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一座山村民居中的红色传奇
在鄞州东南山区的塘溪镇、梅岭山脉北麓,有一个沿山而筑的村庄——沙村,它是宁波市著名的红色古村,宁波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更是鄞州、奉化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和见证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著名的沙氏五兄弟。
眼前的这座四开间的木结构楼屋就是著名的沙氏五兄弟的故居,始建于1899年的它已走过了120多年的风雨岁月。2005年,它与沙耆故居共同作为沙氏故居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20年,沙氏故居获得宁波市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2021年,沙氏故居评选为浙江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走在天井里,不难想象百年前沙氏的五兄弟们在这里出生、成长并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的场景。1913年,年仅39岁的沙孝能不幸病故,留下了妻子陈龄和五个年幼的儿子,沙母辛苦操持,兄弟们逐渐成人。1926年,第一次大革命正风起云涌,一位在上海求学的年轻人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沙村,他就是老二沙文求。很快他就在家乡沙村成立鄞县大咸乡第一个农会,并在农会积极分子中发展4名党员成立中共沙村支部。这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革命火种就此点燃。“我能临阵,临阵而亡,我且不悔。”挂在沙氏故居墙上的十二字,出自沙文求之口,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后来他奉命离开故乡前往广州支援根据地建设,牺牲于广州市红花岗,年仅24岁。
在沙文求前往广州后,三弟沙文汉接任沙村支部书记。他17岁入党,文能写诗文,武能组织发动工农运动。农民出发战斗前,沙文汉常站在沙村南村口翠柏下——沙墩头作动员演讲。1927年5月19日,他指挥着芦浦、山岩岭、奉化农会会员共200多人,发动了宁波党史上著名的“芦浦暴动”,打响了宁波地区农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412反革命事件之后,沙文汉为了躲避追捕,离开了沙村,之后他和陈修良结为革命伴侣,继续从事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成为了浙江省第一任省长,直至去世便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沙村。
沙文求牺牲了,沙文汉也离开了,大革命进入了低潮。他们的两个弟弟,都加入了共产党或积极参加革命,身处险境,面临着生死考验。
老四沙文威因为指挥4·9宁波政变群众的集会游行,被抓到陆军监狱。在大哥沙孟海的斡旋下,沙文威方才从陆军监狱走出来。捡回了一条命的沙文威此后屡立奇功,成为了“谍海枭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五弟沙文度受兄长影响,自幼就在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后来又赴延安就读鲁迅艺术学院,成为了革命画家。
而一直担任着弟弟们的保护者和警卫员的沙孟海,成为了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他曾任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至今后院还留有沙孟海21岁的一幅砖刻作品“养云”,是他学习北碑书法的代表。
沙氏五兄弟传奇般的人生,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革命史,这段历史已永远地烙印在沙氏故居一砖一瓦里。历经百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发展、富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