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甬剧
发布日期:
2020-08-21
11:46
浏览次数:次
信息来源:
鄞州区人民政府
源于清乾隆末期的民间小唱,乡间佃农每于劳动之余,用山腔野调即兴编唱民间生活故事。嘉庆间,受“苏滩”影响,始在胡琴伴奏下,表演有简单情节的唱篇,逐步形成小戏。道光时,农闲间始有组班在村镇做营业性演出,称“串客”班,演唱者均为男角,有《摸丝螺》、《卖橄榄》、《借披风》等50余出剧目。不久,班社纷起,足迹几遍宁属各县。光绪十六年(1890),邬撮来等艺人首次赴沪演出成功,遂有20余班相继入上海,改称“宁波滩簧”。其后改进音乐、唱腔、表演、化妆、服饰等,演出日益正规。1920年其改男女合唱,排演整台多幕的清装戏和时装戏,称“四明文戏”,《拖油瓶报恩》、《三县并审》、《石门县》等均为著名剧目。1938年后成改良甬剧,其时改编演出的有清装戏《天打张继宝》,幕表时装戏《少奶奶的扇子》等,并上演宣传爱国精神的《空谷兰》、《白兰抗敌》、《茶花女救国》等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沪艺人组织的各剧团合并为上海堇风甬剧团,留用艺人组成宁波市甬剧团,农村的业余剧团也以甬剧与越剧并重。1957年甬剧小戏《换工记》在《浙江文艺》刊出,此后甬剧演出渐少。1979年后甬剧创作和演出再度兴起,一些业余用剧团重演大型传统戏和传统折子戏,并创作演出现代戏。姜山文宣队的《东风吹春》、《三盖印》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参加宁波地区的文艺调演。1985年省第二戏剧节中,姜山甬剧团演出甬剧小戏《哭笑不得》获得创作奖。