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回顾 > 改革攻坚 鄞探索 > 改革动态
鄞州区以作业改革撬动区域教学改革
发布日期: 2021-05-21 08:57 信息来源: 区教育局 字号:[ ]

2021年4月27日,浙江省中小学作业改革推进现场会在鄞州举行,全省各地教学专家及学校教学骨干代表近500人参加会议。在现场,鄞州区教育局作了题为《以作业改革撬动区域教学改革》的经验报告。

作业是巩固习得知识,内化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我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认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重要作用,把作业改革作为区域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突破口,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一、分层限量,推进作业改革

鄞州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控制作业总量,实施分层作业,“晚十点不作业”。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分段定量”,以班级学习中等生为参照,明确了各年级段学生的作业时长(比如小学1~2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3~5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一般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6~7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一般控制在每天2小时以内,允许学生在超过晚上22:00还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经过父母同意可以不做,第二天再补上。二是“分类定性”,提倡精选作业,布置科学综合、富有探索、强调自主的作业。一般把作业分为练习巩固型(包括书面、阅读等)、综合实践型、实验操作型、小组合作型等。三是“分层定标”,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学生做适合、适量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做有价值、有兴趣的作业;一般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基础层和拓展提高层两类作业,两类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四是“分人定责”,把研究作业、批改作业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做到作业量适中、科学有效、针对性强。实行学生作业总量调控责任制,班主任负责调控班级的作业总量,年级组和教务处分别负责全年级和全校学生作业总量的调控。家长作为配合者,监督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业习惯。

推进作业改革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以集体智慧攻坚推进。2014年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段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对作业布置、批改、讲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9月印发《关于义务段学校作息时间调整的通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2017年10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通知》,在省内率先提出“晚十点不作业”的做法,并在实施一年后于2018年12月召开了全区中小学作业改革推进会,组织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教研员及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交流,听取基层、社会的意见,总结作业改革的经验和不足。

二是开展改革指导,以教学研究课题推进。明确由局基教科统筹,教研室牵头,教科、教装等部门配合实施作业改革的研究、指导、调查、评估等工作,通过组织作业改革的课题研究、研讨交流、案例评选、问卷调查,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指导。各学科教研员发动骨干教师,以省教研室编写的作业为依据,结合本区实际,精心设计编写了《学科能力达标丛书》,作业内容分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思维拓展三个层级,较好地体现了分层作业的要求,供学校教师有选择性地使用。

三是鼓励基层探索,以改革创新自主推进。为了充分利用好省编作业本,积极引导基层学校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如宋诏桥中学、鄞州实验中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使用自助餐式作业,教师集体编写,及时修订,效果明显,获省教研室肯定表扬,学校的做法在省教研室网站上作专门介绍。邱隘实验中学、鄞州外国语中学等学校编写了校本作业,体现分层要求,并在分层班级中有针对性使用,学生深受欢迎。春晓中学在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拓展性作业的改革,创编了《学习导航》和专题作业,注重生活体验,社会调查。钟公庙实验小学《语文作业本升值策略》、江东外国语小学《单元复习作业研究》、蓝青小学《小任务式教学回家作业新尝试》、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作业角色转换研究》四篇文章在2018年《浙江教育与研究》第八期上以“作业改革 鄞州行动”的标题作专题介绍。

二、作业突破,撬动区域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业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牛鼻子”,大力推进作业改革,撬动了区域课堂、课程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

1.以“学为中心”为导向,实施“生动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作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引导式,变简单地把学生“教会”为教学生自己“学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将一堂课大致分为教师提炼、学生自学、课堂互动、巩固提升等环节。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思考者和体验者,让教师从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协助者,教学方式从以前的“一言堂”灌输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自学辅导式、小组合作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供理念指导和基本思路,不规定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情校情探索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方式。并全区每年一次组织开展“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

2.以“差异发展”为导向,开展分层教学改革。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与作业一样,教学也必须实施分层改革。为此,根据省教育厅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中学校,积极实施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在育人工作上一视同仁,在课程实施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切的教学。在均衡分班和公平管理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能力,通过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开展分层教学,拓宽“培优、补差、促中”的途径和策略。

3.以“数字赋能”为导向,推进智慧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手段,促使教育教学和作业改革发挥更大作用。改进阅卷形式,推广自动阅卷系统,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学改革和作业改革。应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学情监控分析,加强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改变以前主要依靠考试分数的判断方式,提高学情分析的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服务精准教学、高效作业。利用互联网优势,辐射优质教学资源,鄞州区在2018开始试点省“城乡携手,同步课堂”教学,2019年成为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利用同步课堂和教师网络研修开展校际结对。目前,结对学校总数已达到42所,农村学校达到全覆盖,2021年力争全区义务段学校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初中“空中课堂”建设,实行“区级搭台、公司运营、学生自愿”的模式,让全区名优教师资源得到全区城乡共享,并让学生在暑寒假“离校不离师”,巩固学校所学知识。在抗疫居家学习期间,鄞州“空中课堂”得到追捧,最多一日达10万+的收视率。

4.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义教课程改革。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等,还要深化课程改革。为此,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和各类“进校园”活动,积极构建生命、生活、生存的“三生”课程体系,结合《鄞州区中小学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明确、寓教于乐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三生”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会孩子懂得生存,学会各种生存技能,学会与人交往打交道;教会孩子守纪律、守规则、自我发展,具备强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教会孩子珍惜生命,让孩子对生命存在敬畏,学会自我保护,能处理突发事件。

三、改革提质,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轻负高质”的鄞州品质教育管理体系,打造“初中强校、小学领跑、幼教双高、特教融合”的鄞州品质教育发展体系,

实现了区域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办学综合水平和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1.学校高质量发展。各校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研究各自校情学情,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作业改革扥。如鄞州实验中学创设了德育导师制下的分层作业管理模式,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探索。教学改革促进了鄞州学校的迭代升级,使办学质量越来越好,社会声誉越来越高,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同,近三年,鄞州每年的学生数都会比上一年增加5000多名。在初中教育方面,出现了蓝青学校、鄞州实验中学、宁波七中、宋诏桥中学、曙光中学、鄞州外国语中学、钟公庙中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在小学教育方面,绝大多数小学都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成为老百姓口中的好学校。

2.教师高质量发展。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区域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深入开展,教师们刻苦钻研,交流协作,得到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十三五”期间,全区自主培养了正高级教师12人、省特级教师10人、市名校(园)长11人、市名师26人、市名优班主任5人、市学科骨干教师31人、省教坛新秀12人、市教坛新秀168人(其中一等奖28人)。

3.学生高质量发展。在教学改革中,学生收获了自信、乐趣和习惯,提升了综合素质。在2018年省小学五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综合监测的25个指标中,24个指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有7个指标处于全省各县(市区)前10%。在2019年省初中八年级的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监测的25个指标中,23个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有7个指标处于全省各县(市区)前10%。2020年中考,鄞州初中普高上线率达56.9%,前5%学生比例居全市前列。在效实中学、鄞州中学、宁波中学三所重点高中强基招生中,在132名录取学生中鄞州区有13所学校61人,占比接近50%。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