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 让城乡教育迈向“零距离”

发布日期:2021-10-18 14: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教育局

10月14日,借助宁波市教育系统劳模进农村学校开展服务工作的契机,宁波市四眼碶小学与五乡镇贵玉小学城乡教育同盟开展“手拉手”教学研讨活动,两校通过互联网远程传递视讯信息,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同步上课、同步教研,促进了两校交流,让城乡教育走向“零距离”,给两校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上午,两校先开展了“互联网+”数学同步课堂。第一堂课,五乡镇贵玉小学毛芳芳老师执教了《百分数的认识》,以本校602班为主课堂的同时,四眼碶小学的同学们借助互联网远程技术全程参与其中。毛老师对互联网教学驾驭得得心应手,教学设计巧妙精准,教学语言简洁,充分激发了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堂课,四眼碶小学陈慈杰老师和两个班的同学们一起探究了《工程问题》。依托互联网+平台,师生共绎精彩课堂,共享数学智慧。云端课堂上,陈慈杰老师运用excel表格进行现场演示,有效突破本课难点。

课后,两校老师利用同步课堂设备,对本次同步课堂的教学进行了点评。四眼碶小学何力维老师以“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做了精彩的观点报告。何老师从课前备课,课中讲课,课后作业展开,提出了接地气的,操作性的强的方法。两校教师都受益匪浅,在日后的教学中,相信老师们也会把这些方法,用到教学中,以落实“双减”政策。

下午,两校又携手开展了语文项目式阅读研讨。第一堂课,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马梦瑜执教了《田螺姑娘-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导读课。这堂课从有趣的知识问答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为故事档案员,通过读故事、填写档案等方式初步走进人物,梳理故事情节;提取关键信息,整合重复段落,运用多种图示,将阅读图示化,使阅读变得更加有趣;小组合作制作故事档案,由一篇《田螺姑娘》迁移阅读其他民间故事,探究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故事分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孩子们不仅要做民间故事的档案整理员,也要成为民间故事的传播员。第二堂课,是贵玉小学季晨老师老师执教的《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导读课。她运用“对比阅读”,从“精彩的人物”、“动人的情节”、“朴素的愿望”、“独特的文化“四个方面出发,比较中国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和欧洲民间故事《聪明的牧羊人》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发现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与此同时,加入影视片段,让陌生抽象的西方文化可视化,影视与文字进一步对比,激发学生多维度、发散性思维,提升阅读故事的快乐。最后,季老师鼓励大家阅读民间故事,做民间文化的小小传播者。两位老师带着孩子一起走进民间故事,去感受阅读的快乐。不仅为孩子们点亮了阅读的兴趣,也为老师们点亮了课外阅读教学的明灯,给予我们启迪,也引起我们的思考。

省特级教师金晓润老师领衔的“悦读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儿童课外阅读的研究,还在其“儿童悦读工作室”订阅号推出了相关的文章。金老师首先带大家领略了“悦读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接着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到六年级的“快乐读书吧”为例,向我们展示了项目式阅读课程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为我们的课外阅读教学提供了许多教学策略。

“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的推进,打破了区域限制,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体验到城区学校信息化课堂的魅力,实现了城乡教育的“零距离”接触。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校才是他们课外阅读的主阵地,让我们一起来做儿童阅读的播种人,让书香萦绕儿童的身旁,让阅读点亮孩子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