预征地有9亩,分3个片区,目前计划采用不同颜色的美人蕉进行种植,一片一色,分红、黄、紫三色,被称为“美人海”。工作人员表示,该绿植的主要特点是花期长、寿命长、生命力强,在鲜花盛开时节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相关部门已经将宝瞻公路沿线的钢护栏进行了重新喷漆,普通护栏也进行了清洗维护,看上去焕然一新。
如今,定期上交“整改成绩单”这一工作模式延伸到了3条镇级精品线和18条村社精品线,通过加强部门、单位、村社之间的协作,凝聚发展合力,为建设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示范带打下了基础。
为更好地在全域内查找问题点位,瞻岐镇接轨高科技,运用无人机对太白蓝湾山海振兴风景线及瞻岐镇境内道路两侧进行拍摄,力求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然后按序制图成册,挂图作战,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层层压实。
同时,针对环境问题点位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实践性强的工作方式,将有条件的问题点位,通过整改转化为微景点,让整改成果更有特色、更为和谐。
在三线融合全域同步打造精品线的过程中,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十分重要。为部署推进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集镇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及各村社支部书记,共同就沿线辖区近期工作情况进行讨论,并逐一明确牵头部门、实施单位,以及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等。
心中有底好办事。在前期巡查和会议讨论的基础上,镇级景长们“按图索骥”,根据作战图上的问题,带领牵头部门工作人员及属地村干部实地踏勘相应点位,进一步了解该问题的成因,并找出解决的良策,进而做到开好局、办好事。
每个星期,瞻岐镇还要求镇级景长们根据所负责点位的问题,条目式、数字化填写项目当前进展和本周计划完成情况。周密的计划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在统筹安排和逐步推进下,目前,瞻岐镇整个专项行动的进展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以确保各条精品线的打造能够按时完成。
串点成线连片 优化美化人居环境
岐化村是清奇嵩江和山海振兴两条风景线交叉的村庄,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有长达一公里的有色花海,一年四季,油菜花、向日葵等依次开放,水域中则常年栽培着荷花、睡莲等观赏性花木,形成了有花香、有稻香、有果香、有鸟语、有蛙声的田园风光。
在此次精品线打造过程中,岐化村全力维护良好的风景和优美的天际线,努力做到无积存垃圾、无脏乱棚架、无乱建设施、无乱架杆线、无失管农田、无秸秆焚烧,营造抓人眼球的美丽田园风情,呈现出一派“人在画中、画在景中”的宜居景致。
像岐化村这样以“微改造、精提升”为重点,抓环境“洁化、绿化、美化和亮化”,从而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做法,在瞻岐镇各村社是比较常见的。当前,该镇发动群众主打点亮角落活动,通过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打造,将村社中的死角变身为微景观。如今,全镇还正在推行一村一条文明示范线的做法,其中唐家村和南二村已经顺利完工。
与此同时,瞻岐镇通过“瞻岐18弄”活动,以夜景灯光来扮靓村社里的一条条里弄,实现里弄风景的提升,并在“山海瞻岐”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云展”,吸引居民和游客到实地打卡。
风景线的建设,还需要全面营造“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新田园,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作为农田环境整治大提升行动的重要一环,瞻岐镇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出台了《瞻岐镇农业生产管理用房(农棚田舍)整治方法》。
瞻岐镇此次农棚田舍整治采用“拆除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保留提升和拆除新建的标准,对风景线两侧存在安全隐患、长期闲置及未经审批的违规搭建坚决进行拆除;对符合保留条件的农业管理用房按照绿化美化要求实施整修整改。对达到建造棚舍要求的,可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申请,经镇农办备案后在拆除旧棚舍后可新建棚舍。对新建的棚舍采用“村建、镇补、农户租”的方式,统一棚舍样式、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租赁价格、统一补助政策。
在各相关部门的有力配合下,目前,瞻岐镇已拆除农棚田舍32间、改造田舍5间、新建3间。
全民共同参与 群策群力扮靓乡村
6月1日,家住南二村61岁的谢老伯动手拆除了自家位于宝瞻线东侧的农棚田舍。这个小地方面积有12平方米左右,是他一直放置农药、农具、柴火等杂物的地方。老伯说,虽然舍不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应该顺应新时代新潮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前段时间,经过南二村28名“精品线小分队”志愿者历时一个月的上门动员,该村共有20余户农民自行拆除了农棚田舍,使得宝瞻线和沿海中线两侧的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主动拆除农棚田舍后的村民,也主动向周边的街坊邻居宣传拆除违建农棚田舍的重要性,鼓励大家一起加入到精品线创建中来。村民们纷纷表示,只要讲清楚前因后果,把道理说清了,到底是愿意配合的人占大头。
据悉,在此次精品线打造过程中,全镇共有300余名志愿者主动参与精品线建设。根据《助推精品线路打造 建设“10+10”文明风景线工作方案》,他们持续开展入户宣传活动,助力农棚田舍拆违,不断强化群众文明意识。
家住唐家村村口的袁老伯,有一天早上看到邻居家门口整整齐齐摆放着怒放的盆栽,觉得自家门口有些单调了。他立马找来材料,细心布置装扮了一番,把散乱的花花草草整理得错落有致,一下子显得生机勃勃起来。在越来越多村民的参与下,村口家家户户干净整洁、花团锦簇,一条几十米的小路顺便变成了一条“花径”。
6月1日,来自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30名师生,来到唐家村开展了志愿活动,加入到“点亮角落”和“村级文明示范线”的创建中来。高校和村里还举行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共同设立“文明实践基地”,通过校地合作为精品线的打造添砖加瓦。
通过“镇、村、院、校、企”多方联动,该镇75支村级志愿服务队也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如今,瞻岐镇一张“点菜式”的清单里,包含有36个文明实践项目,用来全力促进为群众办实事,服务内容包括为孤寡老人、退伍军人等群体提供上门义诊、康复训练等“关爱夕阳行”志愿服务,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提高节约粮食的意识;开展文明宣讲,宣传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更多居民共同参与。同时,该镇依托各村社文化、地域等特色,开设“文明实践银行”,培育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在精品线建设中胜人一筹、优人一步。
点亮各个角落 彰显山海文化底蕴
当前,瞻岐镇正在全域打造“基层化”精品线路,18个村社全力开展“村级文明示范线打造”和“点亮角落”两大行动。通过精选路线、串联资源、设计节点、艺术改造等形式,着力打造18条各具特色的村级文明示范线,提升全镇文明创建水平。
依托瞻岐特色鲜明的山海文化底蕴,各个村在“点亮角落”的过程中各显神通,展现出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形象。
依托村内布局等优势,唐家村挑选村口至村委会2公里长路段,串联起沿线文化礼堂、说事长廊、唐家公园等点位阵地,全新打造了“智水”“仁山”“花海”三大主题里弄。同时,在唐家公园等地播种多个观赏花种,打造“唐家花海”点位,整合村内优良家风事迹,设立唐家村“家风家训”宣传台,并将“忠、信、礼、义”等德治元素融入唐家宗祠及说事长廊,积极倡导村民培养优良家风,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西城村则依托大嵩江、大嵩岭古道资源,从“游、购、娱、吃、住、行”入手,发挥本村“草根”艺术家的优势,彰显出古村情怀。“大嵩里”民宿接待四方游客,“俭养德”主题文化公园弘扬勤俭美德,大嵩古城、老街,大嵩江花海、休闲垂钓基地、大嵩篆刻书法基地,都一一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座座玲珑精致的庭院、一处处别有风情的里弄,以及西城村限量版的明信片套盒、文艺环保布袋等好礼相送活动,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牧歌的向往”和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憧憬”。
在全域打造“基层化”精品线路的过程中,瞻岐镇各村还依托“山海节”节庆品牌、“瞻岐小八鲜”美食品牌,开展不同主题特色的节庆活动、文体赛事等,比如东二村耕种节、方桥村农民丰收节、合一村橘子节、岐化村旗袍节等,实现产业、文化和生态的有机结合。
瞻岐镇还积极推进各精品线路的垃圾分类工作,对沿线的破旧果壳箱进行及时更新和擦洗,并联合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加强对沿线住户垃圾分类习惯的督促和检查。与此同时,该镇专门安排了两支队伍对宝瞻公路两侧及中间绿化定期进行巡逻检查,及时清理各类堆积物及白色垃圾,修剪沿线绿化2000米。环卫站目前正在对沿线的各类窨井盖和积水堵塞路段进行排查,下一步将邀请专业人员对这些“污点”进行维修,确保隐患排除,做好细节方面的维护工作。
在此基础上,瞻岐镇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历史遗存和风土人情,保护延续自然环境和格局肌理,并通过绿化、美化、艺术改造等措施,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中做好有机更新文章,打造出有记忆的街区、有味道的院落、有乡愁的农村,持续扮靓农村环境,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